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雨晨:疫情期間培養學生甄別信息的能力

2021-01-09 現代課程網

文/石雨晨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引言: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大量的矛盾信息早已充斥著公眾的眼球,考驗著公眾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此次疫情的集中報導只是激化了這一現狀。此次疫情引發的大量矛盾信息、謠言是我們可利用的一個teachable moment (可教的時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該如何培養能夠理性、客觀、謹慎地判斷信息的21世紀公民。

為共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些人奔赴醫療前線,治病救人;有些人前往工廠車間,趕製防護用品;我們大多數人則宅於家中,為儘早戰勝疫情祈禱!

自2020年1月以來,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網絡上關於疫情的信息也不斷發酵,各類新聞報導、公眾號文章滿天飛,許多文章都獲得了10萬+ 的高點擊量。

與此同時,許多讀者被大量的矛盾信息裹挾,有時一則報導剛被推出,就被封為謠言,繼而再有闢謠的報導,甚至再有闢謠闢謠的報導。

難怪很多讀者在留言板裡驚呼:「這幾天的新聞讓我嚴重懷疑自己的智商!」 ,「我已經不知道什麼能相信,什麼不能相信了!」

這裡我們有必要區分矛盾信息的兩類來源,一類是科學探索中不可避免的修正和迭代,一類是故意造謠產生的錯誤信息。先來說前者,知識不是埋在地下等待人們去挖掘,而是在探索中不斷被構建、解構、再構建。

正如牛頓所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誰也不能用已有知識準確判斷新形式, 專家和醫生們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因此,科學教育有必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論,認識到人們探求真理是一個無限接近的過程。知識不是確定和權威的,而是相對的、情境的,是基於證據的主觀解讀。主觀解讀各不相同,矛盾也就在所難免,專家也可能出錯,專家之間的觀點也可能矛盾。

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我們關於疾病的認識是隨著證據的增多而不斷推進的,例如,我們對病毒的潛伏期、病毒來源、致病機理、致死率、 傳染形式、治療方法、母嬰是否傳播、治癒後是否可能復發的了解都存在前後矛盾的情況,這些都是科學進步中的必要環節。

再來說故意造謠的情形以及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判別真偽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全球信息化時代人們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人們應能有效判斷需要什麼信息、如何獲取信息、如何評價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等等。

學生閱讀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時,通常只理解字面意思,而不去深究信息是誰說的、在哪說的、對誰說的、憑什麼這樣說等等。

判別疫情信息真偽時需要評估信息來源:

第一,信息發布機構或作者的背景,是相關領域專家還是普通媒體人?第二,信息發出渠道,是個人帳號還是學術機構公眾號?第三,證據類型,是科學實驗、大規模調查、個例訪談、專家解讀、理論分析還是個人猜測?

其次要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精神,要讓學生敢於獨立做出基於證據的判斷,敢於批判質疑他人對證據的解讀 。

