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疫情當前謠言四起,為什麼我們會相信謠言,又該如何抵制

2020-08-28 簌簌新花

戰疫必勝,我們一起,等春天

2020年註定是難忘的一年,新年之初我們遭遇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攻擊,關於病毒本身如何如何,我不是相關的專業人員,暫不多做解釋與分析。在這特殊時期,我認為有另外一樣東西同樣與我們普通老百姓密切相關,並且可能比這個新型冠狀病毒對我們的傷害更大,那就是:謠言

什麼是謠言?

rumour 謠言

從詞義上來看:

1.指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

如:《荀子·大略》:&34;

2.沒有公認的傳說。

如:明 施耐庵《水滸》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無為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宋江說起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謠言一事,說與眾頭領。

3.民間流傳的評議時政的歌謠,諺語。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公聞荊襄諸郡小兒謠言乎?其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我今天要說的是「謠言」的第一個意思,準確來說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傳言。」

謠言的產生大多是為了迎合人的一些本能,比如:八卦,對未知物的恐懼等等,造謠者很可能從中獲益,聽信者可能害人害己。

別人說歸說,我們為什麼會相信呢?這就涉及到我們人本身的心理特點。

1.恐懼訴求

恐懼訴求是傳播過程中一種常用的傳播策略,是指在勸服信息中加入恐懼和威脅因素,喚醒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情緒,促使其態度和行為向一定方向轉化的方式。

恐懼訴求傳播一般可從兩個方面傳播信息,一方面是傳遞威脅信息,另一方面是傳播效能信息,正反兩方面分別從激發恐懼和消除恐懼的目的入手。

許多謠言往往利用了我們的恐懼,由此抓住了我們的痛點軟肋,所以我們會更加注意、相信。

2.推敲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即ELM模型)

該心理學理論討論的問題是:人們在什麼情況下會仔細思考說服信息?

推敲(Elaboration)指人們在說服溝通的過程中,個人仔細考慮相關的內容的程度。

在該理論看來,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兩種不同的態度改變的途徑:中樞路徑(Central Route)及邊緣路徑(Peripheral Route)。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路徑的選擇?

是動機與認知能力。

也就是說:

當動機和能力都較高時,人們更可趨向於遵從中樞路徑。中樞路徑包括訴諸於理性認知的因素——人們進行一系列嚴肅的嘗試,以邏輯的方式來評價新的信息。人們的知識水平較高時往往傾向於理性的選擇。

當其中之一較低時,人們便趨向於遵從邊緣路徑。邊緣路徑通過把內容和對另一個事物的態度聯繫起來,從而涵括了感情因素。

推敲可能性模型

例如,促使人購買其崇拜的青春偶像在廣告上推薦的某種飲料的原因,實際上與該飲料的特性毫無關係,起作用的是對偶像的喜愛。

再比如,人們會購買由著名的、專業的運動員代言的保健品,是因為人們認為該運動員具有權威,他們說的話、代言的東西可以信任。

這是因為人們在對該產品(或內容)本身不太了解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該信息的外圍因素(如誰說的,外表看起來怎麼樣等)來決定該信息的可信性。

由此可見,人們對於謠言的接受度是不同的,比如近期網上的一些言論說吃某些食物可以防止被病毒感染,這類言論可能一般人分辨不出真假,只有少數該領域的人才有能力去分辨。

但其實真正有知識有才能洞察謠言本質的人是很少的,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很容易會上當受騙,甚至成為謠言傳播的助力者。

人還有另外一個本性:

3.認知的吝嗇鬼

「認知的吝嗇鬼」這個理論是在論述「認知效率」的問題: 人們不會花費超過實現他們碰巧追求的目標所需的認知能量。

即人的本性是:想快速而不費力氣地思考。

如果為了達成一個目標,有兩種及以上的方式,人們會選擇最快和最簡單的那種。

如果可以使用多個標準去做判斷和決定,人們會選擇最先跳入腦中的標準和最容易被應用的那個標準。

該理論與「推敲可能性模型」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是互相支持的。因為人們的這種「怠於思考」的本性,導致人們很可能在面對信息時選擇走邊緣路徑,即使是有一定知識儲備的人也是如此。

