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冬至頭,凍死牛」,這句話靠譜嗎?現在仍有指導意義

2020-12-06 騰訊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01

冬至被稱為冬季的大節日,是四時八節之一,而四時則是指春夏秋冬這四季,八節則為一年四季中的各節氣,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古代民間,流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所以古人常稱冬至為「亞歲」或者「小年」。在中國,冬至的習俗會因為地域不同,而存在習俗內容或者細節上大有差異。比如在中國南方的沿海部分地區,在冬至日則有祭祖的習俗;而在中國北方地區,在冬至日則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吃餃子照片

在農村,有句老人常說的,跟冬至相關的俗諺廣為流傳:「冬至頭,凍死牛」,在這句俗諺的前後,還有幾句俗諺作為陪襯,所以整句話則為「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凍死鬼」。此外,人們也經常用「冬至頭,凍死牛」來判定當年冬天是否會冷?以便提早做好防寒準備。那麼這句話真的靠譜,有道理嗎?對此專家表示,知道了沒壞處,現在仍有指導意義。

▲大雪覆蓋的冬天照片

02

對於這句俗諺,我們得辯證來看。首先,因為人們所身處的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導致不同地區具有當地獨特的農村俗諺。舉例來說,南方一農村地區的俗諺則是說:「冬至頭,賣被去買牛」、「冬至中,十個穀倉九個兇」、「冬至尾賣牛去買被」。整句話的意思其實言簡意賅,若當年冬至的日期在月初,那麼當年冬天的天氣十分暖和,厚重的被子則沒有用武之地,老百姓便可把過冬的被子拿去賣,用以換牛。

▲牛照片

若冬至在月中,則意味著明年的糧食不會大豐收,可能會有旱澇災害。相反,若冬至在月尾,這說明當年冬天的天氣十分寒冷,家中的被子不夠用,需要將牛賣掉,以換取過冬的被子。但在其他某些地方,則有這樣一句俗諺:「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哄哄」、「冬至末,不用被」。大意則為若冬至在月頭,而當年的冬天會十分寒冷,若冬至在月中,則當年的冬天十分暖和,若冬至在月末,那麼當年的冬天不會特別寒冷。如此說來,不管是南方地區還是其他地區,各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對於冬至都有各自不一樣的俗諺。

▲收割糧食照片

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發達,預測冬天是否寒冷,預測天氣的變化這些事情,其實早已有了專業人士用專業儀器進行測試。在筆者小時候,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每當冬至即將來臨之際,小河就早早結上厚冰。但由於現在環境汙染,溫室效應等原因,導致近幾年的冬天不再寒冷刺骨。溫室效應亦可稱之為花房效應,是由於二氧化碳急劇增加,致使大氣的溫度升高,引發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不僅如此,溫室效應還會致使一些病蟲的增加,而這些病蟲則會危害農作物以及人類的健康。

▲冰川融化照片

再者,溫室效應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地區的冰雪融化,而冰雪一旦融化,則會使北極地區的水量增加,從而導致海洋風暴逐漸增多,自然災害不斷湧出。除此之外,溫室效應還會使自然森林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加劇全球的土地荒漠化,導致土地的侵害變得更為嚴重。所以若簡簡單單的根據類似「冬至頭,凍死牛」這類的俗諺來判定天氣的變化,這種行為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天氣是變化多端的。倘若真的想了解天氣的變化,不妨多收集資料,多關注新聞。

▲穿棉衣抵禦寒冬的人照片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冬至頭,凍死牛」這句俗語只是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環境,經歷世世代代的總結得出來,關於預防冬寒的經驗之談。不過,也如我們前面所言,這些俗語的存在不能全盤說其是錯誤的,但也不能愚昧的全然相信,畢竟如今測量氣溫早已有精密的科學儀器了。因此,對待「冬至頭,凍死牛」這句俗諺我們得辯證看待,因為它對於某些地區現在仍有指導意義。

