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讀謠言,三大方法讓你慧眼識「謠」

2020-08-27 Y兜兜先生

自從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我們每天通過網絡爆炸性地接收到各種信息,不能出門的我們,深深沉浸在這些信息帶來的恐慌裡。

只要看到一條新出的消息,我們迫不及待地轉發,除了希望讓身邊的人更加了解,我們也想要獲得一個融入這個大事件裡的談資。

前一陣子我們家庭群裡發了一條信息,說是某某車牌車輛剛從武漢回來,車上人員是確診患者,目前這輛車出現在附近的某區域,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這條信息一發出來,群裡立馬炸了,大家都戰戰兢兢地討論,有人說那輛車出現的地方堅決不能再去了。

過了幾個小時,我在網絡上刷到一條闢謠信息,有官方機構針對這條消息做了闢謠,這個機構指出,全國許多省份都發現了同樣的信息,這輛車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跑遍全國。

當謠言出來時,我們甚至都沒有絲毫懷疑就成為了其中的傳播者,我們深信不疑,並成功地讓身邊的人也篤信不已。相信謠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讓自己陷入謠言的恐慌裡。

打倒我們的往往不是疫病,而是疫病造成的心病。

這場抗病攻堅戰已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許無法為國家做什麼大貢獻,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在鋪天蓋地的信息裡識別謠言,不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陷入恐慌。

謠言的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謠言呢?什麼樣的信息才會被界定為謠言?

在我們眼裡,謠言就是假的信息。

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謠言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當我們在傳播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謠言,我們的潛意識裡覺得這就是真的,甚至不到最後一刻我們都不會發覺這是假的。

正如開頭所說的那個攜帶病毒的車輛信息,在官方闢謠前,我們覺得那就是真實的信息。

所以,謠言其實是後知後覺的信息偽裝。

要想辨別它的偽裝,我們就要了解其偽裝面具之下的規律。

首先,謠言是經由非官方渠道發布的,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道消息了。

在這次疫病中,鍾南山成為了新一度的網絡紅人,每天我都能接收到來自各種渠道上百條以「鍾南山」為標題的信息,比如,「鍾南山又發話了」,「鍾南山權威聲明」等等。

可真正是由鍾南山本人發布的信息寥寥無幾,但我們太容易陷入英雄主義思維了,災難面前,我們太渴望一位「超級英雄」前來拯救我們,因而只要是「鍾南山」說的話,我們深信不疑,甚至超出了對這話本身的真實性探究。

其次,謠言的傳播速度極快

疫病當下,任何與此有關的信息大都獲得了相當高的閱讀量。前一陣子,在朋友圈刷到一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如今放眼全國,只有海南島擁有防治疫病的條件,原因是海南氣溫高。

這篇文章放在平時,輕而易舉就會被人戳破其中的漏洞,可在今天居然被人奉為圭臬,爭相轉發,居然還獲得了10萬加的閱讀量。

謠言說到底,就是在私下裡被人們迅速傳播的不確定性的東西。人們最傾向於傳播不確定的東西,因為只有不確定才能演化出一萬種的可能性。

當謠言出現時,我們大都成為了其中的傳播者,但謠言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卡普費雷教授在《謠言》一書中指出,謠言的主要來源為以下幾處:

專家的話。很多謠言始於某某專家的某某聲明,但並非是說專家在造謠,而是大眾容易誤讀專家的發言。

就比如前陣子哄搶雙黃連口服液事件,就是因人民日報發表了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結果在人們的解讀中就變成了雙黃連口服液是解藥良方。

擾亂人心的事實。當我們目睹到一些事件的片段,但獲得的信息不全時,就會忍不住開始腦補事件的全貌,從而導致謠言的誕生。

之前網絡上傳出一條火災信息,大家都謠傳是因使用酒精消毒造成的,使得人們戰戰兢兢,連酒精也不敢使用。但其實起火原因並不是酒精,只是網友們自然而然將兩者連繫在了一起。