除去以上所涉及的三個人的心理特點外,謠言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再加上它是人們怕什麼它來什麼,真是「所向披靡」了。

老年人怕死,它就抓準這一點大做文章,所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很多老年人就會按照謠言說的去做,甚至還可能把它們轉發到朋友圈、家人群。更有甚者,兒子孫子去勸他們還會反被罵,讓許多年輕人苦不堪言。

現在人們害怕被病毒傳染,就有各種偏方跳出來說可以防止被感染。

還有很多其他被證實了是謠言的言論:

圖片來源自網絡


人民日報


內容來自網絡

如何才能提高人們對謠言的免疫力

謠言是很難被完全抵制的。

我上面說到的謠言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傳言」,再細化一些,又可分成兩種:一種就是明顯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一定是謠言的傳言;另一種是,當下並未被證實但以後就不一定的傳言。有古話說:「傳言不是空穴來風」,正是此意。

就拿前兩天李文亮醫生的事來說:作為醫生的李文亮發現了病毒,向群裡朋友親戚轉告,卻被當地警察當作亂傳謠言抓了做訓誡。

現在很多人指責那些警察冤枉好人,但是站在當時的立場上來看,警察們也不知道是否是真的有病毒,再說這種言論很明顯會擾亂社會秩序,所以壓了下來,誰知道最後那傳言被證實了是真實的呢?

所以有些傳言極不穩定,甚至可能在某一時間就會變成真相。

謠言本身如此變幻莫測,人們的注意力也有限,怎麼可能遇事都去仔細思考、仔細判斷呢?

作為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我一直也很牴觸謠言,不想思考且傳言並不那麼重要時,我乾脆選擇忽視它。

但這種行為不好,因為我們不能準確判斷某個傳言重不重要,也許現在看似不重要,但是在將來很重要。就好比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最初網上是有說湖北好多人被感染了,但是我當時認為湖北離廣東這麼遠,問題不大的,也不多加注意,連口罩都沒多購置一些,現在就處於被動地位了。

謠言就是迎著人的關心的點出現的,它總是能比真相更加吸引人的注意,謠言是闢不完的,是無窮無盡的,有人就會有謠言。

在我看來,抵抗謠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多地暴露在各種言論中。當你看到一種言論時,你會覺得好像很有道理,看到另一種言論時,你又覺得有道理,這時候也許你就會開始思考,最起碼思考這兩種言論誰有道理。如果這些言論自己都自相矛盾了,那麼就更能提升我們的警戒度了。

