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什麼意思?

2021-01-09 鄉村波比

今年的驚蟄節氣是2020年3月5日,也就是農曆二月十二。驚蟄節氣是我國第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節氣的到來也預示著我國南北各地氣溫逐漸回升,而北方地區下雪的情況基本逐漸減少。每年驚蟄到來都會伴隨著春雷,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句話代表著什麼意思?它說的有道理嗎?

我們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節氣命名也很影響,驚蟄顧名思義就是驚醒蟄伏在凍土中的昆蟲。按照我國歷來流傳的數九歌而言,驚蟄時期依然是我國數九中的九九階段。雖然三九四九凍死狗的寒冷天氣已經過去,但是往往在氣象前面到了九九天的階段裡,天氣依然會寒冷一小段時間。

特別是驚蟄前後春雷轟鳴,萬物復甦,但是作為埋伏在土壤中昆蟲還是不會出來,而如果在驚蟄這天天氣比較反常,氣溫回升很快,土壤中的凍蟲陸續爬出,那麼人們也就認為這反而會導致後續氣溫寒冷持續,直到五月中。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驚蟄時期沒有凍怕害蟲,那麼有可能到了後面的一兩個月會出現倒春寒天氣。這樣的天氣對於農作物生長極為不利,倒春寒會是本來處於春天生長的農作物被低溫凍壞、凍死。這次這也是農村勞動人民的長期勞作得到的總結。同時人們還常說「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驚蟄天氣變化對於後續農業或許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幾天就到了驚蟄節氣了,這時候雨水逐漸增多,而春雷也會比較頻繁在這個季節發生。春雷驚動了蟄伏在土中的各種昆蟲,鳥語花香的季節也逐漸來臨,驚蟄驚春,人們都會期盼這一天的到來能夠給來年有一個好的收成。因此在以前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這種依靠節氣變化判斷後續天氣的諺語也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農村老人常說:「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什麼意思?你們那裡有這樣的說法嗎?