錯誤而不自知的見證。當我們聽到有人對我們說他親眼見證了某事發生時,我們往往深信不疑,然而事實上,即使親身經歷,也未必能夠說出準確的事實,謠言則因此開始流傳。

二月初,有一條男子街頭持刀的視頻在社交網絡上廣為流傳,許多人自稱在現場親眼目睹,並有聲有色地描繪說那人是感染了新冠肺炎後作出報復社會的行為,後來經警方查證為謠言,該男子並沒有患病,不過是有精神病史。

說者總喜歡對謠言添油加醋,聽者則願意意象化偏信謠言,而謠言本身也非常爭氣地在人們的助攻下經久不息。

我們為什麼願意相信謠言?

謠言之所以這麼有力量,是因為它自帶驗證的機制,當下人們無法去判定它的真偽,而人們又大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才讓謠言乘虛而入。

前邊有說到,謠言是一個頗有「心機」的存在,當謠言流傳到我們身邊時,常常伴隨著一系列證據,讓它看起來擁有不可辨駁的可信性。

網絡上經常散播著明星的緋聞,當記者拍到某某明星和某某某在一起的照片時,就開始大肆渲染,吃瓜群眾們看到這些照片即使有所懷疑,也很難不去相信。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因而我們約定俗成的觀念裡,這些小浪花就足以成為我們蓋棺定論的元素了。

更有趣的是當我們認定一個想法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把這個想法趨於合理化。在傳播謠言時,每個環節的傳播者會不自覺地為這個補充一些可靠的證據,有些是他們觀察出來的,有些可能就是當場編的。

並不是說大家在故意傳播謠言,而是比起平淡無奇的事實真相,人們更喜歡那些戲劇化的信息。

謠言越是異想天開,人們對其就越是好奇,而此時如果有人提出一個更為簡單合理的解釋,人們反而興趣寥寥。

你想,比起相信某某明星出軌,誰又願意去相信他們只是在一本正經地談工作呢?

與其說我們是被謠言蒙蔽了,倒不如說謠言其實是印證了我們的期待。

在疫病爆發之初,有人說這場疫病是非典重來,還有說這比非典更加厲害,我們無條件地相信了,即使是之後官方出來闢謠這不是非典,群眾也不願意相信。那些印證了我們猜測的謠言顯得比事實更加可信。

為什麼我們如此甘願充當謠言的傳播者呢?

傳播謠言並不是意味著我們無知,恰恰是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求知的心,而謠言正是利用我們的求知而散播。

當我們聽到一則小道消息時,本能地會去向身邊的人證實,這個證實的過程就是一個傳播的過程。

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

謠言的傳播需要兩個人,一個是你的敵人,一個是你的朋友。

敵人是因為想傷害你所以向你傳播謠言,朋友則是指那些以關心你為名,在不自覺中向你傳播了謠言。

從小到大,常會聽到家人對我們說,多吃這個菜會聰明,吃那個菜走路不摔跤,直到長大後,我們才知道哪有那麼神奇的菜,不過是家人為了說服我們而造的「謠」罷了。

謠言本身不全是充滿惡意,談論謠言的人有時僅僅只是為了減少自身的焦慮。

這場疫情止住了我們出行的腳步,我們不得不困在家中,每天刷新著天南地北的消息,越刷越焦慮,名副其實的人在家中坐,焦慮天上來。

為了分散焦慮,我們選擇和身邊的人討論它們,討論本身就是一種減壓的方式,這讓我們找到了一個壓力的釋放口。

也許我們早已認為謠言是常態,更甚者我們希望藉助謠言來作為融入集體的談資,可能初時會見成效,但長久之下我們喪失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暴風雪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在一開始就不做那片雪花。

如何提高對謠言的辨識能力

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前邊我們已經了解了謠言的本質,以及為什麼我們會被謠言所惑,那麼如何「戰」則成為了下一步的重要舉措。

  • 警惕曝光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作曝光效應,也稱熟悉定律,指的是人們對於出現的次數頻率總是充滿著偏愛。

