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是1月多了,也就是農曆中的臘月。臘月初一也剛剛過去,對於一些地方的農村來說,到了臘月也就正式進入了過年的氣氛當中了。家家戶戶也開始進行過年的準備和來年農事的籌備了。在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還管用嗎?今天荳子就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諺語解析:
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下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 的字面意思。這個諺語用大白話說就是臘月初一這一天,如果是晴天的話,那麼天氣就會晴朗到清明。當然這裡的晴朗是相對的,是指天氣相對乾燥,少降雨的意思。
在古代,農民對於天氣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靠天吃飯。因此,對於新一年的天氣就格外在意。通過長期的觀察總結,農民發現:如果臘月初一這一天,天氣晴好的話,那麼這樣的好天氣多是會持續到清明;如果臘月初一是下雨下雪的話,那麼,來年的莊稼收成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也就才有了「臘月初一一場風,來年麥子一場空」的說法。
當然,如果用現代的科學解釋也是可以說得通的,由於我國冬季受到強冷空氣的影響,低溫多雨的天氣也是常見的,但總有一定的規律可言。而現在的農業發展也特別重視對惡劣天氣的有效規避,這點在小麥播種,壓苗方面就體現得很明顯。
荳子新解:
在我看來,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在如今的農業生產中還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的。特別是對於一些舊時的中原地區,比如山東,湖北,河南等地。由於古代的農耕文明發育月長江黃河流域,所以當時農民在上期的歸納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也是較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的。並且,對於農業中的氣候氣象發生大改變的時間周期是很長的,所以,就是從現在的科學角度來解釋,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然我們也需要客觀地從兩個角度去分析,比如從去年開始的拉尼娜現象就很造成了近期我國大範圍的雨雪低溫天氣,前兩天的臘月初一,不少地方都是在低溫多雨的天氣中度過的,北方地區還出現了難得的低溫天氣。所以,農民兄弟要做好農產品生產的保障工作,特別是對於一些蔬菜大棚的保溫,加固。同時,低溫的天氣也造成了近期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中就包括生薑,大蔥,辣椒等等都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這一方面該農民帶來了不少的收益,但也給農業生產帶了不少的負擔。
既然今年的臘月初一出現了多地低溫多雨多雪的天氣,那麼從現在到清明就有可能出現較為長期和頻繁的雨雪天氣。所以,我認為出於對於農業生產的謹慎態度,農民兄弟還是需要做好必要的安全保障工作,特別是對於土地排水,保溫,排澇以及病蟲害的控制。畢竟多一份準備也就多一份安心,少一份煩惱,也能對自己新一年的農業生產多一份保障。
那麼,你對於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管用嗎?這個話題有什麼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歡迎積極地給我們評價留言和我們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