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正確的集體記憶!新傳er:微微一笑,什麼是集體記憶?

2020-12-05 北大新傳貓哥

在6月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華春瑩在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提出了「抗疫敘事不能被謊言玷汙,而應留下正確集體記憶。」這句話一出,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而新傳er聽到這句話,微微一笑。那麼,你知道什麼是集體記憶嗎?今天的新傳理論為大家詳細梳理集體記憶這個知識點!

集體記憶

1925年,法國社會學者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將個體記憶放大至社會群體層面進行考察,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它是一個群體的意義、文化、價值、經驗的集合,對於無法經歷「過去」群體成員來說,集體記憶就是其族群認同感的基本來源。

集體記憶的特點

集體記憶有以下6個特點:

①社會性

哈布瓦赫認為,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人們通常正是在社會之中才獲得他們的記憶的。也正是在社會中,他們才能進行回憶、識別和對記憶加以定位。」集體記憶必須是在社會間成員的互動、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普遍性、標準性,而並非各有差異的個體記憶。

②客觀性

集體記憶是一個族群存在與發展的歷史證據,也是一個族群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的重要載體,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整個族群的發展歷程。

③建構性

集體記憶是族群文化傳承、更生的重要精神內容與意義的來源,對整個族群的存在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④選擇性

集體記憶並不是對歷史的照單全收,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記憶可以涵蓋完整的過去。只有被選擇的才能被記住,才能成為記憶,集體記憶也是如此。

⑤系統性

集體記憶是不是互相隔絕、分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哈布瓦赫認為,「記憶只在喚起對它們回憶的心靈中聯繫在一起,因為一些記憶讓另一些記憶得以重建」。

⑥集體記憶與個體效應

集體記憶只有作用於族群內部的個體時才能得到體現。它是一種集體的標準化敘事,由個體構建,被個體記憶,也作用於個體。

集體記憶不等於歷史,一是因為它超越了對歷史情境的簡單敘述,已經內化成為了一個族群思想、智慧、價值、文化的認同以及與其他族群所區別的精神標誌,具體表現為某種符號、儀式、大事件等;二是因為它是被「書寫」的,是經過了取捨而建構的,所以它並非一成不變,雖然在代際間傳遞,但同時也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中被重構,並不是對歷史原原本本的反映。人們如何建構集體記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下的理念、利益和期待。

集體記憶的構成要素

從微觀上看,集體記憶有以下三個構成要素:

集體記憶來源於可被講述的故事文本,擁有著價值主題、因果邏輯、敘事結構,以及代表人物與衝突性情節;

②集體記憶最終會化為象徵符號,可以被反覆使用、重現、解讀,承載著族群的共同理念、意義,也是族群獨有的記號,能夠同其他族群區別開來;

③集體記憶需要表現為集體行動與紀念儀式,能夠周期性地通過行動與儀式而得到鞏固,並給予族群成員力量與希望。例如,為紀念因抗擊疫情而犧牲的烈士以及逝去的同胞,今年的4月4日被定為全國哀悼日,降半旗、鳴笛默哀,不少人將頭像換成了白色蠟燭。這些儀式都是在構建我們對於此次疫情的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的構建

集體記憶作用於族群內部的每一個個體,但集體記憶卻不一定是由全部個體共同構建的。在傳播方式不同的時代,集體記憶的構建者也不盡相同。在口語傳播時期,集體記憶是由人們口耳相傳構建而成,流傳為史詩、神話等;在印刷傳播時期,集體記憶多由官方所書寫的正史來構建,輔以稗官野史等民間傳說;而來到了大眾傳媒的時代,在集體記憶的構建中,大眾媒體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媒體的議程設置影響著我們「想什麼」和「怎麼想」,自然也就影響了我們對於某一時期、某一事件的印象。媒體的敘事很大程度上主導了集體記憶的構建。

