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雄
編輯:目刻時光
全球化不僅帶來了移民的急劇增加,而且也把移民問題帶到了當代政治話語的前沿。要理解全球化的影響,就必須理解移徙,而充分理解移徙的影響,我們就必須去傾聽移徙者及其社區的故事。
《旅程的遺蹟》展覽審視了我們以歷史移民的記憶來理解當代移民問題的方式。這一項目的關鍵在於,記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它更是人們解釋和回應當今世界的框架。《旅程的遺蹟》是關於激活移民的歷史,從他們所屬的社區開始,進而指向更大的加拿大社區。
全球化、移民
及其與記憶的聯繫
該項目聚焦於五個對中國移民在加拿大歷史中有著重要意義的地點。達西島麻風病隔離區是由卑詩省政府於1891年為中國麻風病人建立的;在哈林海岬,中國移民的遺骸被帶到此處的骨屋進行清洗和包裝,然後被送回中國,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迫使暫停;坎伯蘭華埠曾一度繁榮,但在1935年被一場大火幾近全毀,加之1923年頒布的《中國移民法案》致使人們被禁止在附近的礦場工作,導致社區無法重建;溫哥華山景華人墓地是許多中國移民先驅者的葬身之地,比如溫哥華的著名商人葉春田,他選擇葬在加拿大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歸屬;新威斯敏斯特華人公墓的原址曾屬於一個更大的公墓,猶太人、日本人、第一民族和東印度人也葬在那裡,因沒有受到《省公墓法案》的保護,如今已不復存在——20世紀30年代,道格拉斯紀念公園在這片土地上建成,而今天,一所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中學矗立在這裡。此外,最後一處重要遺址是位於中國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的「加拿大村」。這個村莊的建築和歷史講述了加拿大中國移民曾經回到家鄉建立理想社會、形成中西文化融合的故事,而這個夢想最終也沒能逃過悲劇性的結局。
這裡的每一個地點都講述了中國移民到加拿大後對於他們的新家和祖國的感受。這些故事與當前的問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但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雖然這些地方現在已經被空置、被遺棄,但它們的故事仍留存在文化記憶當中——這些遺址的歷史不僅僅是區域本身的歷史,更是一段記憶和記憶保存的歷史。而在這每一個地方,我們又進一步觀察到了新生命的跡象,這是從前無法想像的,但卻也直接源自這片土地充滿衝突的歷史。儘管財產和夢想遭到破壞,但新的知識和存在的狀態依然在增長。如今,當加拿大社區在探索著新的多重意義時,我們仍有必要提醒人們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歷史。
如今,全球化、移民及其與記憶的聯繫等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對於在加拿大的我們來說尤其如此,這個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移民和他們的記憶所組成的。正如加拿大上個世紀的特點是在於其對殖民主義和國際衝突的政治倫理問題所作出的回應一樣,本世紀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面對全球化和全球移徙迅速變化所產生的新問題時,我們所做出的回應。
隔離與記憶
——達西島
達西島曾是卑詩省政府在1861 -1924年間為中國麻風病患者建造的隔離區,曾經陸續有43名中國男性患者被送往該島。省政府每三個月給他們送去基本補給。島上沒有淡水來源,人們便挖了一口井來收集雨水。他們在島上種起了蔬菜,彼此照應。每一天,他們都能看到對岸的溫哥華島,似乎很近,卻又永遠無法到達。日復一日,他們等待著被驅逐或死亡,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他們把死去的同伴埋在森林裡,或者把屍體放進海裡。如今,達西島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公園,它的歷史也在通過新的遊客的記憶與互動的產生,而不斷演變著。這座島同時也是海岸薩利希族人的聖地,是更大的記憶延續的一部分——那不僅是中國移民的歷史,也是人類與土地聯繫的歷史。
那些消逝的
——坎伯蘭華埠(唐人街)
坎伯蘭曾有著溫哥華島上最大的華埠(唐人街)之一。1888到1968年期間,超過3000名中國礦工曾經在那裡生活和工作。中國勞工幹活努力,且工資低廉。他們每天只有1加元的薪水,相當於白人勞工的一半。華埠有自發組織的商業中心,有雜貨店出售蔬菜和水果,還有洗衣店、麵包店、劇院、圖書館、學校以及佛教寺廟。這裡是坎伯蘭社區充滿活力的區域。然而,由於1935年一場毀滅性的全城大火以及20世紀60年代初礦山的關閉,人們逐漸離開了坎伯蘭,搬到了納奈莫、維多利亞和溫哥華。坎伯蘭的華埠也無法再重建。坎伯蘭的華人公墓也成為了這裡僅有的中國移民歷史的遺蹟之一。
遙望家鄉
——哈林海岬華人墓地的骨屋
1903年,在加拿大維多利亞的哈林角有一個骨屋,在那裡,死去的中國移民的遺體被清理並準備埋葬。在被埋葬了7年後,早期中國移民的遺骸被重新挖掘、清洗和乾燥,用白布包裹起來,運回他們在中國的家鄉進行最後的埋葬。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1937年中日戰爭在中國爆發。骨屋關閉後,大約900具遺骸被埋在此處墓地裡。他們的墓碑面朝著太平洋,望向大洋彼岸他們的出生地。
