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鬥成
貴報4月8日社評《重大突發事件考驗官員治理能力》說得很有道理,的確謠言止於智者,也止於真相。疏導民眾的焦慮情緒,除了嚴厲打擊謠言「製造者」,有關部門要主動接招,在給予媒體採訪、報導便利的基礎上,政務微博、微信等平臺也要行動起來,客觀、公正地呈現真相,讓權威信息把謠言扼殺在「搖籃」裡。此外,公眾增加信息的甄別能力也非常重要。
筆者戶籍是四川瀘州,最初看到有關瀘縣太伏中學初二學生小趙的死亡事件,既同情又憤慨,但對網絡視頻和信息持懷疑態度。特別是有關5名「校霸」有縣長、鎮長子女,我覺得不可能。因為太伏中學是座較為偏遠的學校,瀘縣和瀘州有多所重點中學,縣長孩子怎可能入讀這樣的學校?而像省長、市長一級的官員庇護所謂的鎮長、所長也有違常識。類似的謠言層出不窮,國家也在開展淨網行動,需要公眾的理性。去年11月1日起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的新增內容,編造或傳播謠言最高可被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說造謠者別有目的,那麼傳謠者缺失的不僅是法治意識,還欠缺對常識的敬畏。
微信、微博等現代傳播工具越來越便捷,但絕不是法外之地。公眾對於「朋友圈」的真假信息,要學會凡事經過大腦過濾和判斷,及時查驗,從而儘可能去偽存真,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袁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