自從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我們每天通過網絡爆炸性地接收到各種信息,不能出門的我們,深深沉浸在這些信息帶來的恐慌裡。
只要看到一條新出的消息,我們迫不及待地轉發,除了希望讓身邊的人更加了解,我們也想要獲得一個融入這個大事件裡的談資。
前一陣子我們家庭群裡發了一條信息,說是某某車牌車輛剛從武漢回來,車上人員是確診患者,目前這輛車出現在附近的某區域,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這條信息一發出來,群裡立馬炸了,大家都戰戰兢兢地討論,有人說那輛車出現的地方堅決不能再去了。
過了幾個小時,我在網絡上刷到一條闢謠信息,有官方機構針對這條消息做了闢謠,這個機構指出,全國許多省份都發現了同樣的信息,這輛車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跑遍全國。
當謠言出來時,我們甚至都沒有絲毫懷疑就成為了其中的傳播者,我們深信不疑,並成功地讓身邊的人也篤信不已。相信謠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讓自己陷入謠言的恐慌裡。
打倒我們的往往不是疫病,而是疫病造成的心病。
這場抗病攻堅戰已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許無法為國家做什麼大貢獻,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在鋪天蓋地的信息裡識別謠言,不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陷入恐慌。
什麼是謠言呢?什麼樣的信息才會被界定為謠言?
在我們眼裡,謠言就是假的信息。
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謠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當我們在傳播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謠言,我們的潛意識裡覺得這就是真的,甚至不到最後一刻我們都不會發覺這是假的。
正如開頭所說的那個攜帶病毒的車輛信息,在官方闢謠前,我們覺得那就是真實的信息。
所以,謠言其實是後知後覺的信息偽裝。
要想辨別它的偽裝,我們就要了解其偽裝面具之下的規律。
首先,謠言是經由非官方渠道發布的,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道消息了。
在這次疫病中,鍾南山成為了新一度的網絡紅人,每天我都能接收到來自各種渠道上百條以「鍾南山」為標題的信息,比如,「鍾南山又發話了」,「鍾南山權威聲明」等等。
可真正是由鍾南山本人發布的信息寥寥無幾,但我們太容易陷入英雄主義思維了,災難面前,我們太渴望一位「超級英雄」前來拯救我們,因而只要是「鍾南山」說的話,我們深信不疑,甚至超出了對這話本身的真實性探究。
其次,謠言的傳播速度極快。
疫病當下,任何與此有關的信息大都獲得了相當高的閱讀量。前一陣子,在朋友圈刷到一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如今放眼全國,只有海南島擁有防治疫病的條件,原因是海南氣溫高。
這篇文章放在平時,輕而易舉就會被人戳破其中的漏洞,可在今天居然被人奉為圭臬,爭相轉發,居然還獲得了10萬加的閱讀量。
謠言說到底,就是在私下裡被人們迅速傳播的不確定性的東西。人們最傾向於傳播不確定的東西,因為只有不確定才能演化出一萬種的可能性。
當謠言出現時,我們大都成為了其中的傳播者,但謠言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卡普費雷教授在《謠言》一書中指出,謠言的主要來源為以下幾處:
專家的話。很多謠言始於某某專家的某某聲明,但並非是說專家在造謠,而是大眾容易誤讀專家的發言。
就比如前陣子哄搶雙黃連口服液事件,就是因人民日報發表了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結果在人們的解讀中就變成了雙黃連口服液是解藥良方。
擾亂人心的事實。當我們目睹到一些事件的片段,但獲得的信息不全時,就會忍不住開始腦補事件的全貌,從而導致謠言的誕生。
之前網絡上傳出一條火災信息,大家都謠傳是因使用酒精消毒造成的,使得人們戰戰兢兢,連酒精也不敢使用。但其實起火原因並不是酒精,只是網友們自然而然將兩者連繫在了一起。
錯誤而不自知的見證。當我們聽到有人對我們說他親眼見證了某事發生時,我們往往深信不疑,然而事實上,即使親身經歷,也未必能夠說出準確的事實,謠言則因此開始流傳。
二月初,有一條男子街頭持刀的視頻在社交網絡上廣為流傳,許多人自稱在現場親眼目睹,並有聲有色地描繪說那人是感染了新冠肺炎後作出報復社會的行為,後來經警方查證為謠言,該男子並沒有患病,不過是有精神病史。
說者總喜歡對謠言添油加醋,聽者則願意意象化偏信謠言,而謠言本身也非常爭氣地在人們的助攻下經久不息。
謠言之所以這麼有力量,是因為它自帶驗證的機制,當下人們無法去判定它的真偽,而人們又大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才讓謠言乘虛而入。
前邊有說到,謠言是一個頗有「心機」的存在,當謠言流傳到我們身邊時,常常伴隨著一系列證據,讓它看起來擁有不可辨駁的可信性。
網絡上經常散播著明星的緋聞,當記者拍到某某明星和某某某在一起的照片時,就開始大肆渲染,吃瓜群眾們看到這些照片即使有所懷疑,也很難不去相信。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因而我們約定俗成的觀念裡,這些小浪花就足以成為我們蓋棺定論的元素了。
更有趣的是當我們認定一個想法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把這個想法趨於合理化。在傳播謠言時,每個環節的傳播者會不自覺地為這個補充一些可靠的證據,有些是他們觀察出來的,有些可能就是當場編的。
並不是說大家在故意傳播謠言,而是比起平淡無奇的事實真相,人們更喜歡那些戲劇化的信息。
謠言越是異想天開,人們對其就越是好奇,而此時如果有人提出一個更為簡單合理的解釋,人們反而興趣寥寥。
你想,比起相信某某明星出軌,誰又願意去相信他們只是在一本正經地談工作呢?
