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有道理嗎?

2020-12-05 深山老農民

前兩天就是冬至了,可以說過了冬至,那麼白天就會越來越長,晚上就會越來越短了,未來大家下班就會慢慢看到天亮才下班了。而在農村就有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有道理嗎?

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冬至那一天不冷,而夏至也不是最熱的時候。為可會這樣呢,按字面意思上來看,冬至不就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嗎?其實並非如此的,不管是冬至還是夏至都不是說天氣的,而是說太陽高度角的。

那麼冬至既然不冷,夏至不熱,什麼時候才是天氣最冷最熱的時候呢?其實在二十四節氣之中,就說出了天氣冷熱交替的時候,在科學發達的現在也還是非常有依據的。

要說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並不是冬至,而是冬至之後的三九四九,在農村就有三九四九凍死牛的說法,而三九四九剛好就是處於大寒小寒之間,這可是天氣最冷的時候了,所以說大寒小寒之間才是最冷的一段時間的。

而天氣最熱的時候,那可不是夏至,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小暑,這些節氣可是非常有科學依據的,如今還是能夠用戶些時節來判斷天氣的冷熱的。而大暑跟小暑之間剛好是有三伏天,這天氣可是非常熱的,是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了。所以說最熱的不是夏至而是三伏天的時候。

總之,農村老人常說的冬至不冷,夏至不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懂的人都知道是三九最冷,而三伏天是最熱的時候,可不要將夏至冬至理解錯了。它們可不是指天氣最冷最熱的時候的,可不要因此犯錯誤了。

