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從能力上來講,今年閏4月,多一個月份。所以在農村裡面有很多關於4月閏月的俗語,比如說閏4月兆年荒,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何很多農村老人都不喜歡閏4月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農曆閏月的事情,以及這句俗語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在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個回歸年,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而我國傳統的農曆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曆年少了11天。 為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
作為一種曆法現象,「閏四月」比較罕見,一般相隔8年或11年,最長相隔38年出現一次。 就21世紀來說,「閏四月」的年份一共有8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壬辰年),再下一次是2058年(戊寅年)。可以說農曆閏月並不罕見,但是閏4月就相當罕見了,這也是農民為什麼不喜歡閏4月的原因。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以下這個方面。
因為農曆三四月份正處於春耕播種的季節,這時候家裡的糧食都已經作為種子播種的土裡』去了,而即使冬天種植的小麥,現在也處於灌漿的階段,還沒有到收割的時候。按照傳統的角度來講,此時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要知道過去農村裡面比較窮,同時糧食產量比較低下,農民辛辛苦苦種一年地,最終所能收到的糧食可能根本維持不到一年,經常會出現,過了年之後就沒有糧食吃,要靠一些其他的野菜等來進行補充,這樣才能有可能熬過最艱難的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就是農曆的三四月份。
而農作物的生長是有自己的自然規律存在的,尤其是在過去農村的露天栽培條件下,我們無法改變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只能按照它固有的時間節點來進行播種。因此在農曆4月份增加一個閏月的時候,實際上就相當於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雪上加霜,因為麥子還沒有到成熟的時候,糧食也已經開始播種了,那麼自己家裡面的存糧可能就不夠吃,所以這是農民不願意也不喜歡閏四月的原因。
當然這句俗語如果放到今天的條件下可能並不適用,這是因為現在農業種植的技術越來越先進,農業種植的產量越來越高,所以農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了基本解決,哪怕是很多人不種地,也不存在糧食荒。所以這也反映出了過去農村貧窮,而現在農村條件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和滿足。
以上就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或者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