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流行期間的謠言、八卦和錯誤信息就像數字時代的十四世紀通信

2020-08-27 兒童多動抽動障礙科學


當下疫情的流行

應該是新技術、新手段的應對

​但實際上

二十一世紀的數字交流最終

可能會產生與十四世紀的口頭交流相同的結果!

——菲爾·裡德·菲爾


社交媒體是21世紀的一項新技術,可實現快速、大規模的交流,增強了連通性和知識的傳播。但是,在這個新的數字時代,社會面臨著一個舊問題,流行病、新技術是否有助於提供應對這一挑戰的新手段?回顧歷史,比較那個時代對大流行的反應,則出奇的相似,沒有新手段和新技術。儘管是新技術,但其效果與我們所希望的老式口碑相差無幾,只是速度更快。


實際上,二十一世紀的數字交流最終可能會產生與十四世紀的口頭交流相同的結果,而我們的學習可能改變這一切。

當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在那時和現在之間進行太多的比較,這一點非常重要。大流行之間在時間上存在差異,包括其傳染性、死亡率和我們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但是,一件事沒有改變——就是人類對環境的反應。在類似的情況下,並且通過類似的情感視角(恐懼和焦慮)對這些情況的感知,我們的反應將是相同的,這是心理學少數已確立的事實之一。即使我們對疾病的原因有更多的了解,至少從抽象的角度講,大流行仍會產生兩種不變的情緒——對當前的恐懼和對未來的焦慮。這兩種情緒決定了這種時代的人類反應,從那時到現在之間的差異並沒有改變,尤其是當我們看一下數字通信發布的信息時。

14世紀的經驗指出

在當前時代我們應該避免的一些陷阱

尤其是與大眾數字通信的影響有關的陷阱


考慮到這一點,一些歷史背景可能有助於指出相似之處。1347年左右,黑死病抵達東南歐,它由商業旅行者迅速傳播,並於1348年初在義大利和西地中海蔓延。鼠疫隨後蔓延到整個西歐,並於1348年夏天抵達英國。在此期間以及隨後的幾年中,保守的估計,世界人口的25%至30%被感染了。

這並不是說當前的大流行和14世紀具有相同的死亡率,但是擔心感染及對後果的焦慮將在任何時候在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上產生相似的結果。

14世紀黑死病流行

除了嚴重的人命傷亡之外,14世紀的大流行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是當時人們對瘟疫的看法而產生的影響。在數字通信時代,這些觀念的傳播方式及其影響是令人關注的。謠言、八卦和錯誤信息是14世紀社會變化的關鍵,從歷史文獻中可以明顯看出兩個趨勢:人們看待病人的方式以及對他們的看法;人們認為大流行會改變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就是說,對當前的恐懼和對未來的焦慮。對於21世紀的觀察者來說,所有這些聽起來看似模糊。

已經有評論指出,當前大流行的一個顯著方面是該疾病的傳播與對該疾病議論的傳播之間的相關性:


「 不僅病毒本身傳播非常迅速,而且信息和錯誤信息傳播也是如此,關於疫情爆發,以及由此引起的公眾恐慌。」


已經嘗試量化一些謠言、八卦和錯誤信息: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有近50%的推文包含有關COVID-19,其起因或影響的錯誤信息(30%)或無法驗證的信息(20%)。這些信息的影響是加強或造成恐慌和恐懼的。這些情緒將導致焦慮的人長期存在錯誤信息,人們不太容易消除更多有害的影響,未經驗證的Twitter帳戶(31%)比經過驗證的帳戶(12%)發送的錯誤信息更多。

為什麼面對我們所有的科學進步,恐懼和焦慮也會引起如此無根據的謠言和八卦?一種理論認為,作為八卦產生的社會互動效果,以及內容自戀下的社會影響,人們可以在茶餘飯後應對壓力與焦慮。噹噹前的壓力和恐懼變成對未來的長期焦慮時,這則八卦變成了「他人」(無論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的替身,這通過增強社區內的社會凝聚力來減輕焦慮。這是在理論中經常研究的簡單強化時間表——通過迴避(在這種情況下,是減輕壓力的應對行為)來逃避令人恐懼的情況,並重複這種行為。它在14世紀起作用,現在仍將起作用,因為我們的學習機制沒有改變。但是,這種減輕壓力的八卦後果可能是嚴重的,關於避免當前與過去相同的問題,有關當前危機的八卦跡象並不樂觀。