相關焦點

  •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農村的這句俗語,你同意嗎?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冬至不冷,夏至不熱」,農村的這句俗語,你同意嗎?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的考古專家,即使耗費了此生的心血,無法對歷史進行完整的還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現在的有關俗語,來了解有關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這也是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借鑑。大家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都是很快的。這也證明了時間是很快的。但農村有很多的俗語,都是今來傳承下來的歷史經驗總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大家也正好看看是否有道理。
  • 老人常說:「冬至頭,凍死牛」,這句話靠譜嗎?現在仍有指導意義
    —— 培根 01 冬至被稱為冬季的大節日,是四時八節之一,而四時則是指春夏秋冬這四季,八節則為一年四季中的各節氣,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古代民間,流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所以古人常稱冬至為「亞歲」或者「小年」。在中國,冬至的習俗會因為地域不同,而存在習俗內容或者細節上大有差異。
  •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這一句俗語,就是拿動物的一種排洩方法做了一個比喻,小雞沒有排尿系統,但同樣需要排尿,只是說洩殖腔不同罷了。這句話也是比喻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不一樣,但同樣都能生活得很好,也是比喻各有各的擅長,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農村常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年輕人整天看是遊手好閒,東遊西逛,看他是無所事事,但他生活的也挺好。殊不知這樣的年輕人,也有他自己的業務,他能在東遊西逛的同時,把這些業務辦成了,自己能從中得到收益。
  • 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羊不姜,牛不韭」,還有「豬不椒,羊不料」,不是農村老人的俗話,是廚師行業的老話,行業箴言。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解釋「羊不姜,牛不韭」,什麼是羊不姜,什麼是牛不韭。為什麼「羊不姜,牛不韭」。第一,字面理解果是農村老人常說的話,會第一聯想到養殖。羊不吃薑,或羊不能吃薑。牛不吃韭菜,或者牛不能吃韭菜。現實情況確實如此,我就從沒見到過牛羊吃生薑韭菜的,聞聞就走。但是稍有烹飪基礎的人,知道這是指的飲食,做肉菜的禁忌,羊肉不搭姜,牛肉不搭韭菜。
  • 農村老人常說:「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什麼意思?
    每年驚蟄到來都會伴隨著春雷,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句話代表著什麼意思?它說的有道理嗎?我們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節氣命名也很影響,驚蟄顧名思義就是驚醒蟄伏在凍土中的昆蟲。按照我國歷來流傳的數九歌而言,驚蟄時期依然是我國數九中的九九階段。雖然三九四九凍死狗的寒冷天氣已經過去,但是往往在氣象前面到了九九天的階段裡,天氣依然會寒冷一小段時間。
  • 古時瘟疫,民間常說「始於大雪,滅於清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滅於清明」,同樣是古人幾千年裡總結出來瘟疫流行的規律。結合了二十四節氣和當地氣候環境變化,通過不同時期加強防範措施,儘量避免疾病纏身,放到現在依然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 在農村,老人常說:「男怕跌蛇,女怕跌鼠」,啥意思?有道理嗎
    而這些文化大多起源於農村,有些農村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被人漸漸遺忘,許多都是在辭典中無法查詢,其中就包括農村俗語。這些老話俗語包羅萬象,關於農事的,異象的,人情世故的等等。閒暇之餘農村老人們就常常聚在一起暢聊各種農村老話,這些老話也成為了他們的談資。以下這幾句老話不知道你聽過沒?
  • 農村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是真的嗎?有什麼道理呢?
    以前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就經常看到蛇跑到農戶家裡偷吃東西,但基本上也沒見到過豬捕蛇吃啊。講道理,豬也是分很多種的,大致分為家豬和野豬,那老人口中說的豬是哪一種呢?我來分析一下。 豬能吃蛇但稱不上是剋星 農村老人說:豬是蛇的剋星,我並不認為這樣說是有道理的。
  • 在農村,老人常說:「燕子不進苦門之家」啥意思?有道理嗎?
    住在農村,在老人區經常能聽到朗朗上口的諺語、農諺類、生活類、交往類等,是包羅萬象的,通過口耳相傳的古語、簡略、通俗、易懂的話,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我認為,流傳至今的原因是人們可以從這樣的諺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和經驗。現在也不能不佩服這種農村老話。
  • 農村老人常說的睡眠方向禁忌,有人還說很科學,真的正確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老人常說的睡眠方向禁忌,有人還說很科學,真的正確嗎?農村老人常說的睡眠方向禁忌,有「睡覺時不能腳朝西」這樣的說法,還真不少見,但是說的版本又不一樣,也還有人說,睡覺的時候不能頭衝西,特別是生病比較嚴重的老人,在農村都會把他改變一下睡覺的方向。類似於這樣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有的是說有迷信的說法,有的是說比較科學,有地球的磁場說法。
  • 「冬至」節氣流傳著很多俗語,你都聽過嗎?你覺得有道理嗎?
    比如說以下的這幾句農諺,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3、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這句俗語的含義是,如有冬至有降雪的話,那麼冬至起
  • 農村老人說:「立冬晴,養窮人」,請問這句話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立冬,天氣挺風和日麗的,從今天開始就代表著冬天正式來了,夜長晝斷的情況將繼續拉大,現在我們菏澤這裡基本上下午不到六點,天已經完全黑好了,而早上六點鐘天色還不明朗,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農村老人說:"立冬晴,養窮人",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老人常說:「被熊瞎子舔一下,臉上就剩骨頭了」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熊瞎子舔一下,臉上就只剩骨頭了」這是真的嗎?熊是熊科動物,在世界各個地區均有發布,最值錢的莫過於熊中絕品,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就是熊類的一種,只不過熊貓也深知自己國寶的待遇,生活條件非常的優越,而對於其他一些熊來說,則就沒有這麼好的命運了,熊的嗅覺發達,順風能夠聞到很遠的氣味,而視力則不咋地,所以熊在民間也被叫做熊瞎子,在很多山區都有一種說法千萬不要叫熊舔臉,這是啥原因呢
  • 農村老人為啥說「男不摸頭,女不摸腳」這話有啥意思,有何道理!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人為啥說「男不摸頭,女不摸腳」這話有啥意思,有何道理!在農村的生活都是比較寧靜而平淡的。以前的農村沒有什麼多餘的活動還有娛樂的東西。
  • 農村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是啥意思?今年啥時候最冷?
    在農村中關於小寒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什麼時候最冷?這是因為冬至後雖然北半球光照時間會增加,但是太陽的直射點依然在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熱量依然處於散失的狀態,所以小寒大寒成為全年最冷的兩個節氣。農村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的意思是,雖然小寒節氣時天氣已經很冷,但是還沒到全年最冷,全年最冷的時間段在三九天。
  • 農村諺語:「正月打雷,墳谷堆」,說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古代我國農業不發達的年代裡,一年中糧食能否有收成至關重要,而糧食也是人們生活的物質的重要來源。而在以前農村年代裡,氣候預測和科學技術不發達,很多農業生產都是依靠農民們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通過不同時段觀察氣候變化來預測後期天氣情況。
  • 在農村,老人常說「二九不上門,三十不討債」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回到家,避免不了和叔叔伯伯們坐在一起攀談幾句,隆冬臘月,外面雪花零落,屋裡的暖爐旁大家卻樂開了花。除了分享一年之中發生的趣事樂事,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俗語,比如說「公雞打架頭對頭,夫妻吵架不記仇」,「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簡短有趣的同時,還能學習到一些人生哲理。
  • 農村老農說「豬是蛇的剋星」?為什麼會這樣說?有道理嗎?
    農村老農說「豬是蛇的剋星」?為什麼會這樣說?有道理嗎?小編在村子裡經常聽到有老人說「豬是蛇的剋星」,這句話讓小編很費解,畢竟家養的豬大夥也都知道,怎麼看也不像是有殺傷力的樣子。其實這裡說的豬指的是野豬,野豬大夥應該也知道,它的皮膚是比較硬的。有的時候人們拿刀都很難對野豬造成傷害,並且野豬的殺傷力是比較大的,大夥也都了解。野豬是一種「雜食性」的動物,它在腸胃黏膜上可以分泌出來一層保護膜,對注射的毒素有一定的免疫能力。所以往往是蛇打不過野豬的,野豬比較容易殺死蛇,但是蛇的牙卻是比較難咬破豬的皮膚。
  • 農村老人常說:冬至魚生夏至狗!對這天的荔枝狗肉節咋看?
    在農村每當遇到一些節日,總會帶出一些民間的俗語,有些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有些是經過日積月累民眾自發形成的。比如題主這句俗語「冬至魚生夏至狗」,至今仍流傳著三種說法。而且廣西等地還有夏至舉辦荔枝狗肉節的習俗,外人乍看有點難以接受,是否該保留這種習俗也是飽受爭議!
  •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
    農村老人常說:「人老了奸,驢老了猾,兔子老了不好拿」是真的嗎?自古以來,作為諺語、俗語、習語、老話、老人常說之類的語言,是經過時間千錘百鍊和沉澱的語言精華,也是老祖宗經過貼身經驗總結出來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就像俗語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題主說的這句老人常話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