結語不得不提的是,」冬至頭,凍死牛「這類俗語也是在給我們提醒,讓我們對於環境引起重視,地球是我們所有人的家園,我們應該培養主人翁意識,樹立環保意識,為環境的改善做出自己的貢獻,正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 有道理嗎?
    前兩天就是冬至了,可以說過了冬至,那麼白天就會越來越長,晚上就會越來越短了,未來大家下班就會慢慢看到天亮才下班了。而在農村就有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農村老人常說「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有道理嗎?
  •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寓意著冬天到了嗎?
    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寓意著冬天到了嗎?時間:2019-12-21 18:23   來源:文/農夫也瘋狂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到底是什麼意思?寓意著冬天到了嗎? 你們哪裡降溫了嗎?筆者這裡今天是大降溫了,看來冬天還是來了。
  • 為何說冬至大過年?冬至與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古人在冬至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是拜冬,自魏晉以下,一直存在著按慶元旦的禮俗來過冬至節的慣制。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說:「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謂之除夜。」
  • 農村老人常說的睡眠方向禁忌,有人還說很科學,真的正確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老人常說的睡眠方向禁忌,有人還說很科學,真的正確嗎?農村老人常說的睡眠方向禁忌,有「睡覺時不能腳朝西」這樣的說法,還真不少見,但是說的版本又不一樣,也還有人說,睡覺的時候不能頭衝西,特別是生病比較嚴重的老人,在農村都會把他改變一下睡覺的方向。類似於這樣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有的是說有迷信的說法,有的是說比較科學,有地球的磁場說法。
  • 農村老人常說:「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什麼意思?
    每年驚蟄到來都會伴隨著春雷,我們常聽到一句老話「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句話代表著什麼意思?它說的有道理嗎?我們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節氣命名也很影響,驚蟄顧名思義就是驚醒蟄伏在凍土中的昆蟲。按照我國歷來流傳的數九歌而言,驚蟄時期依然是我國數九中的九九階段。雖然三九四九凍死狗的寒冷天氣已經過去,但是往往在氣象前面到了九九天的階段裡,天氣依然會寒冷一小段時間。
  • 農村俗語:「冬至中,暖烘烘」是什麼意思,今年冬天會不會很冷?
    二十四節氣的產生,成為指導人們生活的重要曆法,同時圍繞著二十四節氣,古人們觀察總結出來各種節氣農諺俗語,為人們推測未來的氣溫變化提供了各種依據和參考。冬至中,暖烘烘,就是人們根據冬至時間交節的時間來判斷未來冬季氣溫的俗語。
  • 男午時,女子時,老人常說的生孩子"吉時",到底靠譜嗎
    而且對於剖腹產的孕媽媽,很多老人都建議找一個好的時間來剖,算準吉利的時間,對孩子而言,經常有的老人會說男生午,女生子。 那麼到底這個有沒有科學依舊呢?想給孩子討個好彩頭的想法沒有錯,可是對於老人的說法,其實是一種傳統的思想。
  • 農村俗語「春打五九尾,來年凍死鬼」是啥意思?明年啥時候立春?
    數九是從冬至節氣開始,每9天為一個單位,冬至後的第一個九天為一九,第二個九天為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結束,一共九九八十一天的時間。其中三九、四九的天氣最冷,從五九開始,隨著立春節氣即將到來,氣溫逐漸回升,天氣也逐漸開始變暖。在農村中關於數九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春打五九尾,來年凍死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2021年什麼時候立春呢?
  • 為何老人常說睡覺不要頭朝西?並非封建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有可能是一株植物、一種動物、一棟建築,也有可能是一種風俗習慣,總能給人帶來許多驚喜。而我國較為傳統的時候,老一輩總能說出一些看似「封建」的話語,其實某些話在如今,都是能用科學去解釋的。估計有小夥伴好奇,為何老人常說睡覺不要頭朝西呢?難道是有什麼忌諱嗎?畢竟睡覺的方向,在大多數人看來,都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其實這並非是封建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三九四九,凍死老狗」,有道理嗎?今年冬天會很冷嗎?
    在古代,最讓老百姓感到關心的話題,莫過於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食物來源,第二件事則是冬天取暖問題,甚至有時候,取暖問題比食物來源還重要——比如衣食住行中,衣(取暖)排在食前頭;比如柴米油鹽中,柴(取暖)排在米前頭。畢竟,因為取暖不及時導致死亡的速度,要比飢餓致死嚴重的多。
  • 農村老人常說的「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羊不姜,牛不韭」,還有「豬不椒,羊不料」,不是農村老人的俗話,是廚師行業的老話,行業箴言。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解釋「羊不姜,牛不韭」,什麼是羊不姜,什麼是牛不韭。為什麼「羊不姜,牛不韭」。第一,字面理解果是農村老人常說的話,會第一聯想到養殖。羊不吃薑,或羊不能吃薑。牛不吃韭菜,或者牛不能吃韭菜。現實情況確實如此,我就從沒見到過牛羊吃生薑韭菜的,聞聞就走。但是稍有烹飪基礎的人,知道這是指的飲食,做肉菜的禁忌,羊肉不搭姜,牛肉不搭韭菜。
