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中有說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意思是沒有根據經不起推敲的謠言因為經不起分析,所以傳到聰明人那裡就會停止流傳了。
事實上是否是這樣呢?
2015年的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有一篇著名的論文就分析了關於謠言的傳播,他們發現相反地,如果媒體別有用心又特別聰明的話,他們反而會有更強的動機去散播刊登聳人聽聞的謠言。
作者通過研究關於公司併購有關的新聞消息,公司併購類的新聞一般來說都會有較大的讀者群,保證了其影響力。對於員工、客戶和競爭對手來說,併購的決定除了對於投資者而言會實現15% - 20%的額外收益外,併購還會導致裁員、停產和競爭加劇。
他們發現了這種散播謠言的動機完全會影響到最後媒體新聞的準確性。作者通過數據構造了變量來預測一個新聞準確性,一個準確的新聞信息意味著發布這個新聞撰稿人有較高的教育背景,豐富的從業經歷,以及在報導的行業方面具有專業的知識。另一方面併購的傳聞也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環境,因為我們往往可以在時候觀察到謠言究竟是否屬實,從而構建對於新聞報導準確性的測度。
通過對於新聞真實性的研究作者發現,一般來說:越有新聞價值的謠言明顯越不太可能成真。這一發現表明,如果報紙刊登的是具有廣泛讀者,並且包含具有吸引力的知名大公司名字的新聞,那麼這些報導大多不太靠譜。而比較準確的新聞一般都會提及併購的細節,比如說準確的新聞更有可能提及具體的收購價格,討論可能的競購者以及併購進程具體進行到哪個階段。與此同時,作者們也發現如果一篇新聞頻繁使用「maybe」、「appear」這類的詞彙的話,那麼基本上是一條假新聞。
然而作為投資者而言,大多數投資者並沒有能力理性充分判斷並且預測新聞的準確度。所以很有可能在一開始對於價格的反應過度(股價在謠言剛出現的時候暴跌/暴漲),隨後出現逆轉。由此可見媒體散布謠言的動機和幅度對於資產價格,股價波動的影響是尤其明顯的。作者發現在51%涉及謠言的協議中,收購溢價實際上取決於謠言發布前目標公司的股價。之後由於謠言的散播,股價會比實際的價格高/低出8%之後再回歸真實水平,一上一下造成了16%額外的股價波動影響。
這樣的研究非常有趣,因為傳統的觀點一直認為媒體的作用是揭露金融信息的被動渠道,然而實證研究表明:媒體有更大的動機投機報導謠言以此吸引更多的讀者。這樣的研究使得我們應當重新審視媒體報導和企業自我披露兩者所包含的信息的差異。同時文章也證明了媒體通過捏造投機性的謠言,直接導致了資產價格的波動。這意味著當我們試圖了解信息和資產價格關係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底是「誰」在向投資者傳遞信息。
參考:Ahern, Kenneth R., and Denis Sosyura. "Rumor has it: Sensationalism in financial media."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8.7 (2015): 2050-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