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數位化時代的記憶是我們的嗎?

2020-11-29 木蘭的兩隻短腿貓

記憶是一種獨特的思維能力,它不僅使學習成為可能,也使教學成為可能,並且讓幾千年來知識大規模的積累下來。

錫德尼曾說過:記憶是知識的唯一庫管人。記憶造就了我們的本身,它們以難以覺察的方式改變著我們身邊的一切。如果,沒有記憶,我還是我嗎?你能想像沒有記憶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嗎?

在《網際網路沒有記憶》這本書中,歷史學家的艾比·史密斯·拉姆齊把我們的視線從史前拉回到現在,分析了整個人類的記憶史。面對當今的數據世界,作者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數據存儲不是記憶。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在網際網路的洪流之下,我們該由誰處理這些膨脹的信息?我們應該保存哪些?又該捨棄什麼?

01過去的記憶

早在4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將精神生活記錄在不死物上,並根據自己的需求去修改,這種擴展知識和增強知識持久性的能力,不僅使我們在動物的競爭中勝出,也使我們在與其他智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這讓現在的我們認識到,早在我們祖先的那個時代,就已經有一種強烈的非理性地,想要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去證明自身的存在。這些遺留下來的物品,不僅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也是一面照向內心的鏡子。

從那時起,我們的祖先就知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們將自己的經歷匯合成集體記憶,刻在洞穴的牆壁上或實體物上。

漸漸地,人們開始用都能理解的某些特定符號來記錄交易信息,這些符號在之後的幾千年,逐漸演變成了文字,用書寫的方式來記錄信息儼然成了我們記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書寫和用於儲存知識的媒介是人類所發明創造的人工記憶,它需求、欲望和野心的作用就和食物、水對生存的作用一樣重要。

我們人類在創造和記錄知識的實物上世代傳承知識,這是一種天賦,人類學家大衛·比德尼說:人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動物,只有在文化的生活中,人才是一種自我修養、自我反思、自我調節的動物。」

人類靠發展不同的文化,來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記憶有助於我們適應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個人記憶讓我們知道我是誰,過去容易遺忘,回顧和整合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去理解我們生活中的事件的邏輯關係,並讓我們感到有意義,則是記憶的任務。

文化為我們提供解釋世界的基本樣貌或心理模型,就能夠讓我們理解所有的經歷。為記憶和意義提供了大範圍的框架。

02成也記憶,敗也記憶

從開創刻寫技術到在紙莎草紙上書寫字母,最後演化成更加經濟重加靈活的書寫代碼。抄定員會發現在紙上驚人的書寫效率是以耐久性為代價換來的。

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為了知識本身而協力培養知識,他們對人類的記憶擴展做出了三項貢獻:

助記碼或記憶技術的發明希臘人發明助記碼是一種記憶系統,引以為傲的就是記憶法裡有名的「記憶宮殿」。

建立圖書館作為學習和學術的中心人們接觸到的信息總是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圖書館逐漸成為人們查閱資料信息的地方。其中的亞力山大圖書館在歷史上備受尊崇,它也成為數字時代圖書館的基本模式。

認識到將一個人的記憶託付給任何事物都具有道德風險公元前5世紀,柏拉圖曾寫道:「蘇格拉底告誡我們,書寫的發明將導致無知,並最終導致記憶的死亡」。

蘇格拉底認為人類一但學會書寫,就會變得有依賴,不願意去努力記憶。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會發生依賴的事情,比如:電話號碼,現在的人大多數都不會去記誰誰的號碼,而是將號碼存入手機通訊錄,並備份到雲端。

如果,一但手機損壞或備份的信息消失,就會兩眼一抹黑,誰也找不到。最常見的就是廣發朋友圏,讓親朋好友重新發手機號碼。

因此,蘇格拉底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關鍵還涉及到道德行為,誰保存著我們的信息,他會拿來幹什麼?這些都觸及我們存在的本質。

信息洩密事件,層出不窮

03信息膨脹VS數據丟失

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信息爆炸。人的思想像火一樣,在全球範圍內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信息隨時隨地都在共享。然而。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我們能短期記住一時的熱點,能跟隨熱點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但是熱潮退去,只有極其少數的人還記得這件事。

所以,有人說:網際網路是沒有記憶的。但看了《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本書》我突然明白了:記憶是人類專用的,網際網路時代只是人沒有了記憶。

而網際網路只能說有記錄,且不談最新的區塊鏈技術可以精確的記錄一個人一生的軌跡,就是簡單地瀏覽網頁,你也會在網絡下留下痕跡。

科學家研究表明,要增強個人和集體記憶,我們應該順應大腦的結構。因此,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根據這個規律,記憶專家們發現在網際網路的數字時代,有兩類記憶失效會對我們記憶產生特殊的影響。

長期記憶形成的中斷簡單來說,如果沒有長期記憶,我們會被困在現在, 無法學習,就像電影《土撥鼠之日》的男主一樣。

記憶的丟失或解體就像得了健忘症一樣,我們不僅喪失了記憶過去能力,也喪失了想像未來,創造未來的能力。

鑑於文化已經成為發展我們人類社會的基本能力,知識作為指南幫助我們設計出了數字記憶存儲器。數據到底屬於誰?我們如何面對信息膨脹,又如何看待數據消失?又決定我們看到哪些信息?

