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際網路成為記憶載體,我們將墜入「數字黑暗時代」?

2020-12-04 砍柴網

關於人類與信息易逝性的對抗,我聽過一個恢弘的故事。

1868 年,緬甸國王擔心英軍入侵,為了守護最重要的信息,他在皇家首都曼德勒建造了一個特殊的寺院,下令將整部巴利文大藏經刻在大理石板上,每個石板都放在一個聖祠裡。也就是說,整座寺院本身,就是一本 1460 頁的書。倘若從上方俯瞰,每個聖祠的造型,以及連接他們的路徑,都仿佛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資料庫,也仿佛是在向後人發表勝利宣言:時光易逝,信息永存。

但是,關於信息的易逝性,我也聽過一個悲觀的說法。

2015 年,網際網路數據傳輸協議的締造者之一,谷歌副總裁溫特 · 瑟夫(Vint Cerf),拋出了一個令人為之一顫的疑慮:他擔心隨著數位技術的不斷迭代演化,今天人類保存在網際網路上的圖片,文檔,文件等信息可能徹底丟失,在進入一個 " 數字黑暗時代 " 後,未來的人類可能根本沒有關於21世紀的歷史記錄。

無需贅言,溫特 · 瑟夫對於 " 黑暗時代 " 的隱喻,在現實中是指中世紀早期的西歐。在這一時期,古羅馬文明被戰爭破壞,萬幸的是,在戰爭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教會,保存了大量古羅馬的文字,哲學,制度,法律,司法等文明的火種,成為整個西羅馬帝國墜毀後倖存的 " 黑匣子 "。

溫特 · 瑟夫擔心的,是當網際網路成為人類文明和社會記憶的新載體,未來的人類,找不到 21 世紀的 " 黑匣子 "。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從甲骨文算起,到把文字落於紙上,再到印刷術與工業影像,一代有一代信息之體。最新一代就是網際網路,而相較於書本文明,信息邊際成本的大幅降低,讓網際網路信息規模呈指數級增長,這麼說吧,如今每天誕生的數據量,大概相當於人類從公元元年至大約一千年產生數據的總和。

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也讓網際網路的記憶被迅速遺忘,《紐約客》一篇文章曾寫道:如今網頁的平均壽命大概為 100 天,哈佛法學院 2014 年的一項調查就顯示,"《哈佛法律評論》和其他期刊中有超過 70% 的連結已經不再指向最初引用的信息,美國最高法院意見中的這一比例也達到 50%。"

信息的速朽不止於公共記憶,每個人的私家網際網路記憶,也可能因為平臺的消亡而消亡。" 當 MySpace,GeoCities 和 Friendster 都已經改頭換面或被迫出售時,數以百萬的帳號被先後刪除。"

但縱然如此,許多人仍有所懷疑:" 數字黑暗時代 " 真的會來麼?

我是不太相信的,依我之見,未來沒有溫特 瑟夫描述的那般暗黑,因為在打撈網際網路 " 記憶碎片 " 這件事上,人類正在凝聚難得的共識。

01

很多人開始相信,在某些公共福祉上,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

先講一個暖心的故事。

在《好奇心日報》一篇文章中,提及了一位叫做 Clash-Cash-Car 的豆瓣網友的故事:" 曾有個叫作 Clash-Cash-Car 的人,他從 2008 年開始往豆瓣不斷增添音樂條目,為之前從未被人聽過的唱片建立標籤,規模前所未有,是一個有點傳奇的人。2008 年 -2016 年,「Clash-Cash-Car1」在網站資料庫內建立 6108 個音樂條目,標註共 371 個派別,「沒人知道他是如何找到這些音樂的,可能下載,或者黑膠和 CD」。2016 年,網友得知他去世。他的真實職業是一名保安。"

這個故事感動了不少人,有人將他稱為 " 中華音樂圈的掃地僧 ",正是他這樣一個個有趣的靈魂,存續著網際網路上即將消逝的碎片化信息。

對信息的留存,不止崛起於微末,許多機構也在做系統性的努力。

在美國,1996 年成立的 " 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et Archive)就致力於實現全球網際網路信息的收集,存儲和獲取:至今收集大量的網頁,視頻,音頻,軟體和電子書;目前檔案館已收錄超過 3510 億個網頁。

