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瘟疫,民間常說「始於大雪,滅於清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05 村東張二狗

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發明了二十節氣,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準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而「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滅於清明」,同樣是古人幾千年裡總結出來瘟疫流行的規律。結合了二十四節氣和當地氣候環境變化,通過不同時期加強防範措施,儘量避免疾病纏身,放到現在依然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01一,為啥古瘟疫一般始於大雪呢?

在古人看來,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發於冬至,冬至節氣,意味著開始進入寒天,萬物都在修整,人體陰氣漸旺陽氣轉弱,此時身體虛弱需要養生。老話常說「冷在三九」而三九多是在小寒這個季節,還有「小寒勝大寒」之說。此時冷氣積久而寒。

盛於立春,立春萬物起始、陽氣開始上升,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開始了蓬勃的生長,而細菌病毒這些低級別的生物先一步進入繁盛期。弱於雨水,此時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病毒也會逐漸消散。

滅於清明,清明前後,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白晝變長,春和景明,大氣透光度又好,現代科學認定的細菌病毒最怕的紫外線照射時間長了,強度大了,疫病自然就會減少了。

所以,瘟疫自古以來,基本上都是這種季節爆發並傳播!但凡傳染性的疾病季節性都很強,比如農村得慢性支氣管炎的人在每年的草死草活這兩個季節都會發作,很是難受煩人。

02二,現代疫情為啥提前了?

但是現在的瘟疫類傳染病的爆發和傳播,似乎在時間上提前了一些,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近幾十年以來我們的大規模的城市化形成了一種溫室效應。

因此,瘟疫爆發傳播的時間點很自然的也就提前了多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相應的是瘟疫結束的時間也就自然拖長了,因為還存在著大部分村鎮。雖然瘟疫在細節變化上已經把時間提前和延長了但是基本規律還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季節性極具明顯。所以我建議大家在各種疫病易發的季節要特別注意做好一些自身防護,講究衛生,不要亂捕食野味,做到每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另外,在農村傳統習俗中,到了年關前後,會有密集的習俗文化,例如殺豬宰羊、年前儲糧、打掃房屋、滑冰打陀螺等活動,記得小時候村裡大人小孩特愛冰上玩耍,而到了春節前後,各村也會敲鑼打鼓、踩高蹺、扭秧歌、舞獅舞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活動量,增強體質,避免密封空間長時間聚集,也在無形中避免了瘟疫發生機率!尤其是冬天結婚娶媳婦較多,過年期間鞭炮齊鳴,從年前一直到元宵節前後都能聽見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硫磺殺菌消毒作用,所以說,我感覺有些傳統文化和習俗是幾千年老祖宗總結的經驗常識,不能一味否定,應該理性看待,切莫盲目擯棄而悔之晚矣!

03三,傳統文化和習俗的理性看待

由於我國自古是農耕文明的大國,在生活方式和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許許多多的經驗總結,雖然有些會帶有迷信色彩,需要及時擯棄,但有些文化習俗卻與人們生活節奏、農業生產和地域氣候變化等方面密切相關,例如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氣」是指一年之氣,在《史記》中記載為「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說明氣是循環反覆存在的,一般從冬至開始,一年年循環流動,而「節」則是節點,用來標註特點時間點的世間萬物變化。

例如驚蟄節氣,就是萬物復甦生長的開始,另外,人們還將一些特點時間作為「節日」,以此來調整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的節奏,例如清明、過年、中秋等節日,雖然過法不同,卻都是無形中給自己「放假休息」,進而調整生活生產節奏,避免勞累過度而疾病纏身。

另外,如果大家看過《素問·本能病》中有這樣一段話「時雨不降,溼冷不化,民病溫疫,疵廢」,說明產生瘟疫的主因是雨雪不正常的氣候環境導致,例如暖冬現象,對於農村老人可能會理解為「若遇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可能預示著年景不是好兆頭」!

因為暖冬會打亂生物鏈生存節奏,也會影響存在於人體和動物身上病毒細菌的活動頻率,因失去寒冷抑制並引發泛濫而造成了瘟疫之源!不過,作為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古國,我們的老祖宗並不懼怕瘟疫出現,通過中醫理論,在飲食、習俗等方面進行防控.