開闊我們的視野,多看看不同的言論,避免偏聽一家之言。提高我們對謠言的警戒度和免疫力總是比提高我們的辨別能力更加簡單容易。

如果你有什麼抵制謠言的好方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相關焦點

  • 疫情當前,為何謠言四起?
    一些情報分析人士擔憂,這些壓力會歪曲對病毒的評估。 過去一段時間來,不少美國媒體在報導中指出,美國一些政府官員和共和黨國會議員把疫情歸咎於中國,以便部分轉移對政府應對不力的批評。 自疫情以來,大量謠言四起,原因是什麼呢?
  • 「味精」為什麼現在還有人不敢 吃,相信科學、抵制謠言!
    「味精」為什麼現在還有人不敢用,相信科學、抵制謠言。國內味精行業的規模化發展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於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和市場需求的擴大,行業產能不斷增加。到 1992 年,我國成為世界味精產銷量第一大國,自此之後,中國每年的味精產銷量都穩居世界第一。
  • 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不僅如此,其中一張為「四川成都新冠確診患者、20歲女子趙某身穿白色上衣,坐在車內」的照片(實際上並非確診患者趙某),被廣泛發布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發布該照片時都配以了調侃或侮辱性質的評論。 自郫都區有確診病例以後,一時間網絡上「成都將視情況採取措施,不排除實施封城」、「成都確診女孩朋友圈截圖」等謠言四起,使得本就因為疫情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們,更加恐慌焦慮。
  • 全民抗擊疫情,他們卻「謠動」中國,如何分辨謠言?
    以上只是我舉出來的3個典型謠言例子,還有數不清的謠言在社交網絡傳播,造成了嚴重的恐慌情緒,可惡可恨。如果單從闢謠角度來寫本篇文章,我想很難將當下疫情期間的謠言情況分析清楚,因此,本文將從「謠言的傳播動機、謠言的危害、如何分辨謠言」三個方面來為大家分析。
  • 你為什麼會相信謠言?
    但謠言這個東西顧名思義就知道是假話,空話,乃至於是某些人的胡說八道,照理說應該是彼此矛盾,不和邏輯,很容易被識破。尤其是到了現代社會,科技如此發達與昌明,信息交流如此之方便快捷,有什麼事情上網一查就知道了,普羅大眾中的你我為什麼依舊容易被謠言蠱惑以至於操縱呢?(如果某位營銷大神掌握了其中的規律,豈不是要賺翻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解讀的角度也有很多,得出的結論也很多。
  • 洪水未退,謠言四起,為何謠言那麼容易瘋傳?
    在洪水未退的情況下,謠言卻已四起,人們為何如此熱衷於相信謠言呢?但謠言的內容卻足夠讓讀者引起重視,從而分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深怕他們沒有收到消息受到影響。這一舉動是不是看著就充滿了熟悉感?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就總是會分享給我們,他們從別處看到的謠言,生怕我們吃虧了。
  • 西思丨人為什麼容易相信謠言?
    輕信謠言是烙在我們骨子和基因裡的。因為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閉塞的環境裡,一有風吹草動就逃命的祖先才有可能存活下來。人為什麼容易相信謠言?疫情當前,人們出不了門,很多消息傳到眼前,很多都是謠言。:一者,謠言的迷惑性。
  • 現在網絡上的辱罵、謠言、低俗視頻有很多,我們該如何擺脫呢?
    現在我們身處一個網際網路時代,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網絡,科技只會越來越發達,每個人幾乎都有了手機,也有的人一天24小時離不開手機,我們可以在手機上面看一些消息,看一些新聞、視頻、直播等等。現在在疫情期間,沒了網絡更難以想像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們知道有了網絡是多麼便利,我們可以用網絡來了解疫情的信息,各個地方的疫情防控情況
  • 碎片英語|如何表示「興師問罪」、「謠言四起」?
    意思是「關於...的謠言在網絡上瘋傳」。比如疫情期間各種謠言在網上瘋傳,我們就可以用這個句型來表達:The false rumors about Covid-19 have spread online.於是想要整理一下之前學到過的兩個和「謠言,謠傳」相關的句型:1. Rumors swirled about...
  • 長輩為什麼總是相信低級謠言?
    五十步笑百步年輕人總是奇怪,為什麼長輩總是看什麼就信什麼?有些謠言一看就是假的,長輩們卻總是樂此不疲地轉發?我們來提煉一下這條謠言的關鍵信息:①鍾南山:鍾南山院士在抗擊疫情中作出卓越貢獻,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很高
  • 抗擊疫情,我們該掌握的傳播學知識
    雖然中國已經不是非典時的中國,我們有了更先進的醫療技術、更高效的物流體系、更強大的政治地位,但當我們再一次面對疫情,某些地方機構在大眾輿論面前,依然像個沒畢業的小學生。我想討論一下,在這次疫情發生期間,上到政府下到每個市民,正在面對的幾個傳播學問題:我們都知道「堵不如疏」,為什麼某些機構還是企圖「控制」輿論?我們都喊「不信謠不傳謠」,為什麼一到疫情還是謠言四起?