當某個人、某句話、某樣事物頻繁出現在我們眼前時,便會引發我們的認知放鬆,進而更容易被判定為可信的。

有一句諺語叫作,三人成虎,當第一個人說山裡有老虎時,我們不信,第二個說時,我們將信將疑,直到聽到第三個人也這麼說時,我們便深信不疑了,謠言便是這麼興起的。

隨著網絡的普及,這次疫情比起17年前的非典帶來了更多的曝光量,當這些鋪天蓋地的信息堆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選擇隨大流,「既然那些知名網絡大V們都這麼說,那我就相信他們。」

這樣帶來的結果是我們越來越喪失了自己的辨識能力,我們也越來越成為一個「拿來主義者」,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大腦也不經過任何過濾。

之前「晉江毒王」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網絡上掀起了一邊倒的罵名,就連一些媒體也在紛紛口誅筆伐那個將疫病傳給同鄉4000人的「毒王」,這件事似乎就跟板上釘釘一般毫無懸念。

當毒王被罵了一陣之後,網絡上終於有官方媒體站出來為他闢謠,這個惹上「罵名」的毒王不過是一名普通的患者,那些神乎其神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

曝光效應是我們思考能力的一個極大阻礙,因為我們不願和多數人去抗爭,所以我們選擇站在多數人的一方。可從古至今,我們社會文明的發展許多皆是由少數人引領的,人數多少亦或是曝光次數多少並不能作為事實的必要條件。

我們要學會的是理性看待生活中的信息,不隨波逐流。

  • 用回歸均值的眼光看待信息

什麼是回歸均值呢?

舉一個例子,我們對100個患有輕度抑鬱的少年跟蹤調查發現,堅持每天吃2個橙子,3個月後,大多數少年的抑鬱程度均有所改善。

看了這條信息,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覺得吃橙子有助於改善抑鬱,但其實不是,實際上,患有抑鬱的少年,他們當時的情緒處於極端狀態,在一段時間後,會有向正常情緒(平均值)靠攏的趨勢。那麼在這個期間,無論他們是吃橙子,還是吃香蕉,或者堅持每天打半小時倒立,抑鬱情緒的改善都不會因為這些行為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我們很容易受到峰值信息的影響,其實任何峰值都會順應自然規律回歸到平均水平,這就是回歸均值現象。

當全國日新增病例首次破萬時,許多人一度陷入恐慌,覺得是病毒又捲土重來,這就是受峰值信息的影響,其實這就好比股票,無論是漲停還是跌停,都會逐漸回歸平均值,我們要做的是尋找峰值背後的真相,而不是陷入眾說紛紜的謠言中。

  • 消除錨定效應帶來的錯覺

錨定效應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學現象,指的是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就比如,一個班有50名同學,有3名同學考試不及格,如果你也沒有及格,一定會相當難過;但如果有30名同學不及格,你大概就會覺得無所謂了,因為有29個人,而不是2個人陪著你。

錨定效應影響著我們思考最重要的就是那個錨,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會對我們後續決策作出暗示,就好比我們受疫情的影響無條件地去相信網絡上的眾多信息,如果放在平時,我們至少會對信息進行篩選過濾,選擇性地相信,但如今,隨著疫情的嚴重,我們這種免疫謠言的能力逐步喪失。

我們要知道,當下許多信息以片面化的荒誕感來博人眼球,它借的是疫情這個錨的勢,而我們在面對這些信息時,學會讓自己跳出來,客觀的看待信息,這樣才不至於,對謠言和真相傻傻分不清楚。

謠言從誕生到沉寂,伴隨著眾多人的推波助瀾,謠言之所以難以被撲滅,恰恰是因為我們對他不甚了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了解謠言,戰勝謠言,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面對謠言的思辨能力。

