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管用嗎?

2021-01-18 邊緣的荳子

現在已經是1月多了,也就是農曆中的臘月。臘月初一也剛剛過去,對於一些地方的農村來說,到了臘月也就正式進入了過年的氣氛當中了。家家戶戶也開始進行過年的準備和來年農事的籌備了。在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還管用嗎?今天荳子就根據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諺語解析:

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下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 的字面意思。這個諺語用大白話說就是臘月初一這一天,如果是晴天的話,那麼天氣就會晴朗到清明。當然這裡的晴朗是相對的,是指天氣相對乾燥,少降雨的意思。

在古代,農民對於天氣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靠天吃飯。因此,對於新一年的天氣就格外在意。通過長期的觀察總結,農民發現:如果臘月初一這一天,天氣晴好的話,那麼這樣的好天氣多是會持續到清明;如果臘月初一是下雨下雪的話,那麼,來年的莊稼收成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也就才有了「臘月初一一場風,來年麥子一場空」的說法。

當然,如果用現代的科學解釋也是可以說得通的,由於我國冬季受到強冷空氣的影響,低溫多雨的天氣也是常見的,但總有一定的規律可言。而現在的農業發展也特別重視對惡劣天氣的有效規避,這點在小麥播種,壓苗方面就體現得很明顯。

荳子新解:

在我看來,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在如今的農業生產中還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的。特別是對於一些舊時的中原地區,比如山東,湖北,河南等地。由於古代的農耕文明發育月長江黃河流域,所以當時農民在上期的歸納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也是較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的。並且,對於農業中的氣候氣象發生大改變的時間周期是很長的,所以,就是從現在的科學角度來解釋,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然我們也需要客觀地從兩個角度去分析,比如從去年開始的拉尼娜現象就很造成了近期我國大範圍的雨雪低溫天氣,前兩天的臘月初一,不少地方都是在低溫多雨的天氣中度過的,北方地區還出現了難得的低溫天氣。所以,農民兄弟要做好農產品生產的保障工作,特別是對於一些蔬菜大棚的保溫,加固。同時,低溫的天氣也造成了近期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中就包括生薑,大蔥,辣椒等等都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這一方面該農民帶來了不少的收益,但也給農業生產帶了不少的負擔。

既然今年的臘月初一出現了多地低溫多雨多雪的天氣,那麼從現在到清明就有可能出現較為長期和頻繁的雨雪天氣。所以,我認為出於對於農業生產的謹慎態度,農民兄弟還是需要做好必要的安全保障工作,特別是對於土地排水,保溫,排澇以及病蟲害的控制。畢竟多一份準備也就多一份安心,少一份煩惱,也能對自己新一年的農業生產多一份保障。

那麼,你對於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今年管用嗎?這個話題有什麼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歡迎積極地給我們評價留言和我們一起來探討。

