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學預防電信詐騙的知識。新華社記者 李 欣攝
快速擁抱網際網路 甄別能力待提高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本報記者 彭訓文
如今,老年人使用微博、微信早已不是稀奇事兒,甚至在一些直播平臺上還湧現出教大家烹飪、製衣的老年「網紅」。資訊時代的到來讓老年人加速擁抱網際網路。然而,由於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詐騙花樣百出,一些老年人難以分辨,一不留神就成了受害者。讓老人安享數字時代的幸福生活,就應該構建老年人友好型網絡社會,讓老人不掉隊。
網際網路生活很「潮」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父母如今愛上了智慧型手機,不僅會上網衝浪,而且會玩直播、錄小視頻、玩遊戲。智慧型手機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正迅速改變老年人的生活。
有幾組關於老年人的數據能夠印證這種變化:據全國老齡辦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佔總人口比重達17.3%,平均近4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另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50歲以上群體佔10.4%,中老年人正成為網絡世界裡最大的新增群體。可見,中國老人數量的增多,相對應地帶動了老年網民數量增加。
那麼,老年人的網際網路生活究竟什麼樣?他們關心什麼?《中老年網際網路生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總體上,老年人的網際網路應用集中於溝通交流和信息獲取方面。看視頻、手機支付、手機導航、打車服務以及微信小程序等網絡便捷功能也漸漸融入到老年人生活當中。同時,老人使用電商平臺進行網購的數量和消費額正在快速增長,成為潛力巨大的消費群體。
此外,老年人上網時的情感和溝通需求更加突出。《報告》顯示,老年人在網絡上瀏覽的內容排名最靠前的是與慰藉心靈、調節情緒有關的心靈雞湯和幽默段子。業內人士表示,這是他們內心渴望與外界建立信息聯繫、進行情感交流的集中表現,子女應該反思給父母的關愛是否偏少。
數字鴻溝很大
《報告》同時顯示,老年人在信息甄別方面仍處於相對弱勢地位。數據顯示,67.3%的中老年人有過在網際網路上受騙的經歷。詐騙信息類型排名前三位的是免費領紅包、贈送手機流量和優惠打折團購商品,而詐騙的渠道主要是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微信好友。報告認為,老年人雖然具有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但交易能力和信息創造能力偏低,信息甄別能力急需加強。
一個需要注意的現象是,會發語音、會搶紅包、會在朋友圈點讚的老人,在共享單車、行動支付、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網際網路深度交互領域卻並不在行。很多老人面臨新煩惱:到醫院排了半天隊才發現專家號早就在網上預約完了;經常遭遇網絡電信詐騙……數字鴻溝正在成為老人們安享幸福生活的攔路虎。
武漢大學發布的《中老年人使用網際網路情況調查報告》顯示,使用網際網路時遇到困難的老人比例超過了八成。他們遇到困難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必要的科技和網際網路知識;學不會智能設備和應用的複雜操作;年齡漸長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內心恐懼、抗拒;缺少學習的機會和場所等。
可見,造成老人使用網絡困難的客觀因素比主觀因素多。這說明,與其說老人不願意「趕潮流」,不如說信息化潮流來得太快太猛,讓老人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
專家表示,老年人的網際網路生活表徵和機制更加複雜,與老年人的生理特徵、生命周期特徵、社會經濟地位有關,也和老年人對網際網路的認知、理解有關。有數據顯示,54.4%的老年人對網際網路持有開放的認知和態度,而對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越認同、對自己能力越自信的老年人,掌握的手機功能越多、行動能力越強。
讓老年人不掉隊
展望未來,人口老齡化和生活網絡化將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趨勢,前者催生了數以億計的老年人,後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讓老年人在網際網路時代不掉隊、實現智慧老齡化是一個需要深思的議題。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表示,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為老年人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客觀條件差距帶來了網際網路參與度的不同。如何填平網絡社會的鴻溝,讓連接帶來的幸福惠及老年人,是企業和社會應該持續努力去思考和推進的。
業內人士建議,網際網路企業應創建「容錯型」網際網路交互機制,融入方便操作、容易識別、允許犯錯、有效撤回的設計理念,保護老年人權益。同時,努力提升老年人網絡素養,形成家庭和社會立體支持體系。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認為,要幫助提高老年人口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增強他們通過信息化服務和產品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老人自身需要樹立終生學習觀念;子女、社會性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要共同承擔好文化反哺責任。同時,智慧老齡化社會對產業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都提出新要求,這是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政府和企業都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