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除了現在的陽曆之外也格外重視農曆,就是平常所說的「黃曆」、「陰曆」。作為傳統的一種曆法來說,許多人仍然深受影響,尤其是一些老人更是如此。但凡婚喪嫁娶、蓋房、祭祀等重要的場合,老人們都會都習慣翻出一本萬年曆,或找一些「風水先生」來算下日子。
傳統農曆對人們影響深刻,閏月作為平常年份異常的情況,很容易讓人們與其他年月進行對比,並且把當時發生的事情社會現象等聯繫起來。於是就有了諸如此類的迷信說,「閏四月兆年荒,閏六月不宜婚娶,閏八月兆兵荒馬亂,是大兇年」,直到如今仍有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
聽過老人講過這樣一句,「閏七不閏八,閏八見刀殺」,也是跟農曆中的閏月有關。講的是每到閏七月就會挨餓,閏八月時候會出現天災人禍。當然這樣的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農曆只是計算中合理的安排,並沒有什麼神秘可言。
傳統的農曆中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為周期為單位,一年大概為354天。現在的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種為單位,一年大概為365天。陰曆和陽曆每年相差11天,八年相差近一個季度。為了防止農曆和四季脫節,大概每2-3年會增添一個閏月,保證能夠準確的農耕生產。農曆中正月到三月為春節,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和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
根據閏月出現的頻率作為劃分,其中常見的閏月有閏四月、閏五月、閏六月。比較常見的閏月為閏七月。出現次數中等潤月為閏二月、閏三月、閏八月。比較罕見的閏月為閏九月、閏十月。很罕見的閏月則是閏九月、閏十月。而正月和臘月出現的頻率最低,因為其節日特殊性也被稱為特殊閏月。
我國地域遼闊,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會出現許多自然災害,對於現在來說這基本不是問題。而古代生活水平有限,基本靠天吃飯,但凡遇到一點自然災害就無法抵禦。於是「有心人」則根據出現的這些事情彙編成句,而由於過去人們認知有限,對這些肯定深信不疑並且廣泛的傳播。其實,閏七月和潤八月大概都是十九年就會出現一次,並非什麼稀奇的事情。
在農村裡仍然還流傳著許多的俗語老話,對此我們應該正確的分辨,對於我們有用的可以拿來參考,對於我們沒有用將要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