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百蟲甦醒,陽氣上升。
農村古語云: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雪、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所以——驚蟄來、瘟疫去。生活在農村,時常耳聞這些古人諺語。它可以說是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涉獵之廣,更是無一部書籍所能媲美。千百年來,病毒一直存在,這是不爭之事實,而歷史上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那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那咱們就從氣溫上入手揉碎了講一講
歷史不會重演,但是卻驚人的相似!翻開史書,自商周時代起歷史上的瘟疫頻頻發生大大小小有文獻記載的500多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基本上都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地循環反覆著。其實各種疫病在歷史上基本都是處在大災之後暴發。譬如明朝崇禎末年瘟疫,當時的天氣狀況就是處在「小冰河」時期奇寒無比,整個國家一年只有一季作物可以收成。
在古人看來,始於大雪,大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而在冷暖交替之時,人的抵抗能力較差!這個觀點和現在的科學研究一致。發於冬至,冬至這個節氣作為寒冷氣候的開始。意味著開始進入寒天,萬物都在修整,人體陰氣漸旺陽氣轉弱,此時身體虛弱需要養生。人體免疫力變得低下,那麼就很容易招惹病毒上身,導致病毒上身之後無力抵抗,這也是瘟疫大部分發生在冬至之後的一個原因。
至於生於小雪、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這個過程就不難理解了。醫療水平低下、信息交流不便,朝廷對於民間的執行管控能力更是低下,面對具有傳染性的疫病,只能是聽天由命。抵抗得了的就生存,抵抗不了的就被淘汰,所以古代一旦爆發瘟疫,常常是大面積的染病死亡,十室九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條件有限的古代,對於瘟疫為求自保古人做出這樣的總結,這是大智慧的結晶,古人誠不欺我。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涉及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疫情發生後,各行業受創,譬如餐飲娛樂這些生活服務業和工廠等。好多人不復工沒有經濟來源,生活就好比塌了一半。儘管每個人境遇不同,我們身處社會中都是一張多米諾骨牌。你無從得知,哪張看似不起眼的小牌倒下去,也許就會引發海嘯一般的劇烈反應。
在疫情期間看到了一線的醫生護士這些白衣天使們的無私奉獻,他們面對疫情,舍小家顧大家救助更多病人,可以說他們是最美的人,好多愛心人士的捐款和愛心,讓我懂得了生活更深的意義。為「逆行者」點讚!如今,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等各方面都已經非常先進,相信很快就能渡過難關,眾志成城。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要特別注意防護養生,起居方面,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保持精神愉悅。飲食方面,宜多吃養肝護肝類的清淡食物,如菠菜等,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春天從不爽約,只是我們和這個春天的約會有些遲了。
雖然真正意義上的春天還沒到來,但是此時
花草樹木,似乎提前得到了消息。它們按捺不住,已經發芽、展葉、開花。把春的氣息帶給人類。2020年註定將擁有一個特殊的春天!很多風光也許我們無緣得見,很多場景也許過眼雲煙,但春天的希望與生機一定要看在眼裡,也要種在我們心中!不管在那裡,只要不負春光就能收穫滿滿。今日驚蟄願所有美好,與春天一起醒來!
那麼對於這句俗語,你們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