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雨晨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引言: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大量的矛盾信息早已充斥著公眾的眼球,考驗著公眾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此次疫情的集中報導只是激化了這一現狀。此次疫情引發的大量矛盾信息、謠言是我們可利用的一個teachable moment (可教的時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該如何培養能夠理性、客觀、謹慎地判斷信息的21世紀公民。
為共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些人奔赴醫療前線,治病救人;有些人前往工廠車間,趕製防護用品;我們大多數人則宅於家中,為儘早戰勝疫情祈禱!
自2020年1月以來,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網絡上關於疫情的信息也不斷發酵,各類新聞報導、公眾號文章滿天飛,許多文章都獲得了10萬+ 的高點擊量。
與此同時,許多讀者被大量的矛盾信息裹挾,有時一則報導剛被推出,就被封為謠言,繼而再有闢謠的報導,甚至再有闢謠闢謠的報導。
難怪很多讀者在留言板裡驚呼:「這幾天的新聞讓我嚴重懷疑自己的智商!」 ,「我已經不知道什麼能相信,什麼不能相信了!」
這裡我們有必要區分矛盾信息的兩類來源,一類是科學探索中不可避免的修正和迭代,一類是故意造謠產生的錯誤信息。先來說前者,知識不是埋在地下等待人們去挖掘,而是在探索中不斷被構建、解構、再構建。
正如牛頓所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誰也不能用已有知識準確判斷新形式, 專家和醫生們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因此,科學教育有必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論,認識到人們探求真理是一個無限接近的過程。知識不是確定和權威的,而是相對的、情境的,是基於證據的主觀解讀。主觀解讀各不相同,矛盾也就在所難免,專家也可能出錯,專家之間的觀點也可能矛盾。
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我們關於疾病的認識是隨著證據的增多而不斷推進的,例如,我們對病毒的潛伏期、病毒來源、致病機理、致死率、 傳染形式、治療方法、母嬰是否傳播、治癒後是否可能復發的了解都存在前後矛盾的情況,這些都是科學進步中的必要環節。
再來說故意造謠的情形以及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判別真偽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全球信息化時代人們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人們應能有效判斷需要什麼信息、如何獲取信息、如何評價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等等。
學生閱讀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時,通常只理解字面意思,而不去深究信息是誰說的、在哪說的、對誰說的、憑什麼這樣說等等。
判別疫情信息真偽時需要評估信息來源:
第一,信息發布機構或作者的背景,是相關領域專家還是普通媒體人?第二,信息發出渠道,是個人帳號還是學術機構公眾號?第三,證據類型,是科學實驗、大規模調查、個例訪談、專家解讀、理論分析還是個人猜測?
其次要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精神,要讓學生敢於獨立做出基於證據的判斷,敢於批判質疑他人對證據的解讀 。
教師可在課堂中設置主題,讓學生針對矛盾信息進行討論或辯論,然後讓學生就該主題進行議論文或說理文寫作。
作為背景資料,教師可向學生提供矛盾的報導,並鼓勵學生在網際網路上搜集矛盾信息。
在討論和寫作中,鼓勵學生先指出矛盾所在,繼而梳理矛盾來源,最後提出自己認為哪則信息更可靠並解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