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凱湖琵嘴鴨現身臺灣鰲鼓溼地

2021-01-13 密山發布

▲愛鳥攝影師在鰲鼓溼地拍到黑龍江琵嘴鴨。(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旅遊雲)

   中國臺灣網11月14日消息 據臺灣東森旅遊雲報導,一名愛鳥攝影師在11月10日於臺灣鰲鼓溼地森林園區南堤,用鏡頭捕捉到一隻配戴「鼻環」的琵嘴鴨。此次發現的琵嘴鴨配戴綠底白字編號DX鼻環,是黑龍江省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用雁鴨類釋放的標記。

  經證實,它是黑龍江省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2013年10月7日釋放的琵嘴鴨。這是繼2013年12月12日於臺南市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發現自黑龍江遷徙至臺的琵嘴鴨後,首度於鰲鼓溼地出現。

  鰲鼓溼地位於東石鄉鰲鼓村西方,園區具備豐富多樣的水田、旱田、防風林、紅樹林、草澤、淡水沼澤、鹹水沼澤、泥質灘地、潮間帶等天然區域,是臺灣目前面積最大的溼地。(中國臺灣網 曾洪璽)

▲鰲鼓溼地賞秋冬候鳥遷徙。(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旅遊雲)

▲鰲鼓溼地賞秋冬候鳥遷徙。(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旅遊雲)