「家」不再只是局限於一個人出生的地方。家的概念已經轉換到了我們曾經去過的地方,以及讓我們感到舒適和安全的地方。家可以無處不在。20世紀初,在哈林海岬,這裡有著900具無法返回家園的遺體;這些移民已經漸漸意識到,當他們離開在中國的家鄉時,曾經對家的舊時觀念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家的概念是在不斷變化的,它在全球化、移民、以及新一代適應異國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轉變。
歸屬
——山景華人墓地
溫哥華的山景公墓位於弗雷澤街以西,第31街和第43街之間的地段。從1886年起,它就由溫哥華市擁有和經營。華人墓地是其中的一部分。當年,中國移民非常辛勤地工作,把唐人街建設成為了一個繁榮的社區。其中許多中國移民選擇死後安葬在這個墓地,也包括在溫哥華唐人街工作和生活的著名華裔商人葉春田(Yip Sang)。選擇葬在溫哥華的這一舉動,是人們對於自己存在於歸屬加拿大的宣告,也是對依舊存在的歧視與排外的控告。
被抹除
——新威斯敏斯特華人墓地
新威斯敏斯特華人公墓建於1892年, 曾屬於一個更大的公墓,猶太人、日本人、第一民族和東印度人也葬在那裡。繼維多利亞之後,新威斯敏斯特曾是中國移民先驅者到達的第二個港口, 中國移民建設起了唐人街。如今,這個墓地已經不復存在。1950年代,新威斯敏斯特中學和梅西劇院建在了此處,在這片墓地之上所有的墓碑都被抹除了。它沒有得到《省公墓法案》的保護。被抹去的華人墓地讓我們想起了這片土地關於歧視的歷史創傷,那是無法完全抹除的痛苦的過去。
理想的家園
——加拿大村
「加拿大村」的本名叫作耀華坊,取「榮耀中華」之意,位於中國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加拿大的排華現象,許多中國移民回到了這個村子。他們的回歸也影響了這個「加拿大村」的建築風格,使其擁有獨特的中西結合的特點。在這裡,他們建起了圖書館、學校和書店,因為他們相信文化與教育對社會的重要性。之後,各家各戶才建造自己的新房子。他們形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並實現了自我管理。加拿大村的構造象徵著中國移民的夢想,那是一個由自己創造的可以自給自足的未來,是一種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如今,雖然加拿大村成為了過去,但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顧雄(加拿大)
Gu Xiong (Canada)
顧雄是一位加拿大的華裔多媒體藝術家。作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系的終身教授,顧雄曾舉辦四十餘次個人畫展,並參與超過一百次國內外知名的群體展覽。其作品被加拿大國家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溫哥華美術館以及許多其它博物館收藏。顧雄曾出版兩本藝術專著、十多本個人畫冊,其作品亦獲得諸多國際媒體的關注。顧雄的創作致力於探索全球文化交融所帶來的影響。其作品通過對人文、地理、經濟、政治和全球化進程的解讀,揭示了多元文化融合所催生出的全新身份認同的現象。
Gu Xiong, a multimedia artist from China, now lives in Canada. As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Gu has exhibited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cluding more than forty solo exhibitions and over one hundred prominent group exhibitions. His work is represented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the China 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 and the Vancouver Art Gallery, among many other museums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Gu Xiong has published two books and ten solo exhib¬itions catalogues. His artwork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critical recognition including reviews in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art magazines Flash Art and Art in America. Gu Xiong’s practice centers on the creation of a hybrid identity aris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al origins and migrations. His work encompasses sociology, literature, geography, economics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dynamics of globalization, through which he constitutes an amalgamation of multiple cultural histories and seeks to create an entirely new identity.