-END-

相關焦點

  • 劉嘉麒:騰訊「慧眼行動」將有效擊碎謠言、淨化網絡環境
    劉嘉麒在企鵝新媒體學院2017年終盛典現場,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從科學普及的角度,探討謠言的產生與粉碎過程,並對中國科協與騰訊公司共同發起「慧眼行動」表達了期待。劉嘉麒認為,謠言都有如下特點:第一,標題上聳人聽聞,用「震驚」、「你不可不知」等詞語吸引眼球。第二,很多造謠者用一點點科學知識偽裝謠言,或是用剪輯過新聞媒體的資料來偽裝來欺騙讀者。第三,謠言相比闢謠或者科普文來說,易於理解,閱讀門檻低,而且文末往往配上「為了家人安全著想,請轉發」等字樣。很多人正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成為了傳謠的傳播者。
  • 科學網—科普中國·騰訊「慧眼行動」啟動
    人工智慧「狙擊」網絡謠言慧眼行動」啟動   本報北京9月13日訊(本報記者潘希 實習生韓揚眉)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騰訊公司共同推出,以人工智慧(AI)闢謠為亮點的科普中國·騰訊「慧眼行動」啟動儀式今日在京舉行。
  • 科普中國·騰訊「慧眼行動」啟動—新聞—科學網
    人工智慧「狙擊」網絡謠言慧眼行動」啟動   本報北京9月13日訊(本報記者潘希 實習生韓揚眉)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騰訊公司共同推出,以人工智慧(AI)闢謠為亮點的科普中國·騰訊「慧眼行動」啟動儀式今日在京舉行。
  • 讓謠言個個「見光碎」
    據北京闢謠平臺顯示,截至7月5日,已經粉碎了有關疫情的謠言642個,極大的消減了謠言對社會的影響,增強了大眾防控、抗擊疫情的信心和決心。謠言,可謂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潛在毒瘤。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有關疫情的謠言尤為可惡、可憎、可恨,特別是在當前北京市萬眾一心抗擊疫情反彈的形勢下,這些謠言的散步,無疑是射向社會穩定的一個個「暗箭」,是扎向大眾身心的一個個「毒針」,必須用盾牌一個個擋回、用利鉗一個個拔除,讓這些謠言個個「見光碎」。這個「光」是政府部門應有的作為。
  • 別再提什麼信謠了,沒有人會明知是謠言而去相信的!
    我不可能明知謠言而去相信。這是顯而易見的。我的主觀心態是相信真相而非相信謠言。但是如果說這實際上是謠言,那麼我發生了認識錯誤。這種情況下能不能認定我為信謠呢?這樣看來從法學的角度來講,是不能的,因為主觀上相信了真相,客觀上相信了謠言,主客觀不統一。應當評價為過失信謠。這樣看來,所有的信謠都應該評價為過失信謠。不存在故意信謠。這樣說來,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他不可能意識到自己在信謠。可能你會有疑問,那他畢竟客觀上相信了謠言啊。
  • 中國科協、騰訊共推人工智慧技術狙擊網絡謠言
    央廣網北京9月13日消息(記者覃勇)中國科協和騰訊今天在中國科技會堂共同推出以AI闢謠為亮點的科普中國·騰訊「慧眼」行動。「慧眼」行動充分發揮中國科協組織動員科學家的優勢和騰訊公司人工智慧技術的優勢,旨在通過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最終實現機器識別、專家分包,從源頭上控制謠言的發布和傳播。
  • 「金華科學解惑」2020年最"真"謠言全曝光,全民捉謠就差你了
    你是否也會遇到這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到處尋找正解,結果答案五花八門,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特別是在充滿磨難的2020年,不能聽見一絲風吹草動,太多的不實信息,謠言滿天飛,讓我們的生活「雪上加霜」。別慌!你將依次遇到5類「惑眾謠言」,滿足不同興趣點。疫情類——疫情下最具有迷惑性的謠言,謹慎識別謠言,健康度疫健康類——健康養生常見的謠言陷阱,聽說聞屁能防癌症!?
  • 齊齊哈爾闢謠君:清涼漸起防謠起,識謠闢謠不停息
    齊齊哈爾闢謠君:清涼漸起防謠起識謠闢謠不停息
  • 在疫情期間,如何修煉出一雙甄別謠言的慧眼