關於當前的危機和現在的錯誤信息之間已經建立了聯繫,在「黑死病」時期的文件中也可以看到。喬瓦尼·博卡喬(Giovanni Boccaccio)在瘟疫中住在佛羅倫斯,並撰寫了《十日談》的故事,講述了七男三女逃到別墅隔離疾病的故事,博卡喬對作品的非虛構介紹中的一段話提供了瘟疫對個人影響的深刻見解:


「 這種恐懼和幻想觀念佔據了人們的生活,幾乎所有人都採取了相同的殘酷政策,這完全是為了避免病人和屬於他們的一切。這樣,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將確保自己的安全。」


在許多情況下,瘟疫被歸咎於未知或看不見的特工,例如外來事物、空氣不良或有毒物質。


喬瓦尼·博卡喬和《十日談》

科學技術的進步無助於消除這種觀點,因為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開始時,人們仍然普遍相信這種疾病是通過空氣或有毒蒸氣傳播的。如今,竟有人認為COVID-19是由5G網絡引起或通過5G網絡傳播,這種流言蜚語和錯誤信息的許多方面都有共同看不見的或實質的線索。但是,即使在我們了解病菌的時代,也仍未真正知道為什麼這種錯誤的看法還繼續存在。一種可能性是,這種閒言蜚語增強了社會紐帶和社會聯繫,而這種增強減少了當前的恐懼(一種應對策略)。


一個看不見的,不可知的敵人不容易被反駁,由此產生的社會紐帶也就不容易被打破。不管有什麼精確的解釋,迴避學習都很清楚——它們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1918年流感大流行

大流行期間錯誤信息傳播更重要影響是對社會的長期影響,它關係到對未來的憂慮。關於冠狀病毒流行將如何改變世界的文章並不罕見。這與過去對待流行焦慮的反應沒有什麼不同。14世紀後半葉,英國發生了巨大變化,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歐洲的衝突尚未解決;黑死病席捲了整個人口三分之一;民眾希望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關於如何實現這些轉變的流言蜚語和錯誤信息很多。謠言和錯誤消息更多地涉及了瘟疫對社會的長期影響,據認為,減少工人數量,應為活著的人帶來更多的金錢和權利。這些希望很快被《勞工法令》(1349年和1351年)破滅,將工資和生活條件設定在瘟疫前的水平。其結果導致了1377年的「大謠言」和1381年的「農民起義」 。

1381年6月15日英國農民起義

這兩次起義最終都失敗了,部分原因是它們所基於的假設是不正確的(更少的人的確意味著更少的工人,但也意味著更少的消費)。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的變化持續時間更長,尤其是在婦女權利方面,可以看出,錯誤信息對於破壞變革至關重要。


從心理上講,對大流行焦慮的反應表明希望未來會好轉,這並不難理解。簡單的論點的產生,即使可能是錯誤的,也有助於減輕這種焦慮。如果一條錯誤信息通過數字通信迅速傳播,並在回聲室中得到加強,這種錯誤信息將持續下去。

