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網際網路甄別能力待提高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老人在學預防電信詐騙的知識。新華社記者 李 欣攝

  快速擁抱網際網路 甄別能力待提高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本報記者 彭訓文

  如今,老年人使用微博、微信早已不是稀奇事兒,甚至在一些直播平臺上還湧現出教大家烹飪、製衣的老年「網紅」。資訊時代的到來讓老年人加速擁抱網際網路。然而,由於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詐騙花樣百出,一些老年人難以分辨,一不留神就成了受害者。讓老人安享數字時代的幸福生活,就應該構建老年人友好型網絡社會,讓老人不掉隊。

  網際網路生活很「潮」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父母如今愛上了智慧型手機,不僅會上網衝浪,而且會玩直播、錄小視頻、玩遊戲。智慧型手機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正迅速改變老年人的生活。

  有幾組關於老年人的數據能夠印證這種變化:據全國老齡辦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佔總人口比重達17.3%,平均近4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另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50歲以上群體佔10.4%,中老年人正成為網絡世界裡最大的新增群體。可見,中國老人數量的增多,相對應地帶動了老年網民數量增加。

  那麼,老年人的網際網路生活究竟什麼樣?他們關心什麼?《中老年網際網路生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總體上,老年人的網際網路應用集中於溝通交流和信息獲取方面。看視頻、手機支付、手機導航、打車服務以及微信小程序等網絡便捷功能也漸漸融入到老年人生活當中。同時,老人使用電商平臺進行網購的數量和消費額正在快速增長,成為潛力巨大的消費群體。

  此外,老年人上網時的情感和溝通需求更加突出。《報告》顯示,老年人在網絡上瀏覽的內容排名最靠前的是與慰藉心靈、調節情緒有關的心靈雞湯和幽默段子。業內人士表示,這是他們內心渴望與外界建立信息聯繫、進行情感交流的集中表現,子女應該反思給父母的關愛是否偏少。

  數字鴻溝很大

  《報告》同時顯示,老年人在信息甄別方面仍處於相對弱勢地位。數據顯示,67.3%的中老年人有過在網際網路上受騙的經歷。詐騙信息類型排名前三位的是免費領紅包、贈送手機流量和優惠打折團購商品,而詐騙的渠道主要是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微信好友。報告認為,老年人雖然具有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但交易能力和信息創造能力偏低,信息甄別能力急需加強。

  一個需要注意的現象是,會發語音、會搶紅包、會在朋友圈點讚的老人,在共享單車、行動支付、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網際網路深度交互領域卻並不在行。很多老人面臨新煩惱:到醫院排了半天隊才發現專家號早就在網上預約完了;經常遭遇網絡電信詐騙……數字鴻溝正在成為老人們安享幸福生活的攔路虎。

  武漢大學發布的《中老年人使用網際網路情況調查報告》顯示,使用網際網路時遇到困難的老人比例超過了八成。他們遇到困難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必要的科技和網際網路知識;學不會智能設備和應用的複雜操作;年齡漸長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內心恐懼、抗拒;缺少學習的機會和場所等。

  可見,造成老人使用網絡困難的客觀因素比主觀因素多。這說明,與其說老人不願意「趕潮流」,不如說信息化潮流來得太快太猛,讓老人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

  專家表示,老年人的網際網路生活表徵和機制更加複雜,與老年人的生理特徵、生命周期特徵、社會經濟地位有關,也和老年人對網際網路的認知、理解有關。有數據顯示,54.4%的老年人對網際網路持有開放的認知和態度,而對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越認同、對自己能力越自信的老年人,掌握的手機功能越多、行動能力越強。

  讓老年人不掉隊

  展望未來,人口老齡化和生活網絡化將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趨勢,前者催生了數以億計的老年人,後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讓老年人在網際網路時代不掉隊、實現智慧老齡化是一個需要深思的議題。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表示,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為老年人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客觀條件差距帶來了網際網路參與度的不同。如何填平網絡社會的鴻溝,讓連接帶來的幸福惠及老年人,是企業和社會應該持續努力去思考和推進的。