    這些謠言不僅會引發恐慌,甚至還會嚴重幹擾疫情的防控工作。 比如用醋消毒、喝板藍根、吃維生素C可以預防新型肺炎等。 除了被動等官方闢謠之外,優秀君想和你分享,主動甄別謠言的方法。 幫助你不再因為人云亦云,成為信息森林中的驚弓之鳥。
  • 金絲楠鑑別方法,小編帶你慧眼識「楠」
    那麼,金絲楠怎麼鑑別呢,今天小編帶你一起慧眼識別金絲楠呀!金絲楠鑑別方法金絲楠「聞」即嗅,金絲楠新料散發出淡淡的樟木清香,會使人心曠神怡,老料則幽香、果香,也聞著很舒服,並且不會隨著時間消退。金絲楠「切」即觸摸,金絲楠細膩舒滑,手感極清不易開裂。
  • 謠言!謠言!謠言!
    此時就是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了人們對新冠的恐懼、擔憂和焦慮的心情不斷的散布謠言,造成社會恐慌,目的就是想利用此次疫情拖垮中國及中國經濟。而不明真相的人對新冠病毒總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聽風就是雨。禁固在家,沒事找事,互傳謠言。奉勸大家!
  • 2020高考作文熱點素材:做一個不信謠不傳謠的智者
    做一個不信謠不傳謠的智者  近日,在全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之際,重慶市的王某某、劉某、王某3人在網上編造、散布謠言,被警方行政拘留。  俗話說得好,傳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自疫情發生以來,網絡上各類信息更新極快,內容頗為蕪雜,疫情相關謠言四起。
  • 【雜談】慧眼識英雄——英雄不問出處!
    其實天落鳥裡面也有好鴿子,就看你有沒有識別它的本事,當然也需求一種緣分。好鴿子誰家都有,就是看你能不能用好它,識別它,千裡馬還得有伯樂。世有伯樂,然後又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天津的鴿友咋天晚上微信,天津靜海區信鴿協會咋日(鑄軍杯)特比環550公裡競賽,他獲得了天津5000元組特比亞軍,用的就是我送唐山尼爾森公棚的天落鳥的孫代出的。
  • 6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出爐!你信了幾條?
    炎熱的夏天到了舊謠言也隨之如約而至新謠言緊跟疫情編故事「伏天喝熱水逼出深入骨髓的寒氣今天小編為大家梳理了六月朋友圈十大謠言來看看你有沒有見過這些謠言!真相李院士對病毒存活時間的表述並非特指新冠病毒,強調的是「一般情況」和「已知病毒」,部分媒體解讀有誤造成誤導。
  • 慧眼識氣 、全程監控、隨時繳費——長春天然氣充滿「智慧」味道
    慧眼識氣 、全程監控、隨時繳費——長春天然氣充滿「智慧」味道 2020-07-05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要再傳了,肺炎疫情這十大謠言已經被闢謠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發生後,網絡流傳不少謠言,不僅造成民眾恐慌,更不利於疫情防控。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整理了最新10條已被闢謠的謠言,請大家轉發,不信謠、不傳謠。謠言二:武漢火神山醫院選址有誤需重新選址有消息稱,因選址靠近湖區,引發市民對排汙問題的擔憂,導致火神山醫院重新選址。據湖北日報報導,武漢市城建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座醫院繼續建,能建多大就建多大,不會換地方。
  • 謠言的幾大特徵,讓你學會鑑別謠言
    面對謠言,我們大多數人的反應是不相信的,但是,有人反覆的告訴你,自己也就會開始動搖,逐漸的自我懷疑,然後開始相信謠言,隨波逐流,最終成為的傳播者;如何鑑別謠言,謠言有什麼特徵呢!>大多數謠言是缺乏嚴密的邏輯和數據的支持,很多要謠言是屬於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對於憑空捏造的謠言,其內部的邏輯並不嚴密,並且,會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然而,有一些謠言是屬於誇大事實,故意製造恐慌;把一個說成一百個,故意誇大事態的嚴重性;但是,只要我們認真注意相關的數據,就會明白很多數據都是虛假的,或者是很早之前的數據;三、移花接木,周期性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