總而言之,《心理學與歷史》告訴我們,人們對極端情況的反應是不變的。恐懼和焦慮會產生逃避它們的需要,而八卦則是這種需要的合適載體,這樣的八卦很容易導致錯誤信息。


當今數字時代與14世紀並無不同,但它確實帶來了新的變化——速度和覆蓋範圍。新技術可能具有整合的潛力,但是跡象表明,新技術在這場危機中的關鍵用途是傳播八卦和錯誤信息,就像口口相傳一樣。我們需要對此保持警惕,並了解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對恐懼的回應,我們與600年前的祖先共同分享了這一恐懼。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要防止自己發的、轉的內容是謠言
    可能有的朋友說了,我怎麼會發謠言呢?實際情況是現在已經有不少人因為發疫情謠言被抓了。。。。。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並非主觀要造謠,而是把自己聽說的,在微信中看到的發了出去,結果成謠言了。一、為了戰勝疫情,官方是認真的有朋友說了就幾句話有啥大不了的,還謠言?如果正常時期幾句無關厲害的話確實沒啥。
  • 石雨晨:疫情期間培養學生甄別信息的能力
    文/石雨晨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引言: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大量的矛盾信息早已充斥著公眾的眼球,考驗著公眾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此次疫情的集中報導只是激化了這一現狀。此次疫情引發的大量矛盾信息、謠言是我們可利用的一個teachable moment (可教的時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該如何培養能夠理性、客觀、謹慎地判斷信息的21世紀公民。為共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些人奔赴醫療前線,治病救人;有些人前往工廠車間,趕製防護用品;我們大多數人則宅於家中,為儘早戰勝疫情祈禱!
  • 美醫學期刊報告顯示:疫情相關「有害信息」已致數百人死亡
    《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誌》近日發布報告稱,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與疫情相關的謠言、汙名化言論以及陰謀論等,以多達25種語言的方式在87個國家和地區的社交媒體和網站上傳播——這些「有害信息」目前已導致全世界數百人死亡。
  • 在疫情期間,如何修煉出一雙甄別謠言的慧眼
    ,關於疫情傳播、防治措施等謠言,一時間在網上傳播開來。 這些謠言不僅會引發恐慌,甚至還會嚴重幹擾疫情的防控工作。 比如用醋消毒、喝板藍根、吃維生素C可以預防新型肺炎等。 除了被動等官方闢謠之外,優秀君想和你分享,主動甄別謠言的方法。 幫助你不再因為人云亦云,成為信息森林中的驚弓之鳥。
  • 疫情當前,為何謠言四起?
    過去一段時間來,不少美國媒體在報導中指出,美國一些政府官員和共和黨國會議員把疫情歸咎於中國,以便部分轉移對政府應對不力的批評。我們來看看1918年的大流感:1918到1919年橫掃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過去估計全球死亡人數約2000萬,新的估計數字為5000萬到1億。 紐約布朗克斯維爾區的《綜合通訊報》,對流感隻字未提,並且警告說,恐懼比疾病還要致命,最先遭殃的是軟弱者和膽小鬼。所有的媒體報紙告訴大家說,你要勇敢,你不要害怕,只要你不膽怯,疾病就不會找到你恐懼就是敵人。
  • 悟己學堂:數字能量手機號碼先後天八卦的關係?
    悟己學堂:數字能量手機號碼先後天八卦的關係?前面我們講了河圖洛書與數字能量之間的關係,上面我們提到了八卦這個詞,很多人一聽到八卦就以為是很神秘的東西,容易敷上一層宗教或者迷信的色彩,其實,一個事物或者文化能傳承幾千年,絕對是有它的道理的;比如:結婚生孩子、吃喝拉撒、醫術.......
  • 闢謠正當時:對疫情期間的謠言《劉伯溫先生救劫碑文》的證偽
    史上躺槍最嚴重的的人物之二(另一個是諸葛亮),所謂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謠言傳播祖師爺」劉伯溫老爺子在這次疫情期間又粉墨登場了,這次來的是一份所謂的「劉伯溫先生救劫碑文」。當疫情正嚴峻,前線醫生護士正捨生忘死的時候,有些人又開始傳起了「讖言式」的謠言傳播,借所謂的《劉伯溫先生救劫碑文》來宣傳所謂的歷史註定、神仙預言。
  • 朱嘉明:疫情時代的不可能三角
    剛才段永朝在開場的時候也提到,「後」字常常使人們聯想到「後冷戰時代」、「後全球化時代」、「後人類時代」。我認為,現在討論「後疫情時代」為時過早,因為判斷現在的疫情結束的時間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我這裡提出「長疫情時代」概念。 當然,究竟多長很難說,但是,人們可以相對容易根據不同指標,形成諸如第一、第二、第三階段的共識。
  • 不要再傳了,肺炎疫情這十大謠言已經被闢謠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發生後,網絡流傳不少謠言,不僅造成民眾恐慌,更不利於疫情防控。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整理了最新10條已被闢謠的謠言,請大家轉發,不信謠、不傳謠。謠言四:襄陽1月25日0點封城據湖北日報,1月24日(除夕)晚間開始,有部分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網上傳播「襄陽1月25日0點封城」的信息。1月25日一早,襄陽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回應:此信息不實,目前該市與外界的通道暢通。
  • 新冠肺炎疫情中關於中國的16個謠言和真相
    其傳播者各有動機,有的意在誹謗抹黑政治和體制對手,有的甚至意圖打擊栽贓特定國家、民族及宗教。中國尤其受到這種「信息流行病」的衝擊。本文梳理了新冠肺炎疫情中關於中國的16個最常見謠言,基於科學知識和事實論證逐一批駁,希望藉此為相關討論注入更多實事求是和開誠布公的精神。
  • 美媒:「新冠像臺時間機器」 迫使全球企業加速進入數字時代