作者給了這樣的觀點:數字時代從過去的碎片中推斷出豐富的信息,從鳥類標本、玻璃板底片到破碎的漆片和航海日誌,都在向我們講述一個個不同的故事。我們要開始了解我們能承受多大的損失,同時也要開始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

我們可以開發與管理書籍一樣的技能來管理數字存儲器並對其承擔責任,使壽命更長久,像書籍一樣,「源於人,也源於光輝與高處」。

04總結一下

現在的人,生下來其實不是一張白紙,不必什麼事都頭學起,數字記憶給我們帶了新的挑戰和危機。通過《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本書,我們依然可以找到方法與數字記憶共生共存。

相關焦點

  • 當網際網路成為記憶載體,我們將墜入「數字黑暗時代」?
    2015 年,網際網路數據傳輸協議的締造者之一,谷歌副總裁溫特 · 瑟夫(Vint Cerf),拋出了一個令人為之一顫的疑慮:他擔心隨著數位技術的不斷迭代演化,今天人類保存在網際網路上的圖片,文檔,文件等信息可能徹底丟失,在進入一個 " 數字黑暗時代 " 後,未來的人類可能根本沒有關於21世紀的歷史記錄
  • 數字時代的我們該如何記憶信息
    說實話,這個問題在讀到這本《網際網路沒有記憶》之前,我沒有考慮過。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從沒有想過這一點。古代的先民們用寫在泥板、石碑和甲骨上的文字保存時代的記憶,現代人熱衷於在網絡上記錄生活,如果有一天網絡平臺突然關閉,我們靠什麼還原歷史?後人又如何來追尋我們的蹤跡?
  • 網際網路健忘症,記憶時間比金魚都短
    大概三十年前科學家們就提出了交互記憶的概念。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完美地利用了自身強大的社交能力,將需要記住的信息分散複製給他人代勞記憶。在這樣一個記憶網絡之下,每個人的記憶是互相依賴的,其處理信息的能力也遠遠超過一個個體對於信息的處理能力。
  • 網際網路正在失去記憶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加快,信息更迭的速度也超過了我們的想像,昨日的熱點和新聞可能今日就已經被大眾所遺忘,昨日的網際網路紅人可能今天就被下一個紅人所取代。網際網路在擁有強大的內容涵蓋力和包容力的同時,卻正在失去記憶。
  • 英雄史詩格薩爾:從「做夢就會吟唱」到數位化永久「記憶」
    中新社西寧11月14日電 題:英雄史詩格薩爾:從「做夢就會吟唱」到數位化永久「記憶」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做夢就會吟唱」「拿白紙就能說唱成百上千個故事」是格薩爾藝人們傳統看家本領,如今,紙質+數位化正實現世界最長且活態傳承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的永久「保存」。
  • 從莎草紙、圖書到電子書、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是否導致記憶的消失
    在《網際網路沒有記憶》這本書中,歷史學家艾比·史密斯·拉姆齊從公元前7世紀談起,分析了整個人類的記憶史。面對現如今的網絡記憶,作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隨著網絡平臺的關閉,我們的照片、電子郵件、音樂庫、購物記錄、人生回憶、生活感悟、學習資料也將全部消失。那麼,我們真的擁有自己的個人數據嗎?我們的數字記憶真的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嗎?
  • 要有正確的集體記憶!新傳er:微微一笑,什麼是集體記憶?
    在6月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華春瑩在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提出了「抗疫敘事不能被謊言玷汙,而應留下正確集體記憶。」這句話一出,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而新傳er聽到這句話,微微一笑。那麼,你知道什麼是集體記憶嗎?今天的新傳理論為大家詳細梳理集體記憶這個知識點!
  • 記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
    關於記憶力,大家最熟知的應該是魚的記憶的那個故事,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之後它就不會記得曾經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又都會變成嶄新的開始。這讓我立即聯想到了一個討論,如果人類的記憶只有7天,那文明會發展到什麼程度?能達到蒸汽時代嗎?
  • 拓腦時代來臨「人類記憶移植」
    手術是成功的但令他的外科醫生意想不到的是這次手術破壞了他的大腦使他的大腦無法創造出記憶,只能保留過去的記憶。沒錯他切除的就是我們中學生物課本裡所學習的大腦用於存儲記憶的部位「海馬體」。沒錯他曾經出現在我們高中生物課本上,提出了DNA是一種雙鏈螺旋結構的理論。隨後和沃森在實驗室中聯手搭建DNA雙螺旋模型的人就是他。