相關焦點

  • 後天小雪,「小雪不凍地,驚蟄不開地」啥意思?冬季氣溫偏暖嗎
    導讀:後天小雪,「小雪不凍地,驚蟄不開地」啥意思?冬季氣溫偏暖嗎?這兩天氣溫變化特此快,前兩天還是秋天,昨天是夏天,今天氣溫突然下降到個位數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人間感受到三個不同季節的天氣,難怪就叫農村老人也說以前沒有碰到過,很多地方的氣溫同比達到歷史新高,如今已經是立冬節氣,後天就要到小雪節氣了,怎麼還有這樣的溫差大的天氣呢?
  • 後天小雪,「小雪不凍地,驚蟄不開地」啥意思?
    民間有句俗語說「小雪不凍地,驚蟄不開地」,這句話是啥意思呢?「小雪不凍地」這裡說的「凍地」是指:土地結冰封凍。而「不凍地」說的意思是剛好相反的,說的是:土地沒有結冰,沒有封凍。「小雪」這裡說的是小雪節氣,是個時間概念。這句話完整意思是:如果到了小雪節氣時,土地還沒有出現結冰冰封的話。
  • 農村老人常說:「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老人常說:「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在農村存在著不少很有特色的俗語,這些話多數是來自於前人,通過對於自身的經驗總結獲得的一些啟發,對於平時的農耕有著不小的幫助。很多農民朋友對於這些俗語保持著親切感,因此這些俗語在農村十分流行。但是其中也會因為一些話沒有什麼道理,讓信賴他的人得不到什麼幫助,我們在遇到俗語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甄別。
  •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這一句俗語,就是拿動物的一種排洩方法做了一個比喻,小雞沒有排尿系統,但同樣需要排尿,只是說洩殖腔不同罷了。這句話也是比喻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不一樣,但同樣都能生活得很好,也是比喻各有各的擅長,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農村常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年輕人整天看是遊手好閒,東遊西逛,看他是無所事事,但他生活的也挺好。殊不知這樣的年輕人,也有他自己的業務,他能在東遊西逛的同時,把這些業務辦成了,自己能從中得到收益。
  • 農村老人常說「北瓦松,南不死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農村老人常說「北瓦松,南不死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北瓦松,南不死鳥,這兩種都屬於景天科多肉植物。瓦松,景天科多肉植物,別名瓦塔,塔松,向天草,耐旱耐寒,在北方的巖石山坡上和老瓦房上比較多見,生命力頑強。
  • 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老祖宗預測天氣,今年春天冷不
    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老祖宗預測天氣,今年春天冷不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國家一直都是農業大國。第一因為我國農耕文明悠久,第二就是因為我們全國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農民。這句俗語是:「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如果大寒的時候大地還沒有凍上的話,驚蟄的時候也會很冷,土地還是凍著的。大寒和驚蟄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氣,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
  • 今日小寒,俗話說:「小寒蒙蒙雨,驚蟄凍死秧」,是什麼意思呢?
    今日已經是24節氣中的小寒了,但是在北方今天,依然是陽光明媚,天氣很好。當然這也是一種好的現象,根據小寒的天氣變化,古人還預測出了明年的天氣好壞。比如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小寒蒙蒙雨,驚蟄凍死秧」,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有道理嗎?
    而在農村就有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有道理嗎?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冬至那一天不冷,而夏至也不是最熱的時候。為可會這樣呢,按字面意思上來看,冬至不就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嗎?其實並非如此的,不管是冬至還是夏至都不是說天氣的,而是說太陽高度角的。
  • 農村老人常說「做屋不落斷層,落斷層無後人」,說的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常說「做屋不落斷層,落斷層無後人」,說的是什麼意思?文|海豐說歷史衣食住行,安居樂業,從古至今,人們對於房子是很看重的,中國人也有非常濃重的鄉土情結,故鄉就是故鄉,講究一個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所以蓋房子自然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關於蓋房子有很多習俗和規矩,還有一些避諱,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 農村老人常說,「狗不過八,雞不過六」,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一些俗語,別看人們平時只是隨口說說,以為是農民自編自說,其實這些俗語之中,有一部分出自古籍,有著悠久的歷史。「狗不過八,雞不過六」這句農村俗語,在歷史古籍中就有出處。原句為:「犬不八年,雞無六載」。這句話出自一本叫《易妖》的古籍。《易妖》是一本在三國兩晉時期就廣為流傳的志怪類的書籍。
  • 驚蟄的讀音驚蟄怎麼讀?節氣驚蟄是什麼意思驚蟄的含義解釋
    驚蟄是什麼意思  驚蟄英文翻譯:the Waking of Insects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時,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
  • 農村老人常說:「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什麼意思?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的農村俗語,已經慢慢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當中,這些農村俗語不但通俗易懂,還蘊含許多深刻的道理。就比如下面這句:壽不送煙,喪不後不是什麼意思,你們知道嗎?不要著急,聽我慢慢說來,在過去老人都會過八十大壽什麼的。人家過壽,你總要送一些東西,以表達自己的誠意吧!
  • 農村老人常說「寧住荒墳,不住古廟」,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但是你知道住宿需要注意些什麼嗎?在農村,常聽老人說「寧住荒墳,不住古廟」,其實意思是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居住,畢竟出門在外,人心複雜,能少接觸,就少接觸。而相對於荒墳來說,古廟興旺,人流很多,自然有著形形色色的人。不易於自我的保護。
  • 農村歇後語,老人常說的「朽木棺材」又有什麼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在農村最常見的就是這些歇後語,尤其是和老人之間聊天的時候,雖然看起來老人的文化水平比較低,但實際上他們卻能夠口若懸河,說出一個又一個讓人難懂的歇後語。這些歇後語不僅有趣味性,還是農民在長時間的生產活動中的濃縮精華。
  • 驚蟄三候是什麼意思?描寫驚蟄的經典古詩詞句有哪些?(2)
    今日驚蟄,萬物復甦春光明媚。2019年驚蟄時間:2019年03月06日 星期三 (己亥年(豬年)正月三十,今天是驚蟄)。驚蟄,是一個最有靈氣的節氣,它穿越了漢唐歲月,踏著明清的月光而來,春雷一聲,春蟲萌動生命的氣息迸發而出春天開始熱鬧了。驚蟄是什麼意思?
  • 農村老人常說,「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農村住得久一點,總是能聽到一些老人嘴裡念叨的話語。初聽時我們可能不會放在心上,覺得沒有什麼科學性,但並不是所有的老話都是不可信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貓頭鷹,可能大家對它的印象都是一種夜行動物,叫聲很可怕。
  • 農村老人常說的「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啥意思?
    在農村經常能聽到老人說很多生動形象的老話。這些老話是從民間人們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雖然有點通俗,短小精悍,有道理,但至今仍遍布民間。比如老人常說的「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傳統思想中有「男人不三女不四」的說法。
  • 老人常說:「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無人追」,是什麼意思?
    文/玉濁清老人常說:「千年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無人追」,是什麼意思?農村的生活是非常愜意的,並且也能夠讓身心放鬆下來,畢竟農村的生活節奏比較慢,生活壓力比較小,而且物價也相對比較低,農民們又非常的淳樸厚道,總能夠讓人們體會到在大城市裡無法體會的感受。這對於城市人而言是非常可貴的,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開始嚮往農村的生活。
  • 俗語說瘟疫「始於大雪,衰於驚蟄」什麼意思?你怎麼看
    【今日驚蟄】——百蟲甦醒,陽氣上升。農村古語云: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雪、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所以——驚蟄來、瘟疫去。生活在農村,時常耳聞這些古人諺語。翻開史書,自商周時代起歷史上的瘟疫頻頻發生大大小小有文獻記載的500多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基本上都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地循環反覆著。其實各種疫病在歷史上基本都是處在大災之後暴發。譬如明朝崇禎末年瘟疫,當時的天氣狀況就是處在「小冰河」時期奇寒無比,整個國家一年只有一季作物可以收成。
  • 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羊不姜,牛不韭」,還有「豬不椒,羊不料」,不是農村老人的俗話,是廚師行業的老話,行業箴言。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解釋「羊不姜,牛不韭」,什麼是羊不姜,什麼是牛不韭。為什麼「羊不姜,牛不韭」。第一,字面理解果是農村老人常說的話,會第一聯想到養殖。羊不吃薑,或羊不能吃薑。牛不吃韭菜,或者牛不能吃韭菜。現實情況確實如此,我就從沒見到過牛羊吃生薑韭菜的,聞聞就走。但是稍有烹飪基礎的人,知道這是指的飲食,做肉菜的禁忌,羊肉不搭姜,牛肉不搭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