    原標題:美媒:「新冠像臺時間機器」 迫使全球企業加速進入數字時代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2月26日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企業邁入未來》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對於今年很多跨越了數字鴻溝的人來說,他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 數字時代的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信息膨脹與信息丟失,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悖論之一。從文字產生、印刷書籍、再到數字記憶,存儲技術的發展並沒有解決我們對於記憶的困擾。網絡平臺一旦關閉,我們的回憶、愛好、生活感悟、學習資料都會消失。數字時代的數據不斷膨脹,也在不斷丟失,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 謠言密碼:數字 圖多 恐怖
    微信謠言出沒三大領域:人身傷害、食品安全、疾病養生,謠言喜歡用「100%」、「第一」這樣誇大性詞語並配大量圖片。 「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您每天刷牙就是在吸毒!不看則罷,一看冒汗!趕快換吧!」
  • 原子智庫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
    比如,長期從事經濟研究、並曾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多年的江小涓教授就注意到,此次疫情期間數位技術可圈可點的應用、一些數字經濟平臺巨頭的耀眼表現,並對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前景信心滿滿。畢竟,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規模、產業規模和一批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優秀數字信息企業。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原子智庫
    比如,長期從事經濟研究、並曾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多年的江小涓教授就注意到,此次疫情期間數位技術可圈可點的應用、一些數字經濟平臺巨頭的耀眼表現,並對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前景信心滿滿。畢竟,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規模、產業規模和一批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優秀數字信息企業。
  •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點燃數字引擎,引領數字未來發展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至,從疫情期間人們基本需求的滿足到維持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再到健康碼、大數據追蹤、防控模型搭建等數位化抗疫手段,網際網路技術為科學防控、復工復產、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與各行各業全面融合,新業態、新消費、新就業、新製造不斷湧現。
  • 「十四五」時間的世界變奏
    經濟動能的重啟從經濟增長態勢看,人類社會在未來5年將全面進入「數字時代」。隨著5G在全球推開與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此前被擋在「數字鴻溝」之外的欠發達國家與低收入人群不得不參與或捲入以網絡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為主要特徵的全球「非接觸經濟」。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將融入每個國家、每個民眾的日常生活與工作。
  • 全民抗擊疫情,他們卻「謠動」中國,如何分辨謠言?
    疫情期間,謠言滿天飛,令人無法分辨。真相:經查,發布該信息網民悉系陳某,該信息未經核實,擅自發布。網傳消息:一武漢女子來法國結束了60周的大罷工,現在法國人都去搶口罩。真相:大罷工已持續53天,並非60周。這名武漢女子沒有患上肺炎。網傳消息:杭州因新冠肺炎封城。真相:沒有封城,純屬謠言。
  • 「十四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與關鍵
    「十四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任務的關鍵包括: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競爭力與吸引力;適應信息化時代教育教學形態的改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多樣化需求;促進高等教育集群發展,實現高等教育功能的集聚溢出;構建政府部門主導、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以評價為導向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促進教育系統內外
  • 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變得過度敏感和多疑,從而影響自己對疫情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控和網絡信息的真偽判斷。但是謠言和受眾恐慌心理相互聯繫,謠言會讓受眾產生恐慌心理,相反,傳播者也會利用受眾恐慌心理髮布謠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