網際網路對集體記憶的影響

而網際網路時代則是對集體記憶慣有的構建模式的顛覆。

首先,網際網路消弭了時空的界限,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傳統族群的影響在減弱,共同體不再穩固,變得易聚而易散;網際網路海量而碎片化的信息生產與交互,也割裂了集體記憶的構建空間;不同族群之間的集體記憶也在不斷碰撞,這或許有助於人類整體的集體記憶構建,但對於某個族群而言,其他族群的集體記憶可能會對本族群的集體記憶發起質詢甚至挑戰,於是,集體記憶不再莊嚴,凝聚力與號召力都不如從前,其牢固性也在不斷消減,人們逐漸變得「健忘」。

其次,網際網路真正意義上使得每個人都能夠成為集體記憶的構建者,就像本次疫情,我們的集體記憶不僅來源於官方發聲,來源於媒體報導,同樣也來源於微博上一位位求助的患者,一場場轉發的接力,一雙雙危難中伸出的援手……普通個體也能成為集體記憶的構建者,公共輿論也已成為集體記憶的重要部分,精英階層曾經壟斷的構建集體記憶的權力已然不復存在。但在另一方面,眾多的集體記憶構建者則很容易產生不合、甚至衝突,正在生成的集體記憶則會陷入多元話語的競爭,變得脆弱、混亂。

其實,每一個具有根本性革新的技術出現時,都會以一時的文化混沌、衰微作為代價,我們則需要去努力適應、解決。針對網際網路時代集體記憶的危機,我們應該認識到,集體記憶的構建已經無法返回精英主導的時代,必須承認多元主體的共存。精英與大眾,應該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理解、互相說服,逐漸摸索出共同構建集體記憶的秩序,避免精英的偏向性,也避免大眾的碎片化、無序性。

參考文獻:

胡百精 網際網路與集體記憶構建

相關焦點

  • 記憶並不屬於你!Nature新研究:集體記憶會改變個人記憶
    近日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文章認為,通過文化暗示、媒體和大眾態度表現出的「集體記憶」會融入並改變個人的記憶,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專門區域存放這些集體記憶。而個人經歷和集體記憶之間的差異,會強烈影響到個人的幸福感。所謂歷史,可以視為時間,事實和人物的集合,但從更深的層次上講,歷史是將這些事實要素結合在一起的世代相傳的故事。
  • 曼德拉效應:集體記憶失效 or 平行宇宙?
    ,僅供參考曼德拉效應是指集體記憶與現實不相符此後,有各種各樣的符合曼德拉效應的事件被分享出來。Fiona broome女士認為,曼德拉效應可能不是什麼錯誤記憶,而是涉及到平行宇宙。平行宇宙論認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宇宙中會有不同的發展。有人提出曼德拉效應的罪魁禍首可能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正是他們運用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對我們所在的空間和時間產生了影響,導致時空紊亂,於是有了曼德拉效應。
  • 是集體記憶偏差,還是真的存在平行宇宙?
    難道是記憶出現問題了嗎?為了確認不是聽錯,特意查了歌詞,確實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朵花」,大家的記憶裡面是「民族」還是「星座」呢?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這原來是集體記憶偏差,也有說是曼德拉效應。提起曼德拉,你會想到什麼?
  •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難道人類的記憶,真被集體篡改了?
    "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難道人類的記憶,真被集體篡改了?首先,關於記憶的存在,就得研究一下我們複雜的大腦了,它會不斷的儲存各種不同的數據,而記憶往往是以這些數據為主,然後在主管情感和經驗等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之下,才形成的一個畫面,所以很多人認為"曼德拉效應"只是一種自我虛構型的記憶,因為內心對於真實記憶的排斥,從而使得我們記憶在大腦當中因為主觀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 網友集體記憶偏差,究竟是怎麼回事?
    網友集體記憶偏差,究竟是怎麼回事?在生活當中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或者回憶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依靠我們的大腦,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大腦記憶當中所存在的畫面是真實存在的嗎?大腦有沒有可能會欺騙你呢?曼德拉效應似乎在證明,記憶也會有出現錯亂的情況。那麼曼德拉效應是什麼呢?在出現之後又會有哪些奇怪的事情發生呢?
  • 人類記憶被集體篡改了嗎?「曼德拉效應」愈加明顯,意味著什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的現象,自從人類的生活水平提高以來,我們的記憶力似乎出現了集體性偏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位南非的總統,叫做曼德拉。在面對同一事物時,如果只有一兩個人出現了記憶偏差,那還是能夠用科學解釋的,但是這種集體性的記憶錯亂究竟是如何導致的呢?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曼德拉效應如何產生的?
  • 人類集體選擇性失憶,大腦竟可以篡改記憶?揭秘神奇的曼德拉效應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忘記自己出行的目的,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會想起某件可能發生過的事情?很多人都曾猜測過,自己的記憶會不會突然被抹去,因為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事情在我們的常規印象中和現實中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自己又有明確的記憶,這就是傳說中的「記憶偏差」。什麼是「記憶偏差」呢?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所相信的東西都與他的記憶有關,但記憶就一定準確嗎?
  • Science:揭示局部的細胞集體行為誘導T細胞記憶機制
    許多研究已表明當更多的T細胞參與這種免疫反應時,效應T細胞和中樞記憶T細胞(central memory T cell)之間的平衡向有利於中樞記憶T細胞的方向轉變。這種觀察結果具有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細胞對它們的群體密度作出反應的能力---的特徵。然而,驅動T細胞中的這種行為的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 《微微一笑很傾城》貝微微肖奈甜蜜愛戀
    這個電視劇主要講述的是學校的校花學霸貝微微,很喜歡玩一個遊戲,名字叫做《夢遊江湖》,在遊戲中憑藉著自己實力躋身到網遊的高手行列之中。在拒絕了「真水無香」的伴侶邀請之後,沒想到江湖的第一高手「一笑奈何」向自己求婚。兩個人在遊戲中心意相通,貝微微沒有想到的是一直以來遊戲中的伴侶竟然是學校的風雲人物肖奈師兄。
  • 宋欣佳怡甜美亮相 《微微一笑很傾城》發布會