2003 年,12 個國家機構還共同成立國際網際網路保存聯盟(IIPC),中國國家圖書館也在 2007 年加入。

除了非營利組織,科技公司也希望將自己創造的海量信息,變成某種集體記憶。比如,Twitter 上的部分推文(譬如涉及美國政策變化等公共事件),就會被收錄到美國國會圖書館。

在中國,從 2003 年起,國家圖書館就開始採集和保存網際網路資源,不久前還開啟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項目,希望建設覆蓋全國的分級分布式中文網際網路信息資源採集與保存體系,通過與其他機構的合作,推動網際網路信息的社會化保存與服務,項目首家合作機構是新浪,這意味著,與被收錄到美國國會圖書館的 Twitter 類似,你發的微博很可能也會被收錄在國家圖書館的資料庫裡。

當然,許多人也不禁好奇,無論是美國的網際網路檔案館還是中國的國家圖書館,他們這樣千方百計,防止網際網路 " 失憶 ",究竟有何意義?

02

如前所述,倘若不加幹預,網際網路信息註定速朽。之於個體,這似乎並無大礙,甚至只關乎情懷。

但之於共同體,由於網際網路如實反映著某段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脈絡,對數據的採集與保存,勢必可以加速推進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應用,並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深化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關聯分析,提高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甚至在一些社會學學者眼中,留存國民的數字記憶,能夠將其凝聚和提煉為同一 " 文明共同體 " 的公共記憶,從而最終成為國家建構的一部分。

然而,保存數字記憶,並非一樁易事。尤其伴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信息被散落在一座座 APP 孤島,也因如此,任何機構都無法自包自攬,必須自下而上地調動社會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在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項目中,信息數據將由共建主體保存,國圖會與共建主體聯合進行分析,服務於政策決策,學術研究等非商業用途。

不難發現,在人類向數位化生存的躍遷中,圖書館也在完成蛻變,前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作家博爾赫斯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 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但在許多人看來,這座圖書館最好是以數字形式存在,而且最好是由我們每個人共同創造。

事實上,就像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說:"Twitter 是通訊,新聞報導和社會趨勢的歷史記錄的一部分,這些可以作為國會圖書館現有文化遺產的補充 ",國家圖書館也同樣看重新浪的信息規模和樣式,截至去年 12 月,新浪網累計發布新聞數量超過 2.1 億條、多媒體內容超過 13 億、互動總量超過 80 億,微博近 10 年來全站發布的博文超過 2000 億條、多媒體內容超過 500 億,評論互動總量近 5000 億。

這些公開發布的信息都將進入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基地保存,其中尤以微博數據最具社會價值。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普通用戶發布的信息,佔據了微博博文的絕大部分,這些鮮活的個體記憶在過去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今後將被保存,與媒體、大 V、明星等聲音一起記錄社會發展,發揮為政策決策和學術研究提供多元參考的價值,也為從公眾視角開展歷史和社會研究提供難得的資料,最終成為這個國家的公共 " 記憶 "。

而在我看來,這些碎片化的數據資料,除了擁有當下的社會價值,也為後人提供了重新審視歷史的機會。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每個時代信息的傳播與存儲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後人的歷史觀。

我還記得,上大學時,一位頗具厚黑氣質的學長,跟我講過一句不知從哪裡扒來的金句,大概是說:歷史是由 " 最好 " 和 " 最壞 " 的人創造,大多數平庸之輩,只負責繁衍種族。

我當年暗自折服於他的深刻,如今卻早已理解他為何如此狹隘:從信息傳播角度,由於傳播技術和傳播成本的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相對單一的信息結構讓人們對歷史的還原更側重於名人視角,對信息的保存也更側重於專業作品,所謂 " 平庸之輩 " 的微弱聲響,也被宏大敘事的擴音器籠罩。

幸運的是,在傳播技術更高,傳播成本更低的今天,當人們從不同維度,努力完成對網際網路記憶的打撈,我相信幾十甚至上百年後,當後輩們研究 21 世紀的中國歷史時,就不僅能看到 " 最好和最壞的人 ",還能看到國民視角下的人間百態。