例如鞭炮的主要成分為硫磺、碳等,而其中硫磺本身就可以殺菌,爆竹燃放時會產生大量煙氣,會包含大量的二氧化硫,在空氣中遇是會形成具有強氧化性的亞硫酸,可以有效殺滅空氣中的病毒細菌。由於這種成分可以無孔不入,使得隱蔽角落處的病毒也可以儘量幹掉,故而起到了一定預防作用!

不過,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業越來越現代化,工業發展越來越密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環境問題,並加劇了人與自然界的矛盾,再加上人類社會的改變,例如生活作息規律,飲食習慣和食品安全等因素,或多或少降低了自身免疫能力,再加上我們活動區域擴大和一些新物種肆無忌憚帶入,可能會將外部細菌帶回,進而擾亂當地生態平衡,也是造成疾病的誘因.

因此,我們在遵循傳統經驗常識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利用現代防控措施積極提高我們的身體健康。總之,面對今年的特殊年份,我們只能勇敢面對,積極響應當地號召,切莫再自私而為,爭取早日迎來自由自在的正常生活!

相關焦點

  • 古時瘟疫,常說「始於大雪,衰於驚蟄」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古言常說: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那麼這樣說到底有依據嗎?翻開歷史的長卷,歷史上也發生過許多的瘟疫,一幕又一幕的重演感覺似曾相識,古人們二十四節氣的智慧結晶不僅僅局限於農耕,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息息相關的聯繫。
  • 大雪將至!農村有著「瘟疫始於大雪,滅於驚蟄」的說法,有道理嗎
    今天是12月1日,是12月的第一天,這個2020年也算是馬上就要過完了,12月的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再有6天就到了這個大雪的節氣,大雪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一個節氣,是進入到冬天的第三個節氣,小雪過後就是大雪,但是相對於大雪來說,小雪基本上溫度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小雪的節氣也是反映了當時的節氣情況
  • 俗語說瘟疫「始於大雪,衰於驚蟄」什麼意思?你怎麼看
    農村古語云: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雪、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所以——驚蟄來、瘟疫去。生活在農村,時常耳聞這些古人諺語。它可以說是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涉獵之廣,更是無一部書籍所能媲美。
  • 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三農常識絮語」,絮語是一個專注於三農知識與三農政策的達人,一直關心著關於農村的那些事,天天為大家呈現與農村農民生活有關的話題!本文由百家號「三農常識絮語」原創,維權必究!
  • 民間故事:始北水,滅瘟疫
    民間故事:始北水,滅瘟疫。本文為《民間故事》之第229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始北水,南宋鄂州人也。其祖上三代皆為名醫,故,始北水醫術承於祖上。其常孤身進山,口嘗百草,煉製藥材,造福百姓。忽有一年,鄂州突發瘟疫。患此瘟疫者,乾咳,壞其肺。鄂州城內橫屍遍野,百姓苦不堪言!始北水聽聞此事,遂找到刺史。「鄂州遭此難,僕應首當其衝。明日清晨,僕便啟程,望大人批示。」始北水拱手言道。
  • 俗語常說:「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一部分特殊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一般多流傳於民間,民間多的是淳樸善良的農村人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們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能夠總結出來一些規律,逐漸形成俗語,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這一句俗語,就是拿動物的一種排洩方法做了一個比喻,小雞沒有排尿系統,但同樣需要排尿,只是說洩殖腔不同罷了。這句話也是比喻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不一樣,但同樣都能生活得很好,也是比喻各有各的擅長,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農村常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年輕人整天看是遊手好閒,東遊西逛,看他是無所事事,但他生活的也挺好。殊不知這樣的年輕人,也有他自己的業務,他能在東遊西逛的同時,把這些業務辦成了,自己能從中得到收益。
  • 老祖宗留下兩句俗語,有道理嗎
    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春分無雨劃耕田,意思是說春分節氣到了還沒有下雨,那就會耽誤當年的春耕和春播。雨水不足農民就可能無法種田,尤其是在春分節氣的時候降雨就尤為珍貴了。如果沒有出現降雨,則很難進行耕種,對於農業生產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 春節民間貼「福」始於此事?倒貼福有兩傳說,專家不認同
    春節期間貼「福」字,無論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願,但你知道春節民間貼「福」始於什麼時候?倒貼福又有什麼傳說嗎?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知識。相傳,最早民間貼「福」之風開始於周朝,姜太公幫周武王滅了商朝,在封神的時候,各路神仙都分配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很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並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都不能去,於是老百姓家家都貼了福字,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 農村俗語:「一家有三象,神鬼不敢撞」,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一家有三象,神鬼不敢撞」,是怎麼回事?有道理嗎?在農村裡,人們做事也是有禮節,還有很多講究的。而農村老人也常常教導一些年輕人,凡事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要禮讓別人三分,給別人一條路,給自己一條後路,這樣才能皆大歡喜。