  業內人士建議,網際網路企業應創建「容錯型」網際網路交互機制,融入方便操作、容易識別、允許犯錯、有效撤回的設計理念,保護老年人權益。同時,努力提升老年人網絡素養,形成家庭和社會立體支持體系。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認為,要幫助提高老年人口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增強他們通過信息化服務和產品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老人自身需要樹立終生學習觀念;子女、社會性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要共同承擔好文化反哺責任。同時,智慧老齡化社會對產業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都提出新要求,這是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政府和企業都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我們農民享受網際網路帶來便利時,要努力提高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
    資訊時代,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網際網路下鄉的進程,我們農民也享受到了網際網路帶來的諸多便利!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豐富了我們農民的視野,也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但在當下農村,農民由於文化、閱歷等原因,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不高。
  • 旅意華人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避免誤信誤傳
    旅意華人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避免誤信誤傳 2014-08-29 15:40: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南若然   中新網8月29日電 義大利歐聯通訊社8月29日發表評論文章說,來自網際網路上的不實信息、謬誤言論,在海外華人生活圈比比皆是。
  • 網際網路時代的老齡化:中國老年人的社交困局和突圍
    「數字革命」的步伐急速向前,「慢速度」的老年人與社會科技的距離被逐漸拉大。在網際網路+時代,擺在數以億計的老年人面前的,不僅是他們的社交困局,也是一道有待打破的「數字鴻溝」。一次急診經歷張慧的退休生活過得很清閒。平時,兒子和兒媳婦住在北郊,她和老伴居住在學校裡。老伴的年紀比她大,照她的話說,「老伴比她還糊塗」。
  • (原創上)感受數字時代生活的變化及魅力
    網際網路及數位化讓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小時候,只知道有數學,算術,計算數字,那時的「數字」與現在的「數字時代」和「數字經濟」中的「數字」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這是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科技生活的驚人變化。就連5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也感嘆現在的「政策好,生活好。」
  •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面對「數字弱勢群體」的無助與期待,深圳大學數字代溝與數字反哺課題組開展了專題調研,通過問卷調查、深入訪談、數字反哺工作坊等方式,圍繞老年人上網通常會遇到哪些陷阱,什麼因素會影響他們融入「數字生活」,「數字反哺」效果又如何等進行了分析,同時就如何彌合人口老齡化與社會數位化之間鴻溝提出建議。
  • 華人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切勿偏聽偏信
    華人應提高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切勿偏聽偏信 2014-09-08 11:25:5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責任編輯:杜靜 而在現實的海外生活中,多數僑胞在處理這類信息時,大家根本不去考慮事件的真偽,很多人只是出於好奇或同情,順手轉發給親朋好友。經過無數次轉發、再轉發,信息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大,影響也越來越廣,讓人難辨真偽。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手段越來越多地為廣大華僑華人所使用。其傳播手段在方便公眾加快信息交流的同時,也為一些蓄意詆毀他人或別有用心的人帶來了可乘之機。
  • 2019騰訊數字生活報告:網際網路時代新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預示什麼?
    除了大趨勢,這份《騰訊數字生活報告2019》更觀察到當下值得反思的現象,並提出了三大觀點:針對網際網路產品的即時性滿足特點提出「反糖式生存」;基於社交產品剝奪了物理陪伴提出「高質量關係」;應對碎片化信息獲取、過載時代的侵蝕提出「自定義發展」。
  • 解放軍某防空旅多舉措提高參謀人員信息甄別能力
    陳徵攝編輯點評■信息技術在提高戰場透明度的同時,也給戰場帶來了新的「迷霧」——收集的情報信息浩如煙海,鋪天蓋地,真假難辨,魚目混珠。■據統計,海灣戰爭多國部隊在42天作戰中,處理作戰信息多達數百萬份,僅美國陸軍後勤部每天就要處理信息(申報表)10.7萬份。■信息獲取的能力越強,受無用和有害信息的幹擾也越大。
  • 如何避免在數字時代喪失記憶能力?
