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啥意思?19年能碰上嗎?

2021-01-09 蟈蟈說事兒

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啥意思?19年能碰上嗎?

文丨蟈蟈說事兒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觀看一些新聞信息,我們會發現農村有很多老話都是關於節氣的,這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天氣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收成。對於農民朋友來說,因為是從事靠天吃飯的一個職業,所以對於天氣是比較關注的。這不離過年雖然還有個多月,但是有些農民朋友已經開始關注立春節氣了,有些老農民早就發現了,在2019年農曆年居然是沒有立春的。農村裡有些老人說,今年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好年成。因為在民間有著「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的說法,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但是卻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是經過很多年的觀察和總結得出的規律。那這句農諺是什麼意思呢?19年能碰上嗎?

從字面意思來看,「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指的就是「七年光陰中很難遇上閏九月,百年光陰很難遇上新春和立春同一天的日子」。其實,這句話中的「七」和「百」更多的是一種虛數意義,而非真的指的就是「七年」和「一百年」。查閱曆法來看,「閏九月」是挺難遇到的。在我國傳統的陰陽曆中,陰曆以月球繞地球定曆法,每年和回歸年的365日5時48分46秒相差約10日21時。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所以就需要置閏。使陰陽曆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係。我們如果從曆法上去查找,這兩種情況還確實是很少見的。

閏九月曾經出現的年份:1737年,1756年,1832年,2014年,2109年,2204年。可以看出本世紀就只有2014年才有一次閏九月。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於是,我國農曆就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這樣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稱為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 。而一生難逢閏九月,是因為閏月的安插規則而造成的。

在以前農村地區相對閉塞的時候,人們在農事方面主要依靠的就是祖祖輩輩不斷積累的經驗。這些經驗也是包含方方面面,比如有些是關於天氣氣象,有些是關於如何耕植。像我們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對於指導人們何時耕作就具有重要意義。而「百年難逢初一春」一句中的「春」,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我們都知道,立春雖然都是在春節過年期間出現,卻很少與過年同時發生,「百年難逢初一春」一句其實說的就是「歲交春」。「歲交春」的意思指的是立春在正月初一那一天。在民間,有「歲交春」出現的年份,通常被認為是比較祥瑞的一年。

「百年難遇初一春」的廣泛流傳,為人們所珍視,被人們視為吉祥的兆頭,那完全是因為春是萌發,春是喜望,而雙春合一效果.上一個初一春的是1992年,而下一個初一春是2038年2月4日,也就是農曆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節氣,時間相差了46年,雖說「百年難遇初一春」有誇大的成分,但也說明了「初一春」是很罕見的日子,一個人一輩子很難遇上幾次,是非常難得的好日子,農民認為在這一年是非常吉慶的一年,所以,就以「百年一遇」來形容! 至於今年立春的日子,則是在大年三十。

從上述的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春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欣欣向榮,兩個春集中在了一天,又正值人們特別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這天,那無疑就是天大的喜事!其實,你隨便點一個節氣出來,說難遇某一天,都可能是百年難遇。在古代由於不是很多人都能讀書識字,所以很難教會農民認識二十四節氣,於是古人便把這二十四節氣和一些跟農業有關的天氣編成順口溜,方便農民之間交流傳播。所以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這句農村老話反映出來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勞動群眾的曆法智慧源遠流長,值得我們一代一代學習和傳承。