展期
2020年11月13日——2021年2月13日
展覽地點
Centre A 溫哥華當代亞洲藝術國際中心(二樓205單元)
沙甸鹹水埠(負一樓071單元),
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奇化街268號新華中心內
展覽開放時間
週三至週六,中午12點——下午6點
*(正常開放,無須預約,*因應與COVID-19相關的公衛要求而調整)
關 於 我 們
在1958年巴黎的Iris Clert畫廊,法國前衛藝術運動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將整間畫廊的展廳騰空,譲觀眾掀開入口的藍色帷幕進入空無一物的展廳。克萊因原意是為觀眾提供一個視覺上完全單色的體驗,然而卻開創性地把被稱作「白立方」的空間變成了展覽的主體。兩年後的1960年,另一位新現實主義代表人物阿爾曼(Arman)用廢棄物品將同一畫廊的全部空間塞滿,前來出席開幕式的觀眾則被迫呆在禁閉的大門與櫥窗之外觀展。而這個展覽的邀請函則是一個被寫滿字蹟的紙張塞滿的沙丁魚罐頭。延至今天,「白立方」一詞已然成為當代藝術中畫廊或者空間的代名詞。然而這並非一個符合目前非盈利藝術家自運營機構的描述。我們希望用「沙丁(Sardine)」一詞代替「空間(Space)」,因為非盈利藝術家自運營機構除展覽外,還肩負策展、出版、藝術家駐地,甚至書店等功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滿滿的內容才是機構的本身。
鹹水埠是廣東人對溫哥華唐人街的舊稱,過去溫哥華唐人街的主要組成就是來自廣東的華人。因此沿用鹹水阜一詞與本機構所在地互相呼應,恰好本機構也是由廣東籍藝術家發起。而「沙丁」一詞也使用廣東話的音譯「沙甸」,與「鹹水埠」組成一個全新的名詞「沙甸鹹水埠」。
沙甸 = 非盈利藝術家自運營機構
鹹水埠 = 溫哥華唐人街
沙甸鹹水埠 = 溫哥華唐人街的非盈利藝術家自運營機構
About Canton-Sardine
In 1958, inside the Parisian Iris ClertGallery, French avant-garde movement artist Yves Klein emptied an entireexhibition space of an art gallery. Visitors upon lifting the blue curtains atthe entrance, enter an empty exhibition hall. Although Klein’s originalintention was to provide viewers a monochromatic visual experience, hesimultaneously became the pioneer of taking the space known as the 「White Cube」as the subject of the exhibition itself. Two years later, in 1960, Arman, adistinctive figure of Neo-Realist art, filled an entire exhibition space of thesame gallery with discarded materials, but visitors were required to view theexhibition outside of closed doors and display windows. The invitation to thisexhibition, titled Full-Up, was asardine can full of handwritten texts. To this day, the term 「White Cube」 hasbecome synonymous with art galleries and spaces; nevertheless, it is no longeran adequate description for today’s non-profit artist-run centers. We hope toreplace the word 「space」 with 「sardine,」 because other than exhibitions, anon-profit artist-run center also carries curatorial and publishing functions,as it can also be a site for artist residencies and bookstores among many otherroles.
This institution is found by Vancouver based artists originally fromCanton, China, hence the name 「Canton-sardine.」
原標題:《旅程的遺蹟: 個人記憶與集體遷徙 | 顧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