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句有關曆法的農村俗語,在我們這裡叫「一生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字面意思是人的一輩子很難遇到閨九月的年份,一百年中也很難遇到立春節氣恰逢在正月初一的情形!之所以有人說成了「七年難逢九月閨」,應該是因為我國「十九年閨七個月」的置閨辦法,也就是十九年中會有七年設閨月,而閨九月的情形很難遇到!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個說來話長,源於我國博大精深的陰陽合曆,這個問題所含的信息量大,咱們逐一道來。
一,陽曆、陰曆、農曆和年、月、日的計法。
古代沒有鐘錶,太陽和月亮就是掛在天空中的兩個計時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就是一個(太陽)年,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就是一個(朔望)月,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個(平太陽)日。
關於曆法,我們知道有陽曆和陰曆,而我們實際使用的是農曆,也就是陰陽合曆!不少人以為陰曆就是農曆,其實不然,農曆就是漢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曆法文化,是一種陰陽合曆。
二,閏年與閨月
不少人以為,有閏月的年份就是閏年,其實不是。
陽曆就是公曆,一個自然年為每年365天,然而地球公轉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天,所以每四年設置一個閏年,增加一個2月29日閨日便解決了這種差異。曆法中規定,四年設一閨,即被四整除的年份就是閨年,但遇到世紀年時,要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比如兩千年是閏年,而1700年則不是。
陰曆紀年是以月亮圍繞地球一圈的時間,作為一個月的。這一個月的實際天數為29.5306天。所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下來,每年的天數就為354天。這樣比地球公轉的時間365.2422天就少了11.2422天,所以就需要「置閨月」。我國民間就有「三年閨一月,五年閨兩月,十九年閨七個月」的說法。
三,節氣與中氣,以及老祖先設置的置閨辦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群眾的一大發明。是用陽曆指導農業生產的一大法寶。
二十四節氣又分節氣和中氣兩種,這可能又與人們的一般認識有誤,不少人以為24節氣就是24節氣唄!從立春開始是一個節氣,接下來的雨水就是一個中氣,然後驚墊是一個節氣,春風就是一個中氣......每15天一個節氣或中氣,這樣遇到某一個月可能就會只有節氣沒有中氣,不出現中氣的時間恰巧與需要設置閏月的時間穩合,所以就將沒有中氣的月份設置為閏月,就是在這個月之後再增加一個月,名稱叫閨幾月。一年中如果遇到兩個以上中氣的月份,就取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設置閨月。
而從農曆月份的中氣和節氣來看,沒有中氣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四、五、六月,而一、二、三、七、八月份次之,九月份的極少,十月、十一、十二月的幾乎沒有!民間有說不願意要閨八月,所以有的就人為的改了。這些都沒什麼,反正都是人為的。
基於上述分析,所以閨九月的現象就很少很少,2014年,我們曾擁有過一個閨九月的機會,下一個閨九月就要到2109年了!所以才說「一生難遇閨九月」!百年難逢初一春
這種說法是源於陽曆的立春節氣和農曆的大年初一春節,雙春合一的機會難得!也就是說立春節氣的這一天,正好就是大年初一春節這一天。我們在1992年遇到過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這一天,下一個要到2038年才會遇到。
春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欣欣向榮,兩個春集中在了一天,又正值人們特別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這天,那無疑就是天大的喜事!其實,你隨便點一個節氣出來,說難遇某一天,都可能是百年難遇。但唯獨這句「百年難遇初一春」卻廣泛流傳,為人們所珍視,被人們視為吉祥的兆頭,那完全是因為春是萌發,春是喜望,而雙春合一效果!
綜上,「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這句農村老話反映出來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勞動群眾的曆法智慧源遠流長,值得我們一代一代學習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