  • 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有道理嗎?
    而在農村就有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有道理嗎?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冬至那一天不冷,而夏至也不是最熱的時候。為可會這樣呢,按字面意思上來看,冬至不就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嗎?其實並非如此的,不管是冬至還是夏至都不是說天氣的,而是說太陽高度角的。
  • 農村諺語:「正月打雷,墳谷堆」,說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古代我國農業不發達的年代裡,一年中糧食能否有收成至關重要,而糧食也是人們生活的物質的重要來源。而在以前農村年代裡,氣候預測和科學技術不發達,很多農業生產都是依靠農民們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通過不同時段觀察氣候變化來預測後期天氣情況。
  • 在農村,老人常說「二九不上門,三十不討債」啥意思?有道理嗎?
    除了分享一年之中發生的趣事樂事,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俗語,比如說「公雞打架頭對頭,夫妻吵架不記仇」,「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簡短有趣的同時,還能學習到一些人生哲理。我想這就是俗語的魅力吧,用樸實是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聊下「二九不上門,三十不討債」這則俗語,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
  • 農村人常說「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很多俗語,流傳很廣,迄今為止農民還常說起,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些俗語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例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這句俗語來源於元朝《增廣閒文》,原話是: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其實結合起來看,就很清楚的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了。
  • 農村老人常說「臘月初一晴,天幹到清明」,有何道理?
    如今農曆2021年還有整整一個月,臘月也是大月份,有三十天,今天是進臘月的第二天,進臘月,離過年的日子才剛剛開始,俗話說「臘月初晴,天幹地清」。一進臘月,到處都是曬臘魚的場景,天氣好的時候,人們就把這些為過年準備的臘貨拿出去風吹日曬,隨便坐在陽光下曬太陽,這樣也能照看這些臘魚,不被人惦記,不被貓惦記。
  • 我為什麼說中醫好(15):為什麼中醫能挑起抗瘟疫的大任?
    【陳偉釗醫師工作室公眾號推送的第394篇文章】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
  • 農村俗語:「住了抬轎房,家敗人也亡」,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住了抬轎房,家敗人也亡」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蓋房子可是大事情,一方面現在能給批塊宅基地很不容易,而且蓋房建設成本也很高,蓋好一棟二層房子要是沒有二十來萬根本不可能;另一方面蓋房時要考慮很多,既要有好的房屋戶型,更要有好的風水,因為農村人對於這個比較講究。
  • 大雪節氣啥時候來?「大雪」啥意思?會是60年最冷冬季嗎
    導讀:2020年大雪節氣啥時候來?「大雪」啥意思?之後天氣冷嗎?現在已經到11月底,馬上要到來陽曆的12月份了,在12月份裡首先到來的節氣就是什麼呢?大雪節氣大雪節氣在每年的陽曆12月6號至8號之間,這裡說的是陽曆,不是農曆,這一點要搞清楚,友情提醒,我們常說的二十四節氣時間都是以陽曆時間為準,再換算成農民常說的老歷或者農曆。這個時候是太陽到達黃經255°,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南半球是夏季炎熱,而北半球冬季寒冷。
  • 2019大雪幾點幾分具體時間 大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意思介紹
    2019年大雪節氣幾點幾分具體時間  新華社天津12月5日電(記者周潤健)「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2月7日18時18分迎來「大雪」節氣。相較於「小雪」節氣,「大雪」節氣時,氣溫不斷下降,雪量不斷增大,下雪天數不斷增加。
  • 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話有個特點,就是各地方言各不相同,但意思卻又相同。比如這句「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這在我們這邊的說法是「男怕耳輪向前,女怕鼻孔朝天」。那麼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下面一起來看一下:農村俗語「男怕耳扇風,女怕鼻露空」,是什麼意思?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農村老輩人都說,要知道一個人的命理如何,除了看他的生辰八字,就是看他的長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