    能在幾秒鐘內記住數百個數字的記憶運動員能告訴我們如何找回記憶力嗎?本文譯自Theguardian原標題為" How to avoid losing your memory in the digital age"的文章。記憶冠軍凱蒂·克莫德說:「儘管在比賽中我能很好地記住名字,但在現實生活中我確實會忘記。」
  • 2.5億老人能否生活在數字社會之外?談適老服務偏差與破局
    24日,國辦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求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 無獨有偶,11月21日,一段湖北廣水94歲高齡老人在銀行櫃機前被抱著辦理業務的視頻也引發熱議。視頻中,老人被家人抱起後趴在櫃機上,膝蓋彎曲;隨後雙手撐在櫃機上,勉強完成人臉識別。
  • 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發展的網際網路思維
    關鍵詞:新媒體;科技期刊;網際網路思維;大數據 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當今社會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各種網絡技術數位化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人們生活方式和社會業態都發生急劇的變化。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傳統媒體的生存、發展也帶來巨大衝擊。近幾年,國內報刊紛紛開始了數位化出版、網際網路出版的探索,但在專業學術領域,比如科技期刊方面,新媒體的變革並不盡人意。
  • 老人逆行3公裡拉廢品,只為多掙1毛錢,多少老人不能安享晚年?
    對此,有人說,老人只是為了每斤多賣1毛錢,就冒著生命危險在車海中逆行,雖然老人的做法不對,但這樣的行為卻令人感到心酸,畢竟1毛錢,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根本不值得冒險。這也令人擔心,畢竟目前在中國,還有6億人的月工資不足1000元,而許多年齡大的人,既不能工作創收,也不能出賣體力勞動,甚至還有部分老人需要吃藥,花費更多,這也導致他們為了生活,不惜冒險,哪怕只是為了多賺1毛錢。還有網友曾說,在他們老家,農村老人月收入超過1000元的很少,大部分都在幾百元左右,甚至更少。
  • 周建華:數字時代,我們如何促進教育變革?
    「只有我們發揮學科本質的質量,才能夠使學生真正從學習生活中感受到價值,真正從學習生活中感受到智慧被滿足帶來的最深層次的快樂。」周建華表示。 以下為周建華校長演講全文: 今天我和大家討論的話題是,數字時代的教育:機遇與挑戰。 一般來講教育的價值有三種。 一種是工具性價值,傳承人類的文明。
  • 網際網路如何浸入我們的生活
    它對這一狀況在他的生活中如何發生的描述讓人感同身受又感到些許悽涼,只是他堅持認為真正的損傷位於神經層面,我們孩子的大腦正被太多的即時信息等類似的東西所改變,這稍稍掩蓋了他思想的光彩。這個想法看起來讓人印象深刻,實則是畫蛇添足。改變當然發生在大腦裡了,難道還能發生在其他部位不成?這就等同於說玩橄欖球不止影響孩子的體格,還改變了讓他能夠投擲和接住橄欖球的肌肉一樣。
  • 騰訊研究院:2019騰訊數字生活報告(附下載)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人均下載量反映了增量市場的情況,是大眾新下載到手機裡的移動互聯產品,是大眾從18年4月以來,為自己移動數字生活版圖所做的補充。它還可以部分反映當下移動數字生活的活躍程度、創新能力,以及大眾的需求和期待。
  • 數字時代下 親代當做的是:面對現實 相互理解
    1994年,中國全面接入網際網路,而兩千年之後網際網路逐漸普及,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產生與普及更是縮短了代溝的時間跨度。數字手持終端的個人化,讓代溝這種現象表現出明顯的數字信息選擇差異,過去以觀念衝突的代際關係模式,現在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更表現出其數字特徵。
  • 何繼良:需提升對網友關注的信息甄別和幹預能力
    東方網董事長何繼良在第十三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主論壇上發言 李佳攝中國網10月30日訊 10月30日上午,在第十三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主論壇上,東方網董事長何繼良表示,在新的環境中,網絡媒體將更多體現在對網友關注的信息進行甄別和幹預能力上
  • 當網際網路成為記憶載體,我們將墜入「數字黑暗時代」?
    2015 年,網際網路數據傳輸協議的締造者之一,谷歌副總裁溫特 · 瑟夫(Vint Cerf),拋出了一個令人為之一顫的疑慮:他擔心隨著數位技術的不斷迭代演化,今天人類保存在網際網路上的圖片,文檔,文件等信息可能徹底丟失,在進入一個 " 數字黑暗時代 " 後,未來的人類可能根本沒有關於21世紀的歷史記錄
  • 彭波| 論數字領導力:數字科技時代的國家治理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數字領導力已經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構成要件和值得深入探討的學術議題。01數字科技時代的治理變革與挑戰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以「連接」為核心功能的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大的「賦能」主體。
  • 大咖啡上的「數字」|狄拉克:數字能力將成為「新老」企業的分水嶺
    數字經濟正在加速滲透到各行各業,並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對於企業來說,數字能力將成為決定「新舊」企業的分水嶺。 數位化是一項綜合能力,包括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的應用。在數字時代,它們將成為產業和區域發展的基本要素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