教師可在課堂中設置主題,讓學生針對矛盾信息進行討論或辯論,然後讓學生就該主題進行議論文或說理文寫作。

作為背景資料,教師可向學生提供矛盾的報導,並鼓勵學生在網際網路上搜集矛盾信息。

在討論和寫作中,鼓勵學生先指出矛盾所在,繼而梳理矛盾來源,最後提出自己認為哪則信息更可靠並解釋原因。

相關焦點

  • 增強信息甄別能力也很重要
    作者:袁鬥成   貴報4月8日社評《重大突發事件考驗官員治理能力》說得很有道理,的確謠言止於智者,也止於真相。疏導民眾的焦慮情緒,除了嚴厲打擊謠言「製造者」,有關部門要主動接招,在給予媒體採訪、報導便利的基礎上,政務微博、微信等平臺也要行動起來,客觀、公正地呈現真相,讓權威信息把謠言扼殺在「搖籃」裡。此外,公眾增加信息的甄別能力也非常重要。   筆者戶籍是四川瀘州,最初看到有關瀘縣太伏中學初二學生小趙的死亡事件,既同情又憤慨,但對網絡視頻和信息持懷疑態度。
  • 在疫情期間,如何修煉出一雙甄別謠言的慧眼
    ,關於疫情傳播、防治措施等謠言,一時間在網上傳播開來。 這些謠言不僅會引發恐慌,甚至還會嚴重幹擾疫情的防控工作。 比如用醋消毒、喝板藍根、吃維生素C可以預防新型肺炎等。 除了被動等官方闢謠之外,優秀君想和你分享,主動甄別謠言的方法。 幫助你不再因為人云亦云,成為信息森林中的驚弓之鳥。
  • 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挖掘信息能力的方法
    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是學生應具備的化學素養之一。培養學生挖掘課本信息的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一個有效的、具體的、重要的方法與途徑。從化學課本的哪些角度,採用哪些方法挖掘課本上的隱含信息呢?一、挖掘的角度與方法1、從課本插圖上挖掘隱含信息。插圖的作用(1)直觀形象(2)言簡意賅。往往有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 學生安全警示(37)——疫情期間警惕網絡詐騙、安全用網溫馨提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絡成為學習、工作、交流的主要渠道,了解如何安全用網,文明上網,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成為每一名大學生的必修課。網購交易中,要仔細甄別,如對方提出先付款再發貨或收取運費、管理費等理由的一律不能相信,以免造成財產損失。
  • 解放軍某防空旅多舉措提高參謀人員信息甄別能力
    演練繼續,尷尬再次出現:因耗時太長,紅方參謀人員剛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效信息,「敵」機已赫然臨空轟炸……戰場「弱視」,只因信息甄別能力差「冰冷的武器不會思考,電腦不能代替人腦,倘若參謀人員信息甄別能力不強,無異於『霧裡看花』,怎麼能正確對戰場態勢做出判斷?」演練總結會上,參謀長謝繼紅深入剖析道。
  • 何繼良:需提升對網友關注的信息甄別和幹預能力
    東方網董事長何繼良在第十三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主論壇上發言 李佳攝中國網10月30日訊 10月30日上午,在第十三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主論壇上,東方網董事長何繼良表示,在新的環境中,網絡媒體將更多體現在對網友關注的信息進行甄別和幹預能力上
  • 華人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切勿偏聽偏信
    華人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切勿偏聽偏信 2014-09-08 11:25:5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責任編輯:杜靜   從表面看起來,這條信息所描述的事件,有時間、有過程、有當事人的工作單位,似乎信息的真實性無可質疑。  見到這條來自朋友圈的信息後,筆者向駐意使館領事部查詢,得到的答覆是:首先,使館門房根本沒有一位老大爺;其二,使館已經在關注這一事件;其三,事件的原委非網上所傳。
  • 培養學生的造句能力
    培養學生的造句能力   中新網3月2日電 據西班牙歐華報網站消息,近日,馬德裡中文學校初級教研組發表文章,題為:培養學生的造句能力,全文如下:  造句是寫作的奠基石,造句的基本要求是:一、用詞準確,二、句子完整。
  • 危機中的青春洗禮——疫情期間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及思想認知調研
    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最關注的問題中,85.3%的學生選擇了疫情發展形勢,71.5%的學生選擇了醫護人員健康安全,排名前兩位。疫情期間,學生們看到了白衣天使在危險中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和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這種捨己為人的職業情操,激發起當代大學生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
  • 旅意華人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避免誤信誤傳
    旅意華人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避免誤信誤傳 2014-08-29 15:40: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南若然 海外華人傳播文明、有益於社會的公眾信息應予以提倡。但是,對於那些不良信息,海外華人更應不斷提高信息的甄別能力,切勿偏聽偏信,謹防自己的善意被他人所利用,導致謬誤言論不斷擴散,為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和危害。  評論摘編如下:  8月27日,義大利華人圈廣為流傳著一則消息,消息的始發者是誰已無法考證,但在該信息的前面有一條附加語言,(轉)留學生們!請進來看一下,幫忙轉起來!
  • 我們農民享受網際網路帶來便利時,要努力提高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
    資訊時代,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網際網路下鄉的進程,我們農民也享受到了網際網路帶來的諸多便利!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豐富了我們農民的視野,也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但在當下農村,農民由於文化、閱歷等原因,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不高。
  • 加強培養新聞專業學生的對話能力
