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琵嘴鴨的血色遷徙之旅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一隻琵嘴鴨的血色遷徙之旅

水塘裡的捕鴨網

盜獵分子蹲守的草棚

這就是那隻被解救的小琵嘴鴨

這天凌晨,一隻還不到半歲的琵嘴鴨飛到上虞上空,已是疲憊不堪。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來到浙江,它整整飛了一個多月。遷徙之路是那樣的漫長,離它的目的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亞,看起來仍遙遙無期。

它低頭看了一眼,那裡是上虞長達十幾公裡的海岸線,這片灘涂溼地生長著豐美的水草和魚蝦。

琵嘴鴨覺得,自己需要好好休整一下。它在空中滑過一道優美的弧線,降落到了一片看上去很安全的水域。可是,它感覺被什麼纏住了,掙扎不脫——那是該死的盜獵分子事先設好的陷阱,一張網。

不出意外,這隻琵嘴鴨很快就會迎來自己不幸的命運——成為某張餐桌上的一道野味。

它能死裡逃生嗎?

【小琵嘴鴨】

這是只雄性琵嘴鴨(野鴨的一種,體形中等),出生於五個月前,身長還不到50釐米,體重不過一斤。即便從野鴨的視角,它也還只是個半大孩子。11月3日凌晨,琵嘴鴨的旅程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精力有限的它,已經疲憊不堪。

於是,它和同伴們決定落腳休息一下。它早已經注意到,那裡有一片很大的灘涂,可以找到食物和水。它看中了一片蘆葦叢中的水塘,那裡很適合降落。它甚至還能聽到,水塘裡傳來一陣其他候鳥歡快的鳴叫聲。

四周一片寂靜,只有自己振翅飛行的呼呼聲,琵嘴鴨覺得很安全,它一頭扎了下去,落在了那片水塘裡。

遷徙,我們要去溫暖的南方

每年九月,遍布全世界的幾十億隻候鳥,組成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生物遷徙隊伍,這場從北到南的旅程,充滿了意外和波折,堪稱冒險大片。在全球性的八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三條途經中國,東北風一起,候鳥們順風而行,從西伯利亞甚至更遠的北方一路向南,途經沿途、水塘、溼地丘陵順勢休憩,稍作停留後,它們又將南飛,尋找溫暖的越冬地。

【陷阱】

貴州人劉某今年只有18歲,原本在附近幫人看管魚塘。因為有利可圖,「轉行」做了一名候鳥盜獵者。

他對候鳥的習性,幾乎一清二楚。

上虞十幾公里海岸線,有著30多萬畝灘涂溼地。這裡是候鳥南飛途中一處重要的棲息地,廣袤且溝壑交錯的蘆葦叢,不僅給候鳥提供了保護,也能掩蓋盜獵分子的行蹤。

捕鳥的網一般安置在蘆葦叢中的水塘內,依地勢設置好陷阱,再用水泵注入深50釐米左右的水作為偽裝,並在水塘裡拴一隻野鴨,吸引其他野鴨前來栖息。

劉某在不遠處的蘆葦叢裡搭建了草棚,晚上他就在這裡落腳。這個簡陋的窩棚,只留一個小孔用於觀察。只要有候鳥在水塘落腳,劉某便拉動隱藏的鋼絲,這樣網一下子就從水面彈起併合攏,將它們抓住。

琵嘴鴨漫長的南遷之路

琵嘴鴨的分布非常廣,遠至西伯利亞、蒙古,近至內蒙古、東北三省都有它的行蹤。它們常常成對出行,或者組成三五隻的小群,每年遷徙季,也會集成較大的群體集體南飛越冬。

在三條途經中國的線路中,東亞—澳大利亞是琵嘴鴨遷徙的一條主要路線,從西伯利亞一路經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東部,最後到達南亞甚至澳大利亞,行程多達上萬公裡。