與其說我們是被謠言蒙蔽了,倒不如說謠言其實是印證了我們的期待。
在疫病爆發之初,有人說這場疫病是非典重來,還有說這比非典更加厲害,我們無條件地相信了,即使是之後官方出來闢謠這不是非典,群眾也不願意相信。那些印證了我們猜測的謠言顯得比事實更加可信。
為什麼我們如此甘願充當謠言的傳播者呢?
傳播謠言並不是意味著我們無知,恰恰是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求知的心,而謠言正是利用我們的求知而散播。
當我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時,本能地會去向身邊的人證實,這個證實的過程就是一個傳播的過程。
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
謠言的傳播需要兩個人,一個是你的敵人,一個是你的朋友。
敵人是因為想傷害你所以向你傳播謠言,朋友則是指那些以關心你為名,在不自覺中向你傳播了謠言。
從小到大,常會聽到家人對我們說,多吃這個菜會聰明,吃那個菜走路不摔跤,直到長大後,我們才知道哪有那麼神奇的菜,不過是家人為了說服我們而造的「謠」罷了。
謠言本身不全是充滿惡意,談論謠言的人有時僅僅只是為了減少自身的焦慮。
這場疫情止住了我們出行的腳步,我們不得不困在家中,每天刷新著天南地北的消息,越刷越焦慮,名副其實的人在家中坐,焦慮天上來。
為了分散焦慮,我們選擇和身邊的人討論它們,討論本身就是一種減壓的方式,這讓我們找到了一個壓力的釋放口。
也許我們早已認為謠言是常態,更甚者我們希望藉助謠言來作為融入集體的談資,可能初時會見成效,但長久之下我們喪失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暴風雪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在一開始就不做那片雪花。
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前邊我們已經了解了謠言的本質,以及為什麼我們會被謠言所惑,那麼如何「戰」則成為了下一步的重要舉措。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作曝光效應,也稱熟悉定律,指的是人們對於出現的次數頻率總是充滿著偏愛。
當某個人、某句話、某樣事物頻繁出現在我們眼前時,便會引發我們的認知放鬆,進而更容易被判定為可信的。
有一句諺語叫作,三人成虎,當第一個人說山裡有老虎時,我們不信,第二個說時,我們將信將疑,直到聽到第三個人也這麼說時,我們便深信不疑了,謠言便是這麼興起的。
隨著網絡的普及,這次疫情比起17年前的非典帶來了更多的曝光量,當這些鋪天蓋地的信息堆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選擇隨大流,「既然那些知名網絡大V們都這麼說,那我就相信他們。」
這樣帶來的結果是我們越來越喪失了自己的辨識能力,我們也越來越成為一個「拿來主義者」,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大腦也不經過任何過濾。
之前「晉江毒王」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網絡上掀起了一邊倒的罵名,就連一些媒體也在紛紛口誅筆伐那個將疫病傳給同鄉4000人的「毒王」,這件事似乎就跟板上釘釘一般毫無懸念。
當毒王被罵了一陣之後,網絡上終於有官方媒體站出來為他闢謠,這個惹上「罵名」的毒王不過是一名普通的患者,那些神乎其神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
曝光效應是我們思考能力的一個極大阻礙,因為我們不願和多數人去抗爭,所以我們選擇站在多數人的一方。可從古至今,我們社會文明的發展許多皆是由少數人引領的,人數多少亦或是曝光次數多少並不能作為事實的必要條件。
我們要學會的是理性看待生活中的信息,不隨波逐流。
什麼是回歸均值呢?
舉一個例子,我們對100個患有輕度抑鬱的少年跟蹤調查發現,堅持每天吃2個橙子,3個月後,大多數少年的抑鬱程度均有所改善。
看了這條信息,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覺得吃橙子有助於改善抑鬱,但其實不是,實際上,患有抑鬱的少年,他們當時的情緒處於極端狀態,在一段時間後,會有向正常情緒(平均值)靠攏的趨勢。那麼在這個期間,無論他們是吃橙子,還是吃香蕉,或者堅持每天打半小時倒立,抑鬱情緒的改善都不會因為這些行為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我們很容易受到峰值信息的影響,其實任何峰值都會順應自然規律回歸到平均水平,這就是回歸均值現象。
當全國日新增病例首次破萬時,許多人一度陷入恐慌,覺得是病毒又捲土重來,這就是受峰值信息的影響,其實這就好比股票,無論是漲停還是跌停,都會逐漸回歸平均值,我們要做的是尋找峰值背後的真相,而不是陷入眾說紛紜的謠言中。
錨定效應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學現象,指的是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就比如,一個班有50名同學,有3名同學考試不及格,如果你也沒有及格,一定會相當難過;但如果有30名同學不及格,你大概就會覺得無所謂了,因為有29個人,而不是2個人陪著你。
錨定效應影響著我們思考最重要的就是那個錨,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會對我們後續決策作出暗示,就好比我們受疫情的影響無條件地去相信網絡上的眾多信息,如果放在平時,我們至少會對信息進行篩選過濾,選擇性地相信,但如今,隨著疫情的嚴重,我們這種免疫謠言的能力逐步喪失。
我們要知道,當下許多信息以片面化的荒誕感來博人眼球,它借的是疫情這個錨的勢,而我們在面對這些信息時,學會讓自己跳出來,客觀的看待信息,這樣才不至於,對謠言和真相傻傻分不清楚。
謠言從誕生到沉寂,伴隨著眾多人的推波助瀾,謠言之所以難以被撲滅,恰恰是因為我們對他不甚了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了解謠言,戰勝謠言,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面對謠言的思辨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