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01
冬至被稱為冬季的大節日,是四時八節之一,而四時則是指春夏秋冬這四季,八節則為一年四季中的各節氣,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古代民間,流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所以古人常稱冬至為「亞歲」或者「小年」。在中國,冬至的習俗會因為地域不同,而存在習俗內容或者細節上大有差異。比如在中國南方的沿海部分地區,在冬至日則有祭祖的習俗;而在中國北方地區,在冬至日則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吃餃子照片
在農村,有句老人常說的,跟冬至相關的俗諺廣為流傳:「冬至頭,凍死牛」,在這句俗諺的前後,還有幾句俗諺作為陪襯,所以整句話則為「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凍死鬼」。此外,人們也經常用「冬至頭,凍死牛」來判定當年冬天是否會冷?以便提早做好防寒準備。那麼這句話真的靠譜,有道理嗎?對此專家表示,知道了沒壞處,現在仍有指導意義。
▲大雪覆蓋的冬天照片
02
對於這句俗諺,我們得辯證來看。首先,因為人們所身處的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導致不同地區具有當地獨特的農村俗諺。舉例來說,南方一農村地區的俗諺則是說:「冬至頭,賣被去買牛」、「冬至中,十個穀倉九個兇」、「冬至尾賣牛去買被」。整句話的意思其實言簡意賅,若當年冬至的日期在月初,那麼當年冬天的天氣十分暖和,厚重的被子則沒有用武之地,老百姓便可把過冬的被子拿去賣,用以換牛。
▲牛照片
若冬至在月中,則意味著明年的糧食不會大豐收,可能會有旱澇災害。相反,若冬至在月尾,這說明當年冬天的天氣十分寒冷,家中的被子不夠用,需要將牛賣掉,以換取過冬的被子。但在其他某些地方,則有這樣一句俗諺:「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哄哄」、「冬至末,不用被」。大意則為若冬至在月頭,而當年的冬天會十分寒冷,若冬至在月中,則當年的冬天十分暖和,若冬至在月末,那麼當年的冬天不會特別寒冷。如此說來,不管是南方地區還是其他地區,各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對於冬至都有各自不一樣的俗諺。
▲收割糧食照片
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發達,預測冬天是否寒冷,預測天氣的變化這些事情,其實早已有了專業人士用專業儀器進行測試。在筆者小時候,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每當冬至即將來臨之際,小河就早早結上厚冰。但由於現在環境汙染,溫室效應等原因,導致近幾年的冬天不再寒冷刺骨。溫室效應亦可稱之為花房效應,是由於二氧化碳急劇增加,致使大氣的溫度升高,引發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不僅如此,溫室效應還會致使一些病蟲的增加,而這些病蟲則會危害農作物以及人類的健康。
▲冰川融化照片
再者,溫室效應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地區的冰雪融化,而冰雪一旦融化,則會使北極地區的水量增加,從而導致海洋風暴逐漸增多,自然災害不斷湧出。除此之外,溫室效應還會使自然森林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加劇全球的土地荒漠化,導致土地的侵害變得更為嚴重。所以若簡簡單單的根據類似「冬至頭,凍死牛」這類的俗諺來判定天氣的變化,這種行為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天氣是變化多端的。倘若真的想了解天氣的變化,不妨多收集資料,多關注新聞。
▲穿棉衣抵禦寒冬的人照片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冬至頭,凍死牛」這句俗語只是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環境,經歷世世代代的總結得出來,關於預防冬寒的經驗之談。不過,也如我們前面所言,這些俗語的存在不能全盤說其是錯誤的,但也不能愚昧的全然相信,畢竟如今測量氣溫早已有精密的科學儀器了。因此,對待「冬至頭,凍死牛」這句俗諺我們得辯證看待,因為它對於某些地區現在仍有指導意義。
結語不得不提的是,」冬至頭,凍死牛「這類俗語也是在給我們提醒,讓我們對於環境引起重視,地球是我們所有人的家園,我們應該培養主人翁意識,樹立環保意識,為環境的改善做出自己的貢獻,正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