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代表著一年的開始,代表著溫暖和生長,因此古人對立春這個節日是很重視的,而且以前人還根據立春時間的早晚,還能預測一年的年景。其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春打六九頭,窮人苦出頭」,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春打六九頭
「春打」就是「立春」的意思,以前人在立春前有很多習俗,比如「咬春」和「打春」等,古人在立春時還要擺「咬春宴」,這種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食材就是蘿蔔生菜,還有春餅春卷等,當然普通老百姓家裡不可能擺一桌豐盛的宴席,不過家裡再窮,也會在立春時買一些蘿蔔讓孩子咬著吃,謂之「咬春」。
古人認為「咬春」之後,整個春季都不會生病也不會犯困。雖然這種習俗只是人們的一種願望,但是民間還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勝似醫生開藥方」的說法,現在喜歡養生的人,也都知道冬季吃蘿蔔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而「打春」就是從「打春牛」的習俗中得來的,其實打春這個習俗最早是來自於皇家,在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打掃一番,然後在宮門前東邊放上春牛,西邊放上芒神,都是用泥土做成的,「芒神」指的就是「春神」。
其實「芒神」最初的形象是鳥身人面,手裡拿著一個圓規,叫做句龍,是神話傳說中的木神,也就是春神,主要管理著春天萬物的生長和發芽,進入民間之後,慢慢就演變成了一個牧童。在立春的時候,把泥塑的春牛打碎,人們還會去爭搶打碎的春牛碎片,用來放在牛槽中,說是可以提高牛的繁殖率。
「春打六九頭」的意思就是立春在六九的頭一天,這主要是由冬至的時間決定的。因為節氣是一年平均分成24個等份,那就是每個節氣有15.2天,三個節氣就是45.6天,所以冬至的時間如果是當天的十點之前,那就是45天後立春,也就是「春打五九尾」,如果冬至的時間是上午十點之後,那就是46天後立春,也就是「春打六九頭」。
春打六九頭,窮人苦出頭
由於冬至的時間直接決定著立春的時間,所以古人認為,「春打五九尾」的年份,立春也就會跟著提前,就像2021年一樣,在臘月二十二就立春了,那過年後肯定冷不到哪兒去了,但是這種情況又容易出現倒春寒,導致糧食減產,因此民間也有「春打五九尾,花子跑斷腿」的說法,意思就是立春提前,容易出現倒春寒,叫花子都要不到飯了。
而「春打六九頭」的年份,立春也就跟著推後了,立春推後也就意味著冬天寒冷的天氣推後的,這樣出現倒春寒的機率也就變小了。因為過年後還沒有立春的話,天氣還是會比較冷的,所以就不容易出現倒春寒。莊稼就不容易被春寒傷害,窮人有了糧食,苦日子也就熬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