相關焦點

  • 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2020年是閏哪個月?
    導語: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2020年是閏哪個月?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說的就是一種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閨,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句有關曆法的農村俗語,在我們這裡叫「一生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字面意思是人的一輩子很難遇到閨九月的年份,一百年中也很難遇到立春節氣恰逢在正月初一的情形!之所以有人說成了「七年難逢九月閨」,應該是因為我國「十九年閨七個月」的置閨辦法,也就是十九年中會有七年設閨月,而閨九月的情形很難遇到!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個說來話長,源於我國博大精深的陰陽合曆,這個問題所含的信息量大,咱們逐一道來。一,陽曆、陰曆、農曆和年、月、日的計法。古代沒有鐘錶,太陽和月亮就是掛在天空中的兩個計時器。
  • 為什麼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遇難逢初一春」?有什麼道理嗎?
    七年難逢九月閏,意思七個閏年中,也難有一次閏九月,可見閏九月的年份很少,很難遇到。為什麼會有閏月?哪年置閏月?置閏的月份有什麼規律?為什麼很少閏九月?為什麼要說七年難逢,而不說十年、八年難逢?為什麼會有閏月?
  • 俗語:「閏七不閏八」,為什麼不能閏八月?2020年是閏幾月?
    導語:俗語:「閏七不閏八」,為什麼不能閏八月?2020年是閏幾月?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閏七不閏八,閏八過刀殺」,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不能閏八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古代春節裡的「一年難逢兩頭春,百年難逢歲交春」是什麼意思?
    雙春年在古時民間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美好的寓意」,例如「一年難逢兩頭春,百年難逢歲交春」、「一年打兩春,豆子貴如金」、「三閏兩不閏,一年打兩春」等眾多俗語,只是這些都有什麼含義呢?正常來講,以漢歷為基礎,一年當中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只有一次,但推至2020年時,卻有兩個立春,也就有了「一年難逢兩頭春,百年難逢歲交春」的說法。那麼今年是兩個春,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咱們一起來看下。1.古代春節裡的雙春是什麼中國最早紀年曆法中曾出現獨特現象,這種現象稱之為雙春年,實則,雙春年乃陽曆和陰曆之間所造成的「陰差陽錯」。
  • 2014年閏九月 有兩個重陽節嗎
    對於即將到來的農曆甲午馬年,細心的網友發現今年有兩個農曆九月,這不僅意味著農曆九月出生的人可以過兩個生日,更意味將出現兩個重陽節(九月初九)。  對於兩個重陽節該如何過?民俗專家表示,碰上這種閏月的情況,民間通常採取趕前不趕後的做法,即過第一個九月初九重陽節,後一個九月初九則虛化。
  • 農村老人說:今年是「閏四兆荒年,兩春夾一冬」啥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農村小毛,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的三農諮詢,更有俗語,習俗等知識,喜歡的朋友不妨點個關注,好了言歸正傳,進入咱們今天的話題,農村老人說:今年是「閏四兆荒年,兩春夾一冬」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堪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是數千年來,勞動人們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朗朗上口的俗語背後,不僅富含哲理,還蘊含著這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和習俗,反映著人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實乃文化精髓!
  • 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管用嗎?
    臘月初一也剛剛過去,對於一些地方的農村來說,到了臘月也就正式進入了過年的氣氛當中了。家家戶戶也開始進行過年的準備和來年農事的籌備了。在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還管用嗎?今天荳子就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諺語解析: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下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 的字面意思。
  • 2021年是辛丑寡婦年,俗語「牛遇寡婦,四馬馱谷」,啥意思?
    導讀:2021年是辛丑寡婦年,俗語「牛遇寡婦,四馬馱谷」,啥意思? 今天雖說陽曆已經到2021年1月1號了,但是今天還是農曆的十一月十八,離我們過年春節還有40天時間,農曆2021年也是在正月初一到來。 無春年、寡年、寡婦年,這些你都聽說過嗎?最近大家都在討論關於2021面是無春寡婦年的那些事兒,我們今天也來加深了解一下。
  • 農曆「閏九月」兩個重陽過前不過後
    民俗專家解釋,閏月就是閏月,「九月」與「閏九月」並非同一概念,我國對此種情況的習慣做法是過前不過後,「正牌」重陽節仍只有一個。    翻開曆書可以發現,甲午馬年的農曆九月從2014年9月24日開始,到10月23日結束。而在此之後還有一個「閏九月」,10月24日開始,11月21日結束,59天全都被農曆九月給承包了。「史上最長的九月」是不是要過兩次重陽節?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關於孩童出生的時日,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春節臨近,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還有一個多月就到我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春節了,在春節時候的農村,濃濃的年味讓原本比較平靜的農村越來越熱鬧了起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張燈結彩,貼對聯,豐富的年夜飯成為了大年三十的收官之作,過完出大年三十,從初一開始各種習俗就會一一被安排上,畢竟這春節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自然不會少,其中提著禮物走親戚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 閏九月兩個重陽節"過前不過後" 下次出現將在2109年
    或者,九月出生的要過兩次生日?對此,泉州文化專家稱,閏月過前不過後,兩個重陽節,第一個實過,第二個可過可不過,市民過生日同理。查閱曆書,甲午馬年農曆第一個九月從9月24日至10月23日。10月24日起,進入了第二個「閏九月」,一直到11月21日結束。在此期間,將出現兩次九月初九,這是不是要過兩次重陽節?在農曆九月出生的,是不是也要過兩次生日?
  • 俗語「閏四月,兆年荒」啥意思?為何農村老人都不喜歡閏四月?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從能力上來講,今年閏4月,多一個月份。所以在農村裡面有很多關於4月閏月的俗語,比如說閏4月兆年荒,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何很多農村老人都不喜歡閏4月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農曆閏月的事情,以及這句俗語的意思。
  • 古人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甚至流傳出這樣一句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為什麼男不得初一?在古代,初一對於每個月來說都是重要的日子,與十五相互對應。在這個日子裡經常舉辦一些隆重的活動,比如祭祀或者是集市的開市等等。所以在人們心中,初一這一天與以往不一樣,有著特殊的意義。
  • 俗語:「冬至不下雨,來年要返春」啥意思,值得一看!
    俗語:「冬至不下雨,來年要返春」啥意思,值得一看!文/玄逸歷史解說俗語,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生活經驗所積累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通常這些語言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容易被大家所接受,這些俗語既反映了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俗語對於後來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所以很多俗語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特別是在農村,更是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俗語:「冬至不下雨,來年要返春」啥意思,值得一看!
  • 俗語「二月不見九,長工難歇手」,啥意思?二月沒九年景好嗎?
    二、數九從什麼日子開始,是固定的嗎? 數九在早前是冬至後逢壬日開始,如今已經變為從冬至節氣的當天開始了。 過去,之所以要在冬至後逢壬數九,是因為冬至在氣象學上是咱們所處的北半球冬季真正開始的日子。而咱們國家的民眾又普遍渴望著陽氣的復生。「壬」是「陽」,與「壬」相配的自然也是「陽」,「壬」又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所以,數九當初也便被規定為冬至後逢壬開始。
  • 今年閏四月,為何不見閏正月和閏臘月?
    ,齊己的「閏年春過後,山寺始花開。」等等,這些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閏年,而是指此年有閏月。一般來說,陰曆每三年19個大月17個小月,至於哪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這需要根據太陽、月亮的真實位置來推算,保證每月初一為朔日,古時候叫「定朔」,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
  • 閏正月是什麼意思?要過兩個年嗎?閏正月多少年一次
    閏正月是罕見的閏月,從18世紀~22世紀沒有出現過任何閏正月,而在2262年的日曆上有一個正月和閏正月,很多人不知道是啥意思,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閏正月是什麼意思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