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在白宮東廳記者會上,當被問到是否認為現有情報有很強可信度顯示,病毒來自「武漢實驗室」時,川普稱,「是的,我認為是」。
稍後,他提到,圍繞病毒起源有各種說法,「我們會搞清楚到底從哪來的」。
被追問是否有信心病毒就是來自「武漢實驗室」時,他索性稱,「我不被允許告訴你這個」。
就在同一天,作為美國十幾個情報及安全機構的「總協調」,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發表聲明說,美國情報界認同廣泛科學共識,新冠病毒非人造或經過基因修改。
美國《紐約時報》當天報導說,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人施壓美國情報機構尋找材料支持新冠病毒出自中國武漢一處實驗室的說法。一些情報分析人士擔憂,這些壓力會歪曲對病毒的評估。
過去一段時間來,不少美國媒體在報導中指出,美國一些政府官員和共和黨國會議員把疫情歸咎於中國,以便部分轉移對政府應對不力的批評。
自疫情以來,大量謠言四起,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1918年的大流感:1918到1919年橫掃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過去估計全球死亡人數約2000萬,新的估計數字為5000萬到1億。
紐約布朗克斯維爾區的《綜合通訊報》,對流感隻字未提,並且警告說,恐懼比疾病還要致命,最先遭殃的是軟弱者和膽小鬼。所有的媒體報紙告訴大家說,你要勇敢,你不要害怕,只要你不膽怯,疾病就不會找到你恐懼就是敵人。是的,恐懼,就是哪個地方報紙告訴大家要勇敢,這個地方的人就開始害怕。
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的謊言甚至殺戮。有人在美國散布謠言,說這個大流感,就是德國人在投毒,德國人在用生化武器攻擊了美國本土。
生活得最慘的是那些移民到美國的德國人,他們普遍地被視為這是敵人的人而被殺戮。
市場上充滿著大量的特效藥和疫苗,各式各樣的治療方法,但是幾乎都沒有效果,疫苗也沒有效果,因為都是倉促之間,甚至有很多是濫竽充數出來的東西。
那麼謠言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們來看看謠言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這個公式說明,謠言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而公眾的判斷水平在謠言傳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謠言公式指出了謠言的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成正比關係,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當重要性與模糊性一方趨向零時,謠言也就不會產生了。
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謠言,說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們切身利益相關度越高,信息不確定性越大,謠言滋生傳播的空間就越大。
另外,費斯廷格提出過一個理論,叫認知失調理論。簡而言之,就是在自己已有的認知上,接收到了一些與之矛盾的信息,就會產生緊張和不舒服的感覺。稱之為認知失調,在這種情況下,人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去緩解這種緊張和不適感。
1943年,印度發生過一場大地震,這場地震結束後出現了一個遍及全國的謠言,就是在這場地震之後還有一次範圍更廣,震級更大的地震發生。令人費解的是,當時沒有任何相關的科學證據,那麼這個謠言怎麼就憑空產生了呢?
其實就是在災區外的人們產生了認知失調,就是他們其實是很害怕的但身邊並沒有發生地震,那這種無法協調的緊張就會導致「還有一場地震」的謠言到處傳播。因為大腦會覺得「為什麼我會這麼害怕?不合理啊」然後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哦,果然,還有一場地震,難怪這麼緊張。」
就好像疫情初期各種謠言四起,隨著疫情的好轉,現在我們國家聽說的少了。而現在國外的疫情緊張了,那裡謠言也隨之增加。這也就是人們不自覺地選擇去緩解這種緊張感而導致的。當然還有些謠言不乏國家之間的政治目的。
那麼,面對謠言,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說謠言止於智者,講的並不是有智慧的人才能辨識謠言。
辨識一則消息的真假,有點小聰明也就足夠了。同時要多思考以防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並且有時我們只需要保持沉默,便可以減少謠言的傳播,所損失的不過是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