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用什麼來形容2020年的話,那一定是離不開魔幻兩字。
在過去短短的半年時間裡,澳大利亞山火、東非蝗災、南美登革熱、加拿大「炸彈氣旋」極端氣候、新冠肺炎、唐山地震、南方洪災,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接踵而來的各種「天災人禍」不斷地刷新著人們的認知。
面臨發生的這一切災難,大部分人還是帶著堅強樂觀的美好祝願認真地生活著。可少部分從希望重啟2020期盼中甦醒過來的人,唯一剩下的就是恐慌的情緒了。面對未知的一切,他們感覺是最可怕的。
於是在有意無意之下,總有那麼一些人利用人們恐慌、無助的心理,開始了危言聳聽。一如在南方的這場洪災中,就出現了不下三條的謠言。
1
這些謠言在網絡上得到了快速的傳播,甚至讓很多人都信以為真。但很快氣象官方局就出來闢謠了此事。
對此,時善君只想說一場嚴重的南方洪災讓多少人一夜之間失去了家園和財產,甚至是親人。在洪水未退的情況下,謠言卻已四起,人們為何如此熱衷於相信謠言呢?
也許謠言最能吸引人的,就在於它幾種天然的「氣質」吧。
⒈謠言的迷惑性
傳播猛烈的謠言一般具有「三分真,七分假」的特質,讓人短時間內很難分辨。但謠言的內容卻足夠讓讀者引起重視,從而分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深怕他們沒有收到消息受到影響。這一舉動是不是看著就充滿了熟悉感?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就總是會分享給我們,他們從別處看到的謠言,生怕我們吃虧了。
⒉傳謠者的獵奇心理
普通老百姓都有「獵奇的心理」,也就是「八卦的閱讀傾向」,而這種傾向則倒逼媒體更加熱衷於去搜集、傳播這類奇奇怪怪的信息。當讀者每點擊一次的時候,他們的流量池也會隨著增長。等嘗到甜頭後,誰又捨得放棄一門「無本」的買賣呢?
⒊謠言的情感外衣
謠言就像一場營銷或者公關,本就是為了讓人相信而精心設計的。真相是客觀的,不在乎人們信不信,但謠言的出現從本質上就是為了滿足人們主觀的情感訴求,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所以在迎合了人們的情感之後,謠言的傳播速度是超乎想像的。
⒋信謠是烙印在基因裡的本能
輕信謠言是烙在我們骨子和基因裡的。因為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閉塞的環境裡,一有風吹草動就得逃命才能存活下來。試想一下,越是重磅的謠言越是與我們的安全,生死掛鈎,所以災難說,末日說盛行了幾千年。
成語「杞人憂天」表面上看是個笑話,其實是人類內心的真實反映,因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憂慮的心理是人的本能。
⒌老年人更容易信謠
也許是受過歲月的洗禮,擁有了更多的生活閱歷,老年人們對安全和災難是更為敏感。對此當在網絡上接收到謠言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念讓他們很快就接受了謠言,並對此消息高度信任。
另外在信息爆炸的當下,老年人的腦力和體力註定了他是沒有辦法去求證信息的真假,所以更容易被謠言左右。
曾在文化類排行第一的《至道學宮》就因為傳播謠言被封,它披著愛國的外衣,以推廣傳統文化為噱頭進行大肆造謠,甚至有類似邪教的操作模式!《至道學宮》傳播的信息就是三分真,七分假,還經常緊扣時事,亂說一通。這很容易讓文化程度低的群體,或者信息渠道單一的群體中招,被其洗腦,變成其粉絲。
對此,我們也只能多加預防,並採取禁謠的策略,讓老年人不受謠言的困擾。
⒍謠言盛行是一場信任危機
在面對他人不同目的的行為時,青年人和老年人的信任方式十分不同。對於對方善意的舉動,青年人和老年人都能保持較高的信任度。但當面對欺騙時,中老年人更容易選擇相信,對騙局的識破能力也更低。
人們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也就是在自己認知範圍內,最正確的知識。瘋傳的謠言中通常夾雜一些普通人知識的盲區。比如風水,玄學,命運,宗教等等。又帶一些「正經」的天文知識。
宗教預言與神話中的世界末日,從1999年世界末日說,到2012年世界末日說,到2032年的世界末日。我們已經見證了好幾個世界末日說完全是無稽之談的,但現實中依然不乏有人相信2032年世界末日的謠言。
為什麼人們輕信謠言卻牴觸闢謠的人?生活在群體中的人,容易輕信一些事物,容易喪失思考能力,所以他們只接受簡單的直接的信息,拒絕複雜的邏輯思考。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謠言,我們始終都要保持自己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當看到我們無法確定的消息時,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搜集證據。用清晰、公開、有力的證據來辨別真相與謠言,不要人云亦云。謠言止於智者。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傳謠者」的心態,其實「造謠者」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大部分人都是無辜的傳謠者,轉變傳謠者的心態,普及基本的客觀,理性,辯證的看待事物的能力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