  • 農村老人言:苞米去了頭,力氣大似牛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老人言:苞米去了頭,力氣大似牛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第一種是褒貶是買主,喝彩是閒人,這句俗語是關於做生意的,如果有人想要買東西的時候,那麼這個人就會對自己要買的東西非常挑剔,有時候還會說產品不好,但是對於這樣的人,賣家是不可以趕走的,因為這種人才會買賣家的東西,如果賣家遇到喝彩的人,這類人一般都不會購買東西的,因為他們主要的目的是玩的,所以賣家應該要選對目標,只有這樣才可以將自己的東西賣出去
  •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這一句俗語,就是拿動物的一種排洩方法做了一個比喻,小雞沒有排尿系統,但同樣需要排尿,只是說洩殖腔不同罷了。這句話也是比喻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不一樣,但同樣都能生活得很好,也是比喻各有各的擅長,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農村常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年輕人整天看是遊手好閒,東遊西逛,看他是無所事事,但他生活的也挺好。殊不知這樣的年輕人,也有他自己的業務,他能在東遊西逛的同時,把這些業務辦成了,自己能從中得到收益。
  • 「冬至」節氣流傳著很多俗語,你都聽過嗎?你覺得有道理嗎?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的農耕祖先不僅發明了各種耕種方式,為了應對大自然的不測,還總結了各種耕作和生活經驗,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二十四節氣了,後人們根據節氣指導農業生產,為此還總結了不少的諺語,雖簡短,但含義豐富且非常實用。比如說以下的這幾句農諺,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 農村老人說:頭無腦油腳無汗,到老了都是窮光蛋,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農村老人說這句話是有深刻含義的,頭無腦油,從這個字面上解釋,就是頭上有腦油的人,它們才是大富大貴,這是過去人的說法,過去有些大富大貴之人,每天都吃大魚大肉,所以他們的腦袋上總有腦油,這些大富大貴之人,每天穿皮鞋和布鞋,他們腳上都流著汗,如果是窮人,他們吃上頓沒下頓,腦瓜子也不流油
  • 白頭髮能拔嗎?真的會越拔越多?老人常說的這句話可能是假的
    現在長白頭髮似乎再也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大,已經開始長白頭髮了。老人常說:「白頭髮不能拔,小心拔一根長十根」。事實真的如此嗎?小時候對此深信不疑,直到長大後才知道,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 農村俗語:春打六九頭,窮人苦出頭,為何立春有六九頭和五九尾呢
    其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春打六九頭,窮人苦出頭」,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春打六九頭「春打」就是「立春」的意思,以前人在立春前有很多習俗,比如「咬春」和「打春」等,古人在立春時還要擺「咬春宴」,這種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就是蘿蔔生菜,還有春餅春卷等,當然普通老百姓家裡不可能擺一桌豐盛的宴席,不過家裡再窮,也會在立春時買一些蘿蔔讓孩子咬著吃,謂之「咬春」。
  • 農村老話,瘦馬不瘦牛,這句話背後有什麼含義嗎?
    意義簡單:冬天時節,層巒疊嶂的小鳥不見蹤影,路上誰也看不見;只有老人孤零零地在寒風中垂釣,形單影隻。這位詩人以樸實的語言描繪了深冬時節,逸趣橫生。今天的小雪,說明氣溫將繼續降下來,人們要做好自己的保暖工作,避免因天氣變化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句話說「雪打頭,瘦馬不瘦牛」,意思很簡單:如果在小雪節氣前後下雪,那麼馬就會變瘦,牛就不會瘦了。
  • 北京人常說「冬至餛飩夏至面」,餛飩好吃,但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說到餛飩,你知道他的來歷嗎?之前聽老人說是由一場戰爭得來的,在北京,有種說法叫做「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又為啥要吃餛飩呢?在漢朝時,北方有渾氏和屯氏兩個匈奴首領,常常迫害邊疆的百姓,百姓出於憤怒,在冬至那天,就把肉餡用薄皮給包成角兒,用匈奴首領的「渾」和「屯」之音,於是就把這種食物叫做「餛飩」,寓意是把他們給包起來吃進肚子裡,以解心頭之恨,同時也寄託著對以後太平生活的美好憧憬。
  • 為何老人常說「睡覺時不能頭朝東,腳朝西」?是迷信還是科學?
    為何老人常說「睡覺時不能頭朝東,腳朝西」?是迷信還是科學?為何老人經常告訴我們,睡覺時不能頭朝東腳朝西?迷信還是科學?可能有人看到這裡會認為,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根本就沒有科學依據,網友們卻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說:如果你想睡得輕鬆一點,那切屋頭朝東,腳朝西,還有人認為,實際上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是順著地球磁場的方向來選擇的,這些說法聽起來似乎都有一點道理,那傳言究竟哪些是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