【遇險】

小琵嘴鴨降落到水塘,剛準備啄啄羽毛,洗洗一身塵埃,那張要命的網就已經張起合攏過來。

作為一隻琵嘴鴨,起飛需要一定的助跑距離,合網速度快得驚人,它被網牢牢地纏住了。

穿著一身下水褲的年輕人劉某,面無表情地走過去,將小琵嘴鴨從網裡抓出來,粗魯地塞進一個綠色的尼龍網兜裡,並將開口處紮緊。

這是小琵嘴鴨最絕望的時刻,它和同伴一路風塵僕僕,避開無數猛禽天敵,卻還是落入了人類之手。

它的命運幾乎已經可以預見。天亮後,它就會和其他落網的同伴一起,被送往農家樂、飯店,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一道野味。對於南方溫暖陽光的渴望,也戛然而止。

疲憊、絕望沒頭沒腦地襲來,小琵嘴鴨無望地縮成一團,準備迎接自己的命運。

浙江是南遷候鳥重要補給站

「野鴨膽子小,喜歡有水又隱蔽的地方,棲息時吃草根、浮萍。」浙江野鳥會會長錢斌說。在遷徙過程中,有些鳥兒邊飛邊睡覺,甚至幾天幾夜都不休息,飛行過程中體重會減輕一半,在遷徙途中一旦發現安全、食物又多的棲息地,它們可能會停留一段時間,補充體能。

在浙江省,海鹽、海寧、上虞、餘姚、蒼南等地的近海丘陵、沿海灘涂、溼地叢林,都是候鳥遷徙過程中理想的停歇地和補給站。浙江灘涂較多,氣候也比較溫熱,也會有些野鴨、野鳥停留在這裡越冬。「如果它們覺得寒冷,或者缺乏食物,也會在休整好之後繼續南行。」

【解救】

11月3日凌晨,上虞森林公安發動突襲,抓捕了包括劉某在內的7名盜獵者,共解救了21隻綠頭鴨、5隻琵嘴鴨、4隻骨頂雞、40隻媒頭鴨。那只可憐的小琵嘴鴨也在其中。

警方一共搗毀了8個窩棚。這些盜獵者的臨時住所,還查到了電飯煲、發電機和各種食物,有的甚至還帶了酒。看起來,他們正準備在整個遷徙季都待在這裡,對候鳥們痛下殺手。

雖然警方每年都會開展打擊行動,但盜獵者還是源源不斷。在市面上,一隻野鴨收購價在200元到800元不等,盜獵者蹲守一夜,就可以獲利數千元,而且銷贓十分方便。

從今年9月至今,紹興上虞區森林公安已組織了5次打擊非法獵捕候鳥專項行動,抓捕犯罪嫌疑人10人。接下來,還將展開更大規模的專項清查行動。相關負責人說,要從根本上解決鳥類盜獵問題,還得從源頭上著手切斷利益鏈,對農家樂、酒樓飯館等進行長期檢查。一旦發現販賣野生鳥類,製作、加工相關菜餚,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目前,那些獲救的野鴨、野鳥都已被放生,它們應該都已重新踏上了南遷之路。

一趟血色的旅程

「候鳥的遷徙幾乎就是一趟血色的徵程,它們不僅要克服飛行疲勞、氣候突變、天敵捕殺,最大的威脅還是盜獵者布下的『天羅地網』。」對於候鳥的命運,做了十多年野鳥保護志願者的錢斌連連嘆息,「盜捕候鳥會危害整個物種生物鏈,許多候鳥已處於消亡的邊緣。」