這個時候他會發現:歷史,其實是由每個人創造,由每一位國民的真情實感創造。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數位化時代的記憶是我們的嗎?
    圖書館逐漸成為人們查閱資料信息的地方。其中的亞力山大圖書館在歷史上備受尊崇,它也成為數字時代圖書館的基本模式。認識到將一個人的記憶託付給任何事物都具有道德風險公元前5世紀,柏拉圖曾寫道:「蘇格拉底告誡我們,書寫的發明將導致無知,並最終導致記憶的死亡」。
  • 數字時代的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信息膨脹與信息丟失,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悖論之一。從文字產生、印刷書籍、再到數字記憶,存儲技術的發展並沒有解決我們對於記憶的困擾。網絡平臺一旦關閉,我們的回憶、愛好、生活感悟、學習資料都會消失。數字時代的數據不斷膨脹,也在不斷丟失,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 數字時代的我們該如何記憶信息
    說實話,這個問題在讀到這本《網際網路沒有記憶》之前,我沒有考慮過。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從沒有想過這一點。古代的先民們用寫在泥板、石碑和甲骨上的文字保存時代的記憶,現代人熱衷於在網絡上記錄生活,如果有一天網絡平臺突然關閉,我們靠什麼還原歷史?後人又如何來追尋我們的蹤跡?
  • 未來30年,網際網路將「從有到無」?5G+AIoT將成為超級網際網路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一年一屆,而網際網路、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早已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未來30年,網際網路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5G的登場,會帶來哪些新商機?數字經濟為我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 如何避免在數字時代喪失記憶能力?
    然而,他在2017年再次贏得了冠軍,世界排名第一,並保持了多項記憶能力的記錄。像穆倫這樣擁有超凡記憶能力的人讓我們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在當今世界,數字的資料庫越來越多地取代人類的記憶。如果我們不再需要記住事件、數字或日期,我們可能會失去記住信息的能力嗎?我們知道大腦是可塑的。
  • 鳴人為何可以成為我愛羅的摯友?沒有鳴人,他將會墜入無邊的黑暗
    雖然說這個段子有很多調侃的成分,但是對於我愛羅來說漩渦鳴人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摯友,如果沒有漩渦鳴人,我愛羅可能早就墜入了無邊的黑暗,別說成為風影了,說不定當了叛忍之後還會被曉組織無情地剝奪尾獸而死。我愛羅遇到鳴人之前是什麼樣子的?我愛羅遇到鳴人之前的樣子,劍客的第一印象就是孤獨。
  • 浪潮雲肖雪:QID或將成為工業網際網路時代的奇點事件
    以「一物一碼」實現物的信息高度融合,結合無處不在的連結形成跨組織的共享與協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組織、社會信息傳遞的無序和低效,重塑物與人的關係界面,帶來生產製造的新方式,企業發展的新形態,或將成為工業網際網路時代的奇點事件。「請出示您的健康碼」簡單的話語帶出簡單的動作,卻成為上半年出鏡率最高的現象級畫面。
  •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點燃數字引擎,引領數字未來發展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與各行各業全面融合,新業態、新消費、新就業、新製造不斷湧現。「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 11月23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如期開幕。
  • 王欽敏:數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時代符號
    首先,他認為數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時代符號,習近平主席在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正在實現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的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各類創新,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數字中國建設方面,在經濟社會信息化上。
  • 開拓數字時代辭書事業發展新局面
    從《爾雅》《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我國的辭書發展歷經變遷,既記載歷史,也反映了我國不同時代的知識管理水平。進入21世紀,在數字時代與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紙媒辭書正迎來變革。
  • 從莎草紙、圖書到電子書、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是否導致記憶的消失
