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從來無聲,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迎來了嶄新的2019年,之前的苦樂喜悲,陰晴風雨已是過去,當下最重要的趕緊回到家,在過年這段時間,好好陪陪親人,好好的欣賞下懷念已久的農村美景。
如今回到家,避免不了和叔叔伯伯們坐在一起攀談幾句,隆冬臘月,外面雪花零落,屋裡的暖爐旁大家卻樂開了花。除了分享一年之中發生的趣事樂事,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俗語,比如說「公雞打架頭對頭,夫妻吵架不記仇」,「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簡短有趣的同時,還能學習到一些人生哲理。
我想這就是俗語的魅力吧,用樸實是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聊下「二九不上門,三十不討債」這則俗語,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而春節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經過不斷的發展,也形成豐富多彩的習俗,比如說臘月二十三,許多地方就開始過小年,這天的習俗就是祭灶,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家裡的環境,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寓意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當然各地都有不一樣習俗,但基本上都是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必須要做的事。
既然有習俗,必然會有一些講究和忌諱,比如說在農村就常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說的是臘月裡,忌諱搬家,借給別人東西,而到了正月則忌諱剃頭,因為在農村人看來,剃頭要等到二月二才行,又稱為「二月二龍抬頭,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正月剃頭死舅舅」。
除了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講究外,還有一句,就是「二九不上門,三十不討債」。那麼這句話又作何介紹呢?
臘月二十九這天也被稱為「小除夕」,在民間,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置準備大年三十吃飯的食材,大致的準備就緒,而且這天許多地方還會擺酒宴,祭拜,在民間也常「臘月二十九,祭墳上大供」,可以說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因此這天沒有什麼重大的事,就不要登門做客了,畢竟都在忙著幹活,沒時間來接待你。
而到了大年三十這天,則忌諱上門要債,這也是民間約定俗成的規矩,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並延續至今。比如有的地則規定,欠債之人在貼了門神,春聯,討債人就不得上門討債。有的地方則規定,開始吃餃子時要債人就不能上門討債。因為這天是歡樂祥和的節日,是家人團聚日子,你前來討債就有點掃興了。
那麼你們當地有這樣的說法嗎?歡迎評論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