    該劇講述了計算機系學霸系花貝微微與校草級大神師哥肖奈的一段「跨元」戀愛故事。昨日(15日)《微微一笑很傾城》一眾主演亮相上海某酒店,舉辦了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的發布會。此次,為貼近劇中人物情節,活動現場主題更是以「跨院愛情」作為活動當天的主旋律。
  • 「曼德拉效應」,是集體的記憶偏差,還是平行宇宙的同步
    美國的一個博主,「超能力」研究者FIONA BROOME,她發現有很多人,與她的記憶相同,那便是南非總統曼德拉,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便已經死在了監獄裡。有人說這便是曼德拉效應,或者說是集體記憶偏差,甚至有人用說服的讀音打比方,其實這些應該是現在的教材,出現了更改後所導致的。
  • 旅程的遺蹟:個人記憶與集體遷徙 | 顧雄
    要理解全球化的影響,就必須理解移徙,而充分理解移徙的影響,我們就必須去傾聽移徙者及其社區的故事。《旅程的遺蹟》展覽審視了我們以歷史移民的記憶來理解當代移民問題的方式。這一項目的關鍵在於,記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它更是人們解釋和回應當今世界的框架。《旅程的遺蹟》是關於激活移民的歷史,從他們所屬的社區開始,進而指向更大的加拿大社區。
  • 「曼德拉效應」驚世駭俗,難道人類記憶被集體篡改了嗎?
    什麼是「曼德拉效應」?納爾遜·曼德拉是南非著名的反種族隔離革命家、政治家及慈善家,儘管他對南非的發展造成的影響爭議極大,但在南非仍然被視為國父一般的存在,曼德拉在1994年~1999年任南非總統,任期內致力於廢除種族隔離,種族和解以及消除貧困和不公!他於2013年12月5日去世,當然以上是維基和百度都能查到的信息!
  • 詭異的曼德拉效應,是人類集體記憶失誤,還是真實歷史被篡改?
    曼德拉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具體而言,在2010年開始,逐漸有人在網上提出,自己記憶中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在監獄中離世。並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看過的報導、葬禮的電視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賺人熱淚的演講。但在現實中,曼德拉先生沒有在20世紀80年代死去,而是後來被釋放,還當上南非總統,直至2013年才逝世。
  • 「曼德拉效應」越發明顯,是人類記憶被集體篡改,還是平行宇宙?
    曼德拉效應「曼達拉效應」,說的是大眾的集體記憶和真實發生的歷史並不相符。如果要追溯這個概念的出處,這個概念很有可能是在2010年由一位喜歡超自然現象的博主菲安娜·布梅提出的。這位博主在她的文章中寫到,在她的記憶當中,那個南非的黑人領袖納爾遜·曼德拉,不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逝世了?難道你們不記得了嗎?他怎麼現在還當上了南非的總統?
  • 人類的記憶被集體篡改了?曼德拉效應愈發明顯,科學家道出原因!
    人類文明能夠蓬勃發展,對大腦和記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沒有長時間記憶的能力,那麼很多複雜的工作無法完成,人類的文明也無法達到如此輝煌的地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很多時候自己的記憶似乎出現了偏差,一些事情好像已經發生了,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出現這種情況的人並不在少數,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我們的記憶還能被集體篡改?曼德拉效應其實這種現象就叫做曼德拉效應,主人公就是南非總統曼德拉。在2013年的時候曼德拉安然去世。
  • 從倫理學視角看記憶和遺忘
    儘管關於集體記憶倫理學的文獻日益增多,但人們對於個體行動者在集體記憶形成中道德角色的普遍化規則仍一無所知。這樣的規則是什麼樣的?集體記憶表明一個社會的重要關切,因此,關於要記住什麼以及如何記住的集體決策,要明確注意須在減輕舊的危害和避免新的危害的前提下進行。
  • 是大家集體記憶錯亂了嗎
    而現在所有留存的版本卻是黛玉驚聞賈寶玉生死不明的消息,在寶玉回來之前就病死了,根本不存在什麼掉包計,黛玉死後,寶玉和寶釵才奉旨成婚。小編向身邊很多人求證,得到的說法都是:是在做夢吧?而現在流傳的所有影視資料中卻完全找不到,既然有播出過,不可能一點證據都沒有啊,難道真的是觀眾集體記憶錯亂啦?太詭異了!要說一個人記錯了那有可能,所有觀眾都集體記憶錯亂絕對不可能,經過查證,小編發現,87版《紅樓夢》電視劇確實存在過兩個結局。
  • 「中國記憶人類學」工作坊: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
    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龍宇曉教授指出: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既具有族群個性也具有區域共性的記憶系統,研究我國邊疆地區世居民族的公共記憶,不僅是了解少數民族族群和發展動向之需,更是全面地正確認識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國情的必需;不僅對於深化現代中國公共記憶的研究具有必要的學理價值,而且在國家總體文化安全建設方面也具有戰略價值。
  • 曼德拉效應:人類的記憶 真的會集體產生偏差?
    這個詞代表著什麼?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其實曼德拉效應,指的是前幾年曼德拉去世後的新聞。當時全世界的大多數人都認為,2013年曼德拉在監獄中就已經死去,可是這個新聞出現之後,人們都覺得自己的記憶也許出了問題。他死去的準確時間在人們的印象中各不相同,很多人都說自己看過悼念他的電影,還能說出這部電影的名字和內容,可是調查之後卻發現,這部電影從來沒有上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