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些俗語,別看人們平時只是隨口說說,以為是農民自編自說,其實這些俗語之中,有一部分出自古籍,有著悠久的歷史。
「狗不過八,雞不過六」這句農村俗語,在歷史古籍中就有出處。原句為:「犬不八年,雞無六載」。這句話出自一本叫《易妖》的古籍。《易妖》是一本在三國兩晉時期就廣為流傳的志怪類的書籍。與歷史上志怪類小說代表作《搜神記》類似,但《易妖》比《搜神記》出現的時間要早,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宗教迷信和玄學風氣。《易妖》一書明顯受西漢學者、京氏易學創始人京房所著的佔卜書籍《易妖佔》的影響。
1、白狗變老人的故事
《易妖》有一個關於狗變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至今還在農村流傳。一些年紀稍大的農村人都熟悉這個故事。《易妖》中的故事與農村現在流傳故事大同小異,只是在細節上有所差異。故事是這樣的:
古代有一位巨富老人,年輕的赤貧,創業期間餵養了一隻白狗。老人從貧到富,白狗一直忠心耿耿地陪伴在他身邊,老人與狗的感情非常深厚,一刻也離不開。老人過上了富裕生活後,白狗也老了,但它在家中的地位僅次於老人,家裡的僕人稱白狗為「二老爺」。
有一天,老人突發疾病去世。家裡人厚葬了老人。讓人感到詭異的是,老人去世這天,老白狗也在這天也消失,不見了蹤影。家裡人認為白狗和老人感情太深了,太傷心了,不忍看到去世的老人,也就離家出走。
一年之後,怪事出現了,老人從墳墓中「復活」了,並走回家裡來。這可把家裡人嚇得夠嗆,以為見到了鬼,一個個東躲西藏。後來經老人慢慢解釋,家裡人才安定下來。原來一年前家裡人把老人埋葬後,有一位道士從他墳墓傍經過,認為老人陽壽未盡,於是就施法救活了他,並帶他在各地名山大川,道家聖地遊歷了一年,如今才回到家中。
聽老人這麼一解釋,家裡人的疑慮也打消了。自此,老人依然回歸他從前的生活,掌管家務和生意,家裡更加富有。直到八十歲壽辰那天,家裡大擺宴席為他熱熱鬧鬧地祝壽。老人特別高興,也就酒興大作,多喝了幾杯,醉倒在坐席上呼呼酣睡。突然一陣陰風吹過,人們一看,睡在坐席上的老人變成了一隻老白狗。原來老人並沒有「復活」,回家的老人是老人生前餵養的老白狗變的。
故事的結局在農村流傳的版本中有多種說法,有的說白狗被家裡人打死了,有的說白狗化作一縷黑煙溜走了。
這個故事對後來農村的影響非常深遠,在農村,人們認為餵養的家禽家畜不能太久,太久了會成「精」。
2、「狗不過八,雞不過六」的意思
小時,我們村裡有一位在舊時私塾教書的老教書先生,常給我們講故事,講完事故事後,他總喜歡給我們申明故事的來源。哪些故事出自西遊,哪些故事出自三國、水滸、封神榜、三言二拍等。以此證明他看過不少書,肚子裡裝了不少學問,無所不通,說明他講的故事都是有根有據,不是虛妄之言。也許那時還處於特殊的年代,怕被人扣上宣揚封建迷信的帽子。
記得他說過,樹老變妖,蛇老成精,豬、牛、狗、雞等家畜家禽老了,會變成怪物。他講這些事的時候,常對我們提起的一本書,書名就叫《易妖》,收錄於《四庫全書》。「犬不八年,雞無六載」這句俗語,我最早聽到時,是老先生給我們講的故事。
「狗不過八,雞不過六」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就是說,家裡的狗餵養不能超過八年,家裡的雞,包括公雞和母雞,不能超過六年。如果狗和雞餵養超過了年限,會出現什麼狀況呢?過去農村老人的回答是「對家庭不宜」。那時我們對「不宜」只知道是一種禁忌,到底妨礙家裡什麼就不太清楚了。
後來,還是村裡那位有滿腹學問的老先生,把「不宜」給我們講解清楚了。所謂「對家庭不宜」,就是說,雞超過六年和狗超過八年,如果還餵養,家裡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怪事」,比如對家庭的運氣不好,對家裡人的健康也不好,還會讓家裡人「折壽」,甚至還有的說會壞家裡的風水等。主要原因是雞和狗都是有靈性的家禽和家畜,老了就會變成「精」,在農村「精」、「怪」與「妖」基本上是一回事。
3、「狗不過八,雞不過六」之說,是迷信,也是經驗
「狗不過八,雞不過六」這句俗語,體現了過去是農村一種典型「怕老忌老」的迷信說法。
舊時,農村對動植物老來成精、成怪、成妖的迷信說法非常普遍。比如,古樹是成了樹精的樹,任何人都砍不得,砍了後要中邪;又如烏龜、黃鱔、大魚、母豬等,老了都會成精。農村有母豬餵養久了,會變成「豬婆精」,還附會了很多傳說故事。
因為農村有了這種迷信的說法,一般農家的家禽和家畜,不敢餵養得太久,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得處理掉,以免它們變成精怪。
這些都是舊時,農村民眾封建迷信,在現在的人看來很荒唐,沒有人相信這種荒誕不經的說法。
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過去農村思想愚昧落後,再加上科學不發達,人們無法解釋一些大自然的特異現象。而人們長期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其實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但很難用科學的思想去推廣,或者說服人們。人們往往利用一些迷信的手段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也就是用迷信的方式恐嚇人,讓人們不能這樣做,否則會產生不良後果。
比如家裡餵養的狗,是家人最忠誠的朋友,餵養久了,自然就有了感情。農家餵的雞也是同樣一種情況。有些生蛋的優良母雞,因生的蛋多,孵育的雞也多,主人對母雞有了感情,捨不得處理,哪怕不生蛋了也一直餵養。對一些品種比較好的老公雞也是一樣,因其繁殖的後代比較好,一直希望這個優良品種一直延續下去,捨不得處理,不知不覺,五六年就過去了。這種情況在農村還普遍存在。
從科技角度上說,雞和狗一般在10年左右。但農村的狗和雞都是放養的,大多數的家庭誰也不會扳著手指去記雞和狗的年齡,因此,過去,8到10年的狗還是很常見的,五六年的雞也存在。
也就是因為如此,過去農村人們積累了經驗,認為六年以上的雞產生不了效益,已到了極限;八年以上的狗,基本顯出了老態,狩獵時跑不動,守家時反應遲鈍,且開始亂拉屎尿,遭人厭惡。更重要的是,過去農村糧食緊缺,狗和雞畢竟是食糧畜禽,與人爭糧,超過了年限,實在是浪費糧食。
這種經驗得好,思路也是正確的,就是今天,農村的家畜家畜的飼養,出欄的周期越短,養殖產生的效益就越高,相反,周期越長,養殖產生的效益就越低,有的不但沒有效益,還要倒貼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