    二、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們積極參與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見證、推動了時代變遷。三、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的各項成果令人矚目。    但是,由於中國社會發展、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迅猛變化的現實,新聞傳播教育相應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其目的是,要培養更加適應時代的政治信念堅定、專業基礎深厚、業務能力突出的新一代新聞傳播工作者。
  • 通過美術鑑賞課,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提升讀圖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育方面,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美術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繪畫技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促進綜合素質全面提高。1 關於讀圖能力與美術核心素養的分析1.1 讀圖能力概述讀圖能力是一種用圖像進行「觀察、「理解」和交流的能力。美術讀圖能力不僅對藝術審美有益,也是當前視覺文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以及參與社會交流的重要能力。「讀圖能力」具有幾個基本特徵:第一,讀圖是一種「能力」,絕不是簡單的「看見」。
  • 培養孩子的信息判斷和處理能力
    鑑別信息、去偽存真的能力是未來一代競爭的一項核心能力,也可稱之為「數位化生存能力」。知識分為四個層次:信息知識、加工知識、體系知識、智慧。我們能夠提供給孩子的,只是第一層次的基礎信息知識,之後就要靠他們自己去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 兩會代表委員:把疫情期間應急舉措變為教育改革的契機
    我國設備硬體條件提升明顯,網絡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已較完善,教師、學生信息技術素養不斷提升。」在這場「大考」中,一些區域、學校在線上教學的推進策略方面理性判斷、快速決策、積極籌劃,表現出較高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為疫情期間的教育質量提供了保障。例如,東北師大附中在大年三十就根據疫情形勢,在遵循教育規律基礎上作出了「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所有線上教學」的決定。
  • 提高小學生的英語能力,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英語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聽可以說是四項技能中最基礎的一項,但是對於我們學生來說,也是最難的一項。對於農村地區的小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由於資源、設備等有限,學生只能在課堂上進行聽力練習,而課堂上需要對聽、說、讀、寫進行全面的練習,對於聽力這一項來說時間真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導致學生聽力越來越差,越來越不愛聽,最終導致遇到聽力就頭疼。因此,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英語聽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 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應加強「善後」處理
    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應加強「善後」處理 2020-05-21 07:22:49 5月20日,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對長江日報記者表示,他建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設立退出機制,加強對已收集數據的規範性管理,研究制定特殊時期的公民個人信息收集、存儲和使用的標準和規範。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為本次全國兩會準備了8份提案。
  • 激發學生對數學興趣,對學生口算、聽算、視算結合,培養計算能力
    例如:教學部編教材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長方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在進行本節內容的教學, 引導學生學會推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首先確定長和寬,然後會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的基礎上,認識了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長×寬=面積,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運用知識的遷移的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 北京傳染病病原檢測甄別能力覆蓋所有法定報告傳染病
    一是不斷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社會的疾病預防控制網絡體系;二是形成全社會廣泛動員參與的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傳染病疫情防控「四方責任」,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專業機構支持、全社會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控格局;三是構建了覆蓋大專院校、部隊、醫療及疾控機構等高效靈敏的傳染病監測網絡,傳染病病原檢測甄別能力覆蓋所有法定報告傳染病。
  • 高校學生宿舍床位重新分配?學生疫情防控期間不得出校?開學最新...
    不少人也對大學生開學時間充滿了期待,如今兩部門出臺了大學生復學的一份方案,對於學校宿舍床位分配,疫情期間如何保持距離等都有了說法,一起來看看!學生疫情防控期間不得出校日前,國家衛健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大專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提出,從嚴控制、審核各類涉及學生聚集性的活動,學生返校後不召開聚集性會議;學校食堂採取錯峰用餐,用餐桌椅同向單人單座並保持間隔1.5米;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得出校,如必須出校,須嚴格履行請假程序,規劃出行路線和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