    隨著信息載體從壁畫、泥板、石碑、莎草紙、手抄本、圖書到網際網路,我們對「記憶」的認知似乎也在發生變化。技術的進步導致信息膨脹,但同時也漸漸導致了數據的丟失。莎草紙、圖書可以保存信息數千年之久;而硬碟可能短短幾年就無法訪問,寫在網絡上的信息更是平均存在時長僅僅只有100天。
  • 大咖啡上的「數字」|狄拉克:數字能力將成為「新老」企業的分水嶺
    數字經濟正在加速滲透到各行各業,並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對於企業來說,數字能力將成為決定「新舊」企業的分水嶺。 數位化是一項綜合能力,包括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的應用。在數字時代,它們將成為產業和區域發展的基本要素和核心競爭力。
  • 美國作家卡普蘭將成為首個「數字人類」:智人時代來臨?
    綜合丨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來自《華盛頓郵報》的消息,現年78歲的美國作家安德魯卡普蘭(Andrew Kaplan),將在人工智慧基數和數字助理設備的幫助下,成為首個「數字人類」(AndyBot),在雲端上實現「永生」——換句話來說,卡普蘭將被永久儲存在HereAfter的伺服器上,只要網際網路存在,他就能得到永生。
  • 在黑暗童話裡面尋找希望,《彩虹墜入》用影子戲法打造解謎遊戲
    《彩虹墜入》的核心製作人菲菲是一個有著少女心但卻喜歡黑暗童話的女孩,她本身是一個服裝設計師,她曾經突發奇想能不能把自己關於服裝設計的知識運用到遊戲的設計裡。進入遊戲行業後,菲菲發現只是去設計角色的外觀並不能去實現她的表達,於是產生了自己做一款遊戲的想法,並且想要在遊戲當中奠定自己的風格,然後菲菲也做到了。
  •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網際網路甄別能力待提高
    新華社記者 李 欣攝  快速擁抱網際網路 甄別能力待提高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本報記者 彭訓文  如今,老年人使用微博、微信早已不是稀奇事兒,甚至在一些直播平臺上還湧現出教大家烹飪、製衣的老年「網紅」。資訊時代的到來讓老年人加速擁抱網際網路。
  • 《原神》「我們終將重逢」劇情分析:我將墜入黑暗,換你回到光明
    《原神》近日公布了一個劇情動畫預告,這一簡短的劇情預告主題叫做「我們終將重逢」,在預告視頻中,可以看得出,妹妹和哥哥正處於對立的勢力陣營中,妹妹一方的勢力看起來是在醞釀著一個滔天計劃,至於好壞,尚未可知,而此時的哥哥看起來並不是很清楚妹妹的情況,接下來我會就此預告來大致的分析一下原神這段兄妹劇情中的秘密
  • 網際網路裡的「黑暗森林」法則
    在宇宙中生存,是一件極其殘酷的事情,未來人類進入宇宙時代後,要學會小心翼翼,努力隱藏好自己。 今天,「黑暗森林」法則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網際網路中。你很容易地發現,網上不僅僅有普通網民用戶,有各種試圖將你納入到他們顧客成員名單的商家,還有大量想竊取你的資料的個人或團隊。仔細一想,其實普通的你,在網上受到不可思議的「格外關注」,除非你不發出一絲聲響,悄悄潛伏。 不僅幾十億網民都置身於網際網路的「黑暗森林」中,網際網路大佬們亦不能倖免。
  • 手機會修改我們的記憶?專家說,研究發現數字時代改變人們的看法
    在現代世界的數字時代,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分心可以改變人們對真實事物的看法。分心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國僅手機一項就可以使人們平均每天分心80次。這是根據科技公司華碩的一項研究得出的。但是,分心不僅僅是分散注意力。根據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人類的感知和表現》上的一項新研究,分心似乎可以改變人們感知事物的方式。
  • 「5G+區塊鏈」將成為數字經濟的雙輪驅動力
    來源:華夏時報於佳寧數字經濟時代已來,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與區塊鏈(Blockchain)的融合正在為我們鋪就通往新世界的快車道——價值網際網路。新型基礎設施毫無疑問是最重要新元素,而且也將是時代機遇的「放大器」和「加速器」。今年以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下稱「新基建」)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根據國家發改委界定的範圍,5G和區塊鏈都是新基建的關鍵組成部分,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等前沿領域融合,構成完整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並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 當網際網路家裝淪為話柄,新航海時代或將啟幕
    在網際網路家裝行業內部同樣有這樣的聲音,他們認為網際網路家裝模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概念,而這些質疑網際網路模式的人,很多都是之前將網際網路模式奉若神明的人。其實,網際網路模式的紅利並未消失,而是演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並且開始繼續推動家裝行業的發展和進化。那麼,網際網路家裝究竟演變成了哪種形式呢?在我看來,網際網路技術演變成為一種基礎設施,並且繼續在推動家裝行業的發展上繼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