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一種獨特的思維能力,它不僅使學習成為可能,也使教學成為可能,並且讓幾千年來知識大規模的積累下來。
錫德尼曾說過:記憶是知識的唯一庫管人。記憶造就了我們的本身,它們以難以覺察的方式改變著我們身邊的一切。如果,沒有記憶,我還是我嗎?你能想像沒有記憶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嗎?
在《網際網路沒有記憶》這本書中,歷史學家的艾比·史密斯·拉姆齊把我們的視線從史前拉回到現在,分析了整個人類的記憶史。面對當今的數據世界,作者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數據存儲不是記憶。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在網際網路的洪流之下,我們該由誰處理這些膨脹的信息?我們應該保存哪些?又該捨棄什麼?
01過去的記憶
早在4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將精神生活記錄在不死物上,並根據自己的需求去修改,這種擴展知識和增強知識持久性的能力,不僅使我們在動物的競爭中勝出,也使我們在與其他智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這讓現在的我們認識到,早在我們祖先的那個時代,就已經有一種強烈的非理性地,想要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去證明自身的存在。這些遺留下來的物品,不僅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也是一面照向內心的鏡子。
從那時起,我們的祖先就知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們將自己的經歷匯合成集體記憶,刻在洞穴的牆壁上或實體物上。
漸漸地,人們開始用都能理解的某些特定符號來記錄交易信息,這些符號在之後的幾千年,逐漸演變成了文字,用書寫的方式來記錄信息儼然成了我們記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書寫和用於儲存知識的媒介是人類所發明創造的人工記憶,它需求、欲望和野心的作用就和食物、水對生存的作用一樣重要。
我們人類在創造和記錄知識的實物上世代傳承知識,這是一種天賦,人類學家大衛·比德尼說:人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動物,只有在文化的生活中,人才是一種自我修養、自我反思、自我調節的動物。」
人類靠發展不同的文化,來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記憶有助於我們適應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個人記憶讓我們知道我是誰,過去容易遺忘,回顧和整合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去理解我們生活中的事件的邏輯關係,並讓我們感到有意義,則是記憶的任務。
文化為我們提供解釋世界的基本樣貌或心理模型,就能夠讓我們理解所有的經歷。為記憶和意義提供了大範圍的框架。
02成也記憶,敗也記憶
從開創刻寫技術到在紙莎草紙上書寫字母,最後演化成更加經濟重加靈活的書寫代碼。抄定員會發現在紙上驚人的書寫效率是以耐久性為代價換來的。
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為了知識本身而協力培養知識,他們對人類的記憶擴展做出了三項貢獻:
助記碼或記憶技術的發明希臘人發明助記碼是一種記憶系統,引以為傲的就是記憶法裡有名的「記憶宮殿」。
建立圖書館作為學習和學術的中心人們接觸到的信息總是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圖書館逐漸成為人們查閱資料信息的地方。其中的亞力山大圖書館在歷史上備受尊崇,它也成為數字時代圖書館的基本模式。
認識到將一個人的記憶託付給任何事物都具有道德風險公元前5世紀,柏拉圖曾寫道:「蘇格拉底告誡我們,書寫的發明將導致無知,並最終導致記憶的死亡」。
蘇格拉底認為人類一但學會書寫,就會變得有依賴,不願意去努力記憶。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會發生依賴的事情,比如:電話號碼,現在的人大多數都不會去記誰誰的號碼,而是將號碼存入手機通訊錄,並備份到雲端。
如果,一但手機損壞或備份的信息消失,就會兩眼一抹黑,誰也找不到。最常見的就是廣發朋友圏,讓親朋好友重新發手機號碼。
因此,蘇格拉底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關鍵還涉及到道德行為,誰保存著我們的信息,他會拿來幹什麼?這些都觸及我們存在的本質。
信息洩密事件,層出不窮
03信息膨脹VS數據丟失
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信息爆炸。人的思想像火一樣,在全球範圍內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信息隨時隨地都在共享。然而。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我們能短期記住一時的熱點,能跟隨熱點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但是熱潮退去,只有極其少數的人還記得這件事。
所以,有人說:網際網路是沒有記憶的。但看了《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本書》我突然明白了:記憶是人類專用的,網際網路時代只是人沒有了記憶。
而網際網路只能說有記錄,且不談最新的區塊鏈技術可以精確的記錄一個人一生的軌跡,就是簡單地瀏覽網頁,你也會在網絡下留下痕跡。
科學家研究表明,要增強個人和集體記憶,我們應該順應大腦的結構。因此,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根據這個規律,記憶專家們發現在網際網路的數字時代,有兩類記憶失效會對我們記憶產生特殊的影響。
長期記憶形成的中斷簡單來說,如果沒有長期記憶,我們會被困在現在, 無法學習,就像電影《土撥鼠之日》的男主一樣。
記憶的丟失或解體就像得了健忘症一樣,我們不僅喪失了記憶過去能力,也喪失了想像未來,創造未來的能力。
鑑於文化已經成為發展我們人類社會的基本能力,知識作為指南幫助我們設計出了數字記憶存儲器。數據到底屬於誰?我們如何面對信息膨脹,又如何看待數據消失?又決定我們看到哪些信息?
作者給了這樣的觀點:數字時代從過去的碎片中推斷出豐富的信息,從鳥類標本、玻璃板底片到破碎的漆片和航海日誌,都在向我們講述一個個不同的故事。我們要開始了解我們能承受多大的損失,同時也要開始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
我們可以開發與管理書籍一樣的技能來管理數字存儲器並對其承擔責任,使壽命更長久,像書籍一樣,「源於人,也源於光輝與高處」。
04總結一下
現在的人,生下來其實不是一張白紙,不必什麼事都頭學起,數字記憶給我們帶了新的挑戰和危機。通過《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本書,我們依然可以找到方法與數字記憶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