  • 這些謠言你聽過嗎?我們該如何辨別?快看!
    目前,全國多地出現聚集性疫情,防控形勢複雜嚴峻。伴隨著官方疫情通報的,還有魚龍混雜的網絡謠言。最近,你聽過這些謠言嗎?這些謠言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我們該如何辨別?一起來看!十堰市人民政府網站2021-01-08【謠言】2020年12月25日有爆料稱「武漢天馬有限公司大規模核酸檢查後,爆發大規模流鼻涕,咳嗽,發熱案例」【闢謠】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回應,該公司於12 月23日至24日組織了全員核酸檢測,所有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未出現網絡平臺用戶所描述的情況。
  • 國難當頭,面對謠言和恐懼,我們該怎麼辦?
    而我們共同的敵人是:新冠病毒。為什麼會產生謠言呢?當時唯一能夠收到權威的疫情消息就是:新聞聯播。清楚的記得每晚7點多新聞聯播播放疫情的確診人數、死亡人數。當時就只有這麼一個中心化的平臺,每天有幾次的最新消息,也就是說人們收到消息的周期按小時來計算。當時央視新聞要求人們在家不出門,我們也就老老實實的呆在家不出門,因為不互相接觸,這樣帶來一個好處就是謠言也隔離了起來,傳播的很慢。
  • 謠言有毒,抗疫別忘提防負面情緒蔓延
    ——《烏合之眾》疫情之下,微信群裡、社群討論區、評論區……每天都在上演烏合之眾的狂歡。反正他們人多勢眾,數量即是正義。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的得到普遍贊同。疫情當下,謠言滿天飛,很多人只有情緒,看到信息就複製轉發,根本不求證。最初疫情爆發後,基因武器,抽菸殺毒,爆竹殺毒等謠言四起,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疫情是美國人的陰謀。
  • 首都疫情形勢嚴峻,網絡謠言不斷,你是否也相信了?
    自6月11日北京發現新增新冠病例以來,北京已經持續6天新增病例持續增長,勢頭之猛讓身處北京的人們驚慌不已,這種情況下,網絡謠言卻又開始興起,網絡傳播謠言速度之快,超乎想像。北京疫情本就是全國關注的焦點,這個時候謠言傳播,勢必會加大人們的恐慌。
  • 疫情謠言滿天飛?闢謠神器來幫忙
    官方還未闢謠,就信以為真了,導致別人受到謠言的傷害,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上學時老師就教導我們要明辨是非,講真話,不撒謊;父母大人也是同樣的教育我們,要三觀一致等,如今謠言已經被那些別有企圖的鍵盤俠搞得難辨真假了,現主要依靠專業的機構或官方進行闢謠,從而減少謠言的傳播。如果官方或者專業機構沒有及時進行闢謠,我們該相信還是不相信呢。
  • ——我們的思想為什麼容易輕信謠言
    ​我們的思想怎麼了?​為什麼那麼容易被帶跑呢?又為什麼容易輕信謠言?帶著問題​繼續看這篇文章吧。​而我們在茅盾 《子夜》十中有句話說:「華商證券交易所投機的人們就是謠言的輕信者,同時也是謠言的製造者和傳播者。」 很多小道消息就是人為製造出來的,用來擾亂視聽的,讓一些淺層次思考甚至不思考的股民們輕易的按照小道消息的指示做出行動。人們喜歡在聽取了一些「事實」的情況下,不太會深入思考,而果斷地下了結論。
  • 疫情流行期間的謠言、八卦和錯誤信息就像數字時代的十四世紀通信
    大流行之間在時間上存在差異,包括其傳染性、死亡率和我們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但是,一件事沒有改變——就是人類對環境的反應。在類似的情況下,並且通過類似的情感視角(恐懼和焦慮)對這些情況的感知,我們的反應將是相同的,這是心理學少數已確立的事實之一。即使我們對疾病的原因有更多的了解,至少從抽象的角度講,大流行仍會產生兩種不變的情緒——對當前的恐懼和對未來的焦慮。
  • 謠言止於智者,我們輕信謠言真的是因為智商不夠嗎?
    謠言怪象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每天會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所包圍,上到國家大事小到鄰裡鄰居的小事,仿佛什麼事大家也願意拿出來分享分享,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越是能夠出醜、越是顛覆大家的常識的現象大家會更樂於看,真的是吃瓜群眾永遠不嫌瓜多啊!
  • 為什麼人們總是輕易相信網上各種謠言?
    【二】為何會產生「戈培爾效應」?產生「戈培爾效應」正是源於「心理暗示」的力量。從本質上講,心理暗示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它會使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下意識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心理暗示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呢?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在試驗者的後背上放一塊冰,然後告訴被試者,這是一塊火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