相關焦點

  • 今日臘月初一,農村俗語「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是啥意思?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今天已經是臘月初一,離過年還有不到30天的時間。老話說得好,「進了臘月門,轉眼就是年」,一進入臘月,人們就已經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臘月的到來意味著新年的臨近,但是對於農民來說,臘月的天氣卻決定了未來的天氣變化。
  • 農村老人常說「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有何道理?
    了解三農大百科,來自我們身邊的農村事,大家好,我是鄉村小小欣!和你們一樣關注農村事件。如今農曆2021年還有整整一個月,臘月也是大月份,有三十天,今天是進臘月的第二天,進臘月,離過年的日子才剛剛開始,俗話說「臘月初晴,天幹地清」。
  • 農村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之所以流傳千年,肯定有他存在的意義,這些俗語凝聚著先人們的智慧,由於是農村俗語,所以書本上很少能看見,生活在農村,就會發現這些俗語無時不刻的被傳誦著,比如這句『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啥意思?有道理嗎?
  • 今年是牛年寡婦年,農村俗語「太歲辛丑年,六畜瘴逡巡」,這話啥意思...
    今天是2021年的1月11日,農曆的十一月二十八,再有2天就到了臘月的開始,臘月也是進入到了年關的日子,這個時候在農村裡,大家幾乎是沒有事情做的,有的是農民工早早的回家了,畢竟今年的疫情和天氣也是出現了很多的變化,所以近期的疫情也是隨著溫度的降低後,多地的疫情也是開始反彈了。
  • 農村俗語「無雨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啥意思?今天晴天好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今天已經是農曆的十月初一。今天還是寒衣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的祭祀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會祭奠掃墓,紀念仙逝的親人,所以又稱為送寒衣。在農村中關於十月初一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無雨一冬晴,沒有十月初一靈」,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晴天好不好呢?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二十六,還有3天的時間就要進入到臘月。臘月是農曆月的最後一個月,隨著臘月的到來,也意味著新一年馬上就要到來。臘月最為一年的結尾,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臘月和正月有什麼禁忌呢?
  • 臘月到,俗語「臘月雷,遍地賊」,啥意思?
    導讀:臘月到,俗語「臘月雷,遍地賊」,啥意思?今天終於進臘月了,這一年也要快結束了,新春佳節也要快到了。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特別期待臘月,因為到了臘月,家裡就開始準備新年好吃的,還有就是可以買衣服,買新鞋子,新年穿新著實讓我的童年生活很高興。
  • 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啥意思?別不當回事!
    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啥意思?別不當回事!馬上就過年了!春節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俗話說「百節年為首」,可見人們對於春節的喜愛!當然,社會發展了,農村的經濟也有了提高,雖然,很多人糾結年味淡了,走親徒留形式,鞭炮也不能任性放了,可是,在筆者看來,這不就是一種「變化下的統一」嗎?畢竟,年還在,家人團聚的意義,遠大於年味的淡化!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暖六月旱,臘月打雷衣減半」,這話啥意思呢?
    這話說今年是不知不覺地又是一年過去了,現在已經是進入到了2021年的1月份,要是按照上年的年份來說,這個月是也是進入到了春節的月份,但是今年和上年是不一樣,今年沒有閏月,所以說今年的春節月份在2月份,也是和往年的年份是一樣的,2020年也是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值得大家回憶的一年,不過從迎來了2021年以後,那麼一切都將變得更好
  • 臘月已到,農村俗語「臘月春打頭,馬肥牛不瘦」,這話什麼意思呢?
    今天是2021年的1月14日,也是農曆的臘月初二,已經進入到了臘月初二,那麼距離臘八節也是不遠了,俗話說得好「進如臘月就是年」,畢竟臘月也是在農曆當中最後的一個月份,進入到臘月以後也是即將到春節了,所以說臘月也是一個最關鍵的月份,就像現在雖然說到了臘月是農閒的時候,但是此時的人們根本是沒有閒著,大家這個時候也是在忙乎著過年前的最後工作
  • 明年是辛丑年,農村老人說是「七人養雞,九屠共豬」,啥意思呢?
    導讀:明年是辛丑年,農村老人說是「七人養雞,九屠共豬」,啥意思呢?隨著臘月的臨近,今年的庚子年已經進入了尾聲,農村老話叫做進入臘月就是年。一到臘月過年的氣氛就開始濃鬱了起來,那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逐漸地開始踏上返鄉的歸途。
  • 今天臘月初三,「臘雪是寶,春雪是草」是啥意思?臘月下雪多嗎?
    今天是農曆2020年臘月初三,已經進入了寒冬臘月了。臘月在農村指的是農曆的十二月。按照農村的風俗,進入臘月就到了年,過了臘月初八就是年。近兩天從農村的熱鬧氣氛來看,確實的有一定的年味了,現在農村開始殺年豬、買豬肉、趕年集、制臘肉、灌腸等等過年的氣氛非常的濃。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關於孩童出生的時日,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
    歡迎閱讀農村人事,作者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每天都將為你帶來最新三農資訊。今天為你帶來的是: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今天是3月19日,明日就是今年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春分是一個特殊的節氣,這一天全世界晝夜等長,智慧的古人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總結出了「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俗語。春分意味著春天已經完全到來,這個時候和風送暖、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在農村,春分前後也正是春耕農忙時間,農民都在忙著小麥追肥、澆水、種樹等等。
  • 農村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也吃麥』,『三白』是啥,有道理嗎?
    今天已經是農曆十一月二十八,距離臘月也就兩天的時間了,寒冬臘月,所以天氣會更冷,但是『過了臘八就是年』,也說明春節越來越近了,年貨陸陸續續開始購置,這寒冬臘月田地沒什麼農活,但是農民期盼豐收的心情一點也沒減少,有句俗語『臘月遇三白,豬狗也吃麥』,『三白』啥意思?有啥說法?
  • 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三農常識絮語」,絮語是一個專注於三農知識與三農政策的達人,一直關心著關於農村的那些事,天天為大家呈現與農村農民生活有關的話題!本文由百家號「三農常識絮語」原創,維權必究!
  • 今日夏至,俗語「夏至三庚入伏」,啥意思?看看今年哪天入伏?
    今天是父親節,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的夏至,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在周代的時候,人們就通過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最早的四個節氣,這個節氣之中就包括夏至,至的意思就是達到的意思,所以夏至的意思就是說,夏天已經來臨了,夏至這一天白晝的時間最長,太陽的角度最高,古人非常看重夏至這個節氣
  • 農村俗語「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放晴一冬凌」啥意思?有道理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田園生活無不讓人嚮往,農村雖然不比城市的繁華,但卻有著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在這裡,農人們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很知足。在這裡除了每天能欣賞原生態的環境外,還能聽到許多耐人尋味的俗語,比如說「不看家中寶,單看門前草」,說的是,要看一個家庭能否長期富裕下去,家中有多少金銀財寶是次要的,關鍵要看門前是否有雜草,如果連自家門前都是懶得除掉,那麼則說明這個人十分藍短,即使家產萬貫也是揮霍不了多久的。朗朗上口的同時讓人也悟出一些道理,我想這就是俗語的魅力吧。
  • 農村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新生兒的出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啥時數九?今年何時最冷
    導讀摘要: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啥時候數九?今年何時最冷?這是由四個問題組合而成的複雜問題,涉及到古代曆法的綜合性問題,讓我一步一步地分別解答。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智慧的古代人是使用天幹、地支,有機組合,來記載日期時間的。天幹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個漢語次序數字組成,地支則是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個漢語次序數字組成,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相互組合,也就可以得到「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等60個序號組合,也稱為六十個花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