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我的小摩託出街,等紅綠燈的時候聽到旁邊兩對兒人在聊天。一個大姐說今年閏月有「說法兒」,她得給弟弟買雞蛋,弟弟多少歲就給買多少斤。
我感覺她說的不對,我聽的「說法兒」是:買罐頭,還得是桃的!
什麼「閏月」、「寡婦年」、「光棍年」,你需要買雞蛋、罐頭、紅秋褲什麼的給某個親人,幫他消災避禍,保他平安順遂。至於是否真的有用,大家其實心知肚明。但是花上幾十塊錢,既能促進家庭和睦,又能交流感情,誰還去在乎它究竟是什麼來歷,有沒有道理呢。不過關於來歷,我猜應該和菜市場有關係。最起碼雞蛋5塊錢一斤的時候,沒見到誰給自己六十多歲的弟弟買。送罐頭也只選10塊錢三瓶的水果罐頭,絕不可能是瑞士的臭鯡魚。
構建一個傳遞親情的方式自然是好的,但這種所謂的「說法兒」總有種道德綁架的感覺。難道沒有你的「說法兒」姐姐就不能給弟弟買雞蛋了。
所謂的謠言,和傳染病一樣流行起來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傳染源:製造謠言的人;
傳播途徑:傳統的口口相傳,現代的網絡、朋友圈;
易感人群:總有一些心甘情願並對謠言深信不疑的人。
當然傳染病的流行有時候還需要一些背景,比如自然災害、戰爭等等以及某些可能造成大規模人口流動的情形。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俗語「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當然大災之後不一定有大疫。但是災害,尤其是嚴重災害,往往會增加傳染病發生的概率。比如1991年發生再哥斯大黎加大西洋地區的地震,震後即引起當地瘧疾的流行。一方面是因為地震改變原來的生態環境,隨後的暴雨和洪水又造成多處積水,大量蚊蟲滋生,為瘧疾這種蟲媒傳染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災難過後,經歷了驚嚇、飢餓和精神創傷的人們免疫力下降,使易感人群的規模比以往更龐大。這時候一旦出現傳染源,傳染病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發不可收拾了。
除了蟲媒傳染病,來自不同區域的人群,相對封閉的空間,也使得呼吸道傳染病比以往更容易傳播。在一些落後、貧困地區,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疫苗普及率也比較低,如果清潔的水源難以保證,像霍亂、傷寒、痢疾等這些可經消化道傳播的傳染病,也會發生流行。
不過這些出現在自然災害、戰爭之後的傳染病僅僅局限在災害發生地,相對比較容易控制。但是如果「催化劑」出現,則真的有可能「大流行「了。這個「催化劑」就是「人口流動」。
人口流動對於傳染病好比導火索和炸藥,它可以造成感染人群與非感染人群大範圍接觸,無形中為傳染病的傳播流行提供了方便。比如西班牙大流感。歷史記錄中,影響最大的災後疫情就是西班牙大流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這場突然暴發的疫情幾乎直接終結了戰爭。疫情傳播速度之快、暴發範圍之廣,令人措手不及。在1918~1919年間,全球約1/3人口的感染,數千萬人因此喪生。要知道流感並不是百分百致死的疾病,而西班牙大流感之所以造成如此驚人的死亡率,和這場全球性戰爭帶來了空前的人口流動有很明顯的關係。
當今社會,在衛生系統健全的國家和地區,災後大疫基本是不可能了。但是,傳染病是一直都在的。就好比謠言,舊的謠言消失了,又有新的謠言出現,沒有新的謠言,舊的謠言也可以死灰復燃。謠言止於智者,傳染病同樣止於智者,想給弟弟買雞蛋的姐姐們是擰不過市場經濟這條大腿的,註定會被淘汰的水果罐頭永遠賣不出網紅臭魚的價格。所以,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傳染病遲早會被消滅。
最後別忘了傳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