  • 趣記憶:踐行教育正能量,讓學生沒有「難記憶」的知識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趣記憶最新資訊 > 正文 趣記憶:踐行教育正能量,讓學生沒有「難記憶」的知識
  • 人類的記憶正被篡改?為什麼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
    從前的老版狗血言情偶像劇男女主出車禍之後大多會被編劇寫成失憶,從而引發一系列誤會和愛恨情仇,觀眾早就對這個爛俗的套路無動於衷了,但是此類劇情雖然老套,卻可以讓我們也清楚地知道記憶對於我們有多重要。所以,什麼是記憶?你了解記憶嗎?
  • 一歲寶寶真的沒有記憶嗎
    很多家長以為一兩歲的孩子是不會有記憶的,的確,能回憶起一兩歲記憶的人還是比較少的,但真的完全沒有記憶了嗎?實情並非如此,因為記憶並不僅僅包括發生過的事件的具體過程,還包括感覺、情緒等非邏輯或語言工具保存下來的內容。
  • 是誰篡改了我們的記憶?
    ,米老鼠穿著一條背帶褲,但實際上他穿的只是普通的短褲,並沒有背帶。 你是真的嗎? 不好意思,我是假的。我們所處的宇宙和其他平行宇宙相融合,導致兩個宇宙的記憶和現實紊亂。 世界重啟論 瑪雅文明曾預言2012年12月21日將會宇宙毀滅,而一部分人則認為我們的世界實際上已經毀滅了,在之後人類文明重啟,我們的記憶是毀滅前的現實。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腦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或許操控人類記憶痕跡的時代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什麼是記憶?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察·西蒙(Richard Semon)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後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像中的生理迴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
  •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而感官記憶在人腦的維持時間最長只有3到5分鐘而已。過了這個時間,不記得這個電話號碼相當正常。   另外再提一點。你是否注意到感官記憶的容量在5到9之間,也就是說最多可以記住5個到9個數字或詞彙。如果我們將20個東西(如字母或數字)分成有意義的7個組塊(chunk),我們就可以記住它們;如果沒有將它們分組,很難一口氣記住這20個東西。
  • 「我們凝結著機械時代的最後記憶。」
    2020-02-20 17:14 來源: 澎湃新聞 紀實人文頻道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我們是工業文明時期最先建起的聖殿,鋼鐵構造的身軀
  • 如何避免在數字時代喪失記憶能力?
    編者按:隨著像手機這樣的記憶輔助工具的發展,許多人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能在幾秒鐘內記住數百個數字的記憶運動員能告訴我們如何找回記憶力嗎?本文譯自Theguardian原標題為" How to avoid losing your memory in the digital age"的文章。
  • 人類的記憶正被篡改?為什麼「曼德拉效應」出現的越來越多?
    從前的老版狗血言情偶像劇男女主出車禍之後大多會被編劇寫成失憶,從而引發一系列誤會和愛恨情仇,觀眾早就對這個爛俗的套路無動於衷了,但是此類劇情雖然老套,卻可以讓我們也清楚的知道記憶對於我們有多重要。  所以,什麼是記憶?你了解記憶嗎?
  • 難道人類的記憶被修改過?
    我們了解我們自己嗎?我們所看見的都是真實的嗎,我們所想起的都是發生過的嗎?有人說,我們大腦的結構和宇宙相似,那些銀河系和天體,就跟我們腦中的神經元相似,數量也非常接近。面對宇宙,我們就像一個無知的小孩,擁有著無比的好奇心,但卻怎麼樣都觸碰不到其中的秘密。而面對我們人類自身,對於腦部也都在探索之中。
  • 記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嗎?
    記憶對於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具有出人意料的影響,這絕不僅限於飲食。黛安·德倫是世界頂尖的極限奔跑者。有時候她一天跑步時間竟長達20小時。德倫令人難以置信的耐力似乎與其較差的短時記憶有關,因為她接受過針對癲癇的腦部手術。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研究記憶與癲癇的神經病學家亞當·澤曼表示,許多記憶缺失患者沉湎於現在。德倫無法回憶她已經跑了多長時間,使她不像其他人那樣飽受疲勞感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