事實上,除了人類獵捕,候鳥棲息地的消失,也成了影響候鳥生存的重要因素。「許多灘涂因為開發、圍墾變成工業園區或者魚塘,候鳥如果失去中轉站,很難到達理想的越冬地。」

本報通訊員 成興法 陳乙炳

本報記者 汪子芳

相關焦點

  • 從西伯利亞來到上虞 一隻琵嘴鴨的血色遷徙之旅
    從西伯利亞來到上虞 一隻琵嘴鴨的血色遷徙之旅——《錢江晚報》
  • 興凱湖環志琵嘴鴨造訪臺灣
    原標題:興凱湖環志琵嘴鴨造訪臺灣  本報訊(牟景君 邢曉然 記者賈紅路)記者從省林業廳了解到,由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志的一隻琵嘴鴨於12月12日在臺灣臺南市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被一名觀鳥志願者發現。12月16日,從國家林業局鳥類環志中心得到證實,自鳥類環志中心檔案記錄以來,這是鴨類環志中鼻環首次被監測發現。
  • 興凱湖琵嘴鴨現身臺灣鰲鼓溼地
    ▲愛鳥攝影師在鰲鼓溼地拍到黑龍江琵嘴鴨。(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旅遊雲)   中國臺灣網11月14日消息 據臺灣東森旅遊雲報導,一名愛鳥攝影師在11月10日於臺灣鰲鼓溼地森林園區南堤,用鏡頭捕捉到一隻配戴「鼻環」的琵嘴鴨。此次發現的琵嘴鴨配戴綠底白字編號DX鼻環,是黑龍江省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用雁鴨類釋放的標記。  經證實,它是黑龍江省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2013年10月7日釋放的琵嘴鴨。
  • 自帶「鏟子」覓食的琵嘴鴨
    喜歡來神農架大九湖溼地公園越冬的鴨類有綠頭鴨、綠翅鴨、斑嘴鴨、白眉鴨、紅頭潛鴨、鳳頭潛鴨、斑背潛鴨、紅嘴鷗、琵嘴鴨等。 琵嘴鴨常成對或三五隻小群活動,在遷徙季節會集成較大的群體。
  • 【rlyl物種說】今日--琵嘴鴨(Shoveler)
    ▲雌性琵嘴鴨物種概述 Summary中文名:琵嘴鴨(拼音:pí zuǐ yā);英文名:Shoveler;▲琵嘴鴨拍打翅膀琵嘴鴨,棲息於開闊地區的湖泊河流等處,也見於山區以及高原上的水域。以小型軟體動物,浮遊生物、甲殼類,昆蟲幼蟲、小魚、蛙等為食。
  • 商洛丹江首次拍到新鳥種—琵嘴鴨
    商洛丹江首次拍到新鳥種—琵嘴鴨 圖文/張生超自商洛市攝協拍鳥人羅高潮老師在商洛市商州丹江段首次發現丹江新鳥種群一琵嘴鴨後,3月14日我驅車前去琵嘴鴨落腳處丹江溼地舒楊河段進行了跟蹤拍攝,記錄了首次在丹江遊曳的琵嘴鴨,讓人大飽眼福。
  • 深圳灣的赤頸鴨、琵嘴鴨、鸕鷀、紅嘴鷗…我們明年再見啦!
    &nbsp&nbsp&nbsp&nbsp晶報2019年3月20日訊 昨日上午,潮水尚未退去,深圳灣公園海域的灘涂上已聚集起了大量水鳥:赤頸鴨、琵嘴鴨、鳳頭潛鴨、鸕鷀、紅嘴鷗等等,有的把頭扎進水中捕魚,有的飛翔在空中接食市民拋餵的食物。水面上下一片歡騰。在這場過冬的旅途中,深圳是它們幸福的停靠站。
  • 候鳥飛抵浙江漩門灣 400多隻雁鴨類將戴「國際身份證」
    辛慧 攝據悉,鳥類環志是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漩門灣溼地公園是候鳥遷徙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的重要中轉站。為一隻候鳥戴上「國際身份證」。 辛慧 攝在漩門灣溼地公園鳥類救護站,專家們正在仔細測量記錄一隻斑嘴鴨的體重、翅長等數據。
  • 一隻美國木鴨「遠赴重洋」現身印度,多彩羽毛超吸睛!
    2020年12月25日訊(具體拍攝時間不詳),印度西孟加拉邦Howrah,一隻美麗多彩的美國木鴨被發現在印度一個池塘中遊泳,這裡距離其北美家鄉有1萬英裡之遠。34歲的攝影師Saurabh Sirohiya拍攝到這些照片,他表示:「印度有許多本地鴨,例如慄樹鴨、赤麻鴨和琵嘴鴨,然而美國木鴨不在其中。這隻木鴨有著顏色鮮豔的羽毛,但是它是如何來到這裡的,尚不清楚,也許是某些人購買其當做寵物。」印度西孟加拉邦Howrah,一隻美麗多彩的美國木鴨被發現在印度一個池塘中遊泳,這裡距離其北美家鄉有1萬英裡之遠。
  • 綠頭斑嘴鴨受傷 蘭州警民聯手救治
    綠頭斑嘴鴨受傷 蘭州警民聯手救治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朱婕 通訊員?大明)4月16日,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綠頭斑嘴鴨因傷被困草叢,附近居民發現後及時報警,在大家的聯手幫助下,受傷的綠頭斑嘴鴨及時得以救治。
  • 紅嘴鴨,黃嘴鴨,綠頭鴨……它們在議論什麼呢?
    紅嘴鴨、黃嘴鴨、綠頭鴨、灰鴨、黑鴨,它們躺的躺,坐的坐,吃的吃,走的走,遊的遊。還有三位不速之客——黃母雞。紅嘴鴨看見黃母雞來了,扯開嗓子說道:「你們怎麼來這裡湊熱鬧?不怕突然間發大水了?」黃母雞很淡定:「能有什麼辦法?走到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嗝呱嗝呱嗝呱……鴨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綠頭鴨突然好有興致:「呃、呃、呃,曲項向天歌,綠毛浮綠水,黃掌撥清波。」
  • 這種鴨子和綠頭鴨差不多,你了解多少?
    琵嘴鴨(學名:Anas clypeata)屬中型鴨類,個體比綠頭鴨稍小,體長43-51釐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雄鴨頭至上頸暗綠色而具光澤,背黑色,背的兩邊以及外側肩羽和胸白色,且連成一體,翼鏡金屬綠色,腹和兩脅慄色,腳橙紅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擴大成鏟狀,形態極為特別。
  • 玉人家——綠頭鴨
    每年冬天,都可以在湖面上看著三三兩兩漂浮著的鴨子,種類很多,其中最顯眼的是頭為綠色的綠頭鴨,遠遠的就可以認出來,通常它的身邊還跟著一隻通體麻色的鴨子,那是它的配偶,是雌鳥。說起來,綠頭鴨是家鴨的野型,很久以前家鴨就是由綠頭鴨馴化雜交而來的。
  • 《一隻綠頭鴨高清》活閻羅-協助拍攝
    綠頭鴨(學名:Anas platyrhynchos)屬遊禽,大型鴨類。體長47-62釐米,體重大約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鴨相似。雄鳥嘴黃綠色,腳橙黃色,頭和頸輝綠色,頸部有一明顯的白色領環。上體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且向上捲曲成鉤狀;外側尾羽白色。胸慄色。
  • 西湖鴛鴦和斑嘴鴨「在一起」了?專家並不看好:公鴛鴦出軌成性
    攝影師「探客」 供圖西湖里,鴛鴦和斑嘴鴨「在一起」了不過,專家並不看好這段愛情,因為公鴛鴦出軌成性昨天早上,網友「木子」和「探客」給錢江晚報發來一張意味深長的照片。他們說:「是西湖愛美好了呢還是因為愛情,他和她竟然不管不顧在一起了。是真的!」兩位網友說的他和她,是西湖里的一隻鴛鴦和一隻斑嘴鴨。在寒潮來臨之前,他們不顧一切地在一起了。
  • 遷徙圖記丨紅嘴巨鷗育雛
    紅嘴巨鷗(學名:Sterna caspia)是大型水鳥,體長50釐米左右。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小魚為食,也吃甲殼類等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
  • 看「鴨」解壓~稱霸上海動物園天鵝湖的鴨子家族來了
    大雁遷徙不是因為怕冷,而是因為氣溫降低而導致的多種狀況讓鳥類無法覓食,如河面結冰,植物停長,昆蟲凍死等。而五常中的信,就是指大雁南北遷徙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秋天也被稱為雁天。雁陣更是天空中最美妙的景色。溫帶地區的夏天晝長夜短,又更利於繁衍後代,所以它們需要再遷回來。鳥類的遷徙距離之遠,是遠遠超過我們日常語境裡「南方」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