相關焦點

  • 興凱湖環志琵嘴鴨造訪臺灣
    原標題:興凱湖環志琵嘴鴨造訪臺灣  本報訊(牟景君 邢曉然 記者賈紅路)記者從省林業廳了解到,由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志的一隻琵嘴鴨於12月12日在臺灣臺南市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被一名觀鳥志願者發現。12月16日,從國家林業局鳥類環志中心得到證實,自鳥類環志中心檔案記錄以來,這是鴨類環志中鼻環首次被監測發現。
  • 自帶「鏟子」覓食的琵嘴鴨
    喜歡來神農架大九湖溼地公園越冬的鴨類有綠頭鴨、綠翅鴨、斑嘴鴨、白眉鴨、紅頭潛鴨、鳳頭潛鴨、斑背潛鴨、紅嘴鷗、琵嘴鴨等。 琵嘴鴨常成對或三五隻小群活動,在遷徙季節會集成較大的群體。
  • 一隻琵嘴鴨的血色遷徙之旅
    它低頭看了一眼,那裡是上虞長達十幾公裡的海岸線,這片灘涂溼地生長著豐美的水草和魚蝦。琵嘴鴨覺得,自己需要好好休整一下。它在空中滑過一道優美的弧線,降落到了一片看上去很安全的水域。可是,它感覺被什麼纏住了,掙扎不脫——那是該死的盜獵分子事先設好的陷阱,一張網。不出意外,這隻琵嘴鴨很快就會迎來自己不幸的命運——成為某張餐桌上的一道野味。
  • 從西伯利亞來到上虞 一隻琵嘴鴨的血色遷徙之旅
    這天凌晨,一隻還不到半歲的琵嘴鴨飛到上虞上空,已是疲憊不堪。它低頭看了一眼,那裡是上虞長達十幾公裡的海岸線,這片灘涂溼地生長著豐美的水草和魚蝦。琵嘴鴨覺得,自己需要好好休整一下。它在空中滑過一道優美的弧線,降落到了一片看上去很安全的水域。可是,它感覺被什麼纏住了,掙扎不脫——那是該死的盜獵分子事先設好的陷阱,一張網。
  • 【rlyl物種說】今日--琵嘴鴨(Shoveler)
    ▲雌性琵嘴鴨物種概述 Summary中文名:琵嘴鴨(拼音:pí zuǐ yā);英文名:Shoveler;▲琵嘴鴨拍打翅膀琵嘴鴨,棲息於開闊地區的湖泊河流等處,也見於山區以及高原上的水域。以小型軟體動物,浮遊生物、甲殼類,昆蟲幼蟲、小魚、蛙等為食。
  • 商洛丹江首次拍到新鳥種—琵嘴鴨
    商洛丹江首次拍到新鳥種—琵嘴鴨 圖文/張生超自商洛市攝協拍鳥人羅高潮老師在商洛市商州丹江段首次發現丹江新鳥種群一琵嘴鴨後,3月14日我驅車前去琵嘴鴨落腳處丹江溼地舒楊河段進行了跟蹤拍攝,記錄了首次在丹江遊曳的琵嘴鴨,讓人大飽眼福。
  • 興凱湖的生態密碼
    劉化金在觀察鳥類的途中,溼地上的野草齊腰高。在湖西溼地裡,綠頭鴨帶著鴨寶寶們浮遊在水面上,泛起的一道道水痕是它們歡快的早安;綽號「長脖老等」的蒼鷺站立在水中央,它有足夠耐心等待魚兒自己遊來。這裡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這裡有世界上最珍稀的自然資源,這裡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人工築巢恢復種群數量興凱湖自然保護區由大、小興凱湖兩部分組成。
  • 深圳灣的赤頸鴨、琵嘴鴨、鸕鷀、紅嘴鷗…我們明年再見啦!
    &nbsp&nbsp&nbsp&nbsp晶報2019年3月20日訊 昨日上午,潮水尚未退去,深圳灣公園海域的灘涂上已聚集起了大量水鳥:赤頸鴨、琵嘴鴨、鳳頭潛鴨、鸕鷀、紅嘴鷗等等,有的把頭扎進水中捕魚,有的飛翔在空中接食市民拋餵的食物。水面上下一片歡騰。在這場過冬的旅途中,深圳是它們幸福的停靠站。
  • 大茘黃河溼地: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 和睦共處美好景象
    大茘黃河溼地: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 和睦共處美好景象 新年伊始,在陝西大荔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和睦共處的畫面成為一景。它們棲息在溼地「竊竊私語」或在空中自由翱翔。黑鸛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都是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多種顏色。
  • 候鳥飛抵浙江漩門灣 400多隻雁鴨類將戴「國際身份證」
    南遷候鳥飛抵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 辛慧 攝中新網台州11月17日電(範宇斌 黃瀟以 辛慧)時下,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以下簡稱「漩門灣溼地公園」)碧波蕩漾,蘆葦搖曳。17日記者獲悉,隨著南遷候鳥飛抵,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也如期來到漩門灣溼地公園鳥類救護站,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 辛慧 攝據悉,鳥類環志是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漩門灣溼地公園是候鳥遷徙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的重要中轉站。
  • 大荔黃河溼地綠頭鴨和斑嘴鴨鬧冬圖
    (李世居)入冬以來,在陝西最大的大荔縣黃河溼地蘆葦蕩,綠頭鴨和斑嘴鴨「拖兒帶女」和睦共處歇息黃河溼地成為一景。 據溼地工作人員介紹,都屬於野鴨的綠頭鴨和斑嘴鴨,區別在於綠頭鴨雌雄毛色差別較大,雄鴨一眼就能看出來,難區別的是斑嘴鴨和綠頭鴨母鴨的區分,綠頭鴨雌性沒有明顯的眉斑,嘴呈青色或大面積淡黃
  • 雞西人剛剛在興凱湖拍到虎頭海雕!太難得了……
    近日,記者在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獲悉,3月16日下午3點多,黑龍江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監測站站長劉化金在興凱湖龍王廟、松阿察河邊處拍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候鳥——虎頭海雕。劉站長說,這是自1998年有記載記錄以來,在興凱湖地區第二次拍到的虎頭海雕。
  • 一隻美國木鴨「遠赴重洋」現身印度,多彩羽毛超吸睛!
    34歲的攝影師Saurabh Sirohiya拍攝到這些照片,他表示:「印度有許多本地鴨,例如慄樹鴨、赤麻鴨和琵嘴鴨,然而美國木鴨不在其中。這隻木鴨有著顏色鮮豔的羽毛,但是它是如何來到這裡的,尚不清楚,也許是某些人購買其當做寵物。」印度西孟加拉邦Howrah,一隻美麗多彩的美國木鴨被發現在印度一個池塘中遊泳,這裡距離其北美家鄉有1萬英裡之遠。
  • 兩男子在沉湖溼地毒殺260隻鳥
    兩男子在沉湖溼地毒殺260隻鳥  案發後迫於壓力投案自首  本報訊(記者明眺生通訊員趙靜)兩名男子在武漢沉湖國際重要溼地投毒殺死
  • 50多隻黑臉琵鷺 集體現身深圳灣
    昨日上午,一位觀鳥人士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黑臉琵鷺集體現身深圳灣覓食的壯觀照片。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
  • 野鴨湖溼地生態保護效果明顯 10年新增鳥類62種
    野鴨湖溼地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腳下,北京西北部,總面積6873公頃,含官廳水庫北京轄區環湖479米內水域、灘涂、庫濱,及媯水河蔡家河下遊河流沼澤等。保護對象為天然溼地和野生動植物。職能是實施溼地保護和恢復工程,進行溼地科研監測,普及溼地科學知識和開展溼地生態旅遊,達到「涵養官廳水庫水源、改善入庫水質、庫濱帶防風降塵固沙、打造首都西北生態屏障」的目的和功效。
  • 江蘇鹽城:「電力+生態」,為溼地綠色發展賦能
    陳慶華 攝 中新網鹽城11月26日電(顧名篩 陳慶華 周新衡)初冬時節,在江蘇鹽城東臺市,中國首個溼地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條子泥溼地,數萬隻冠鼻麻雀、琵嘴鴨、豆雁、骨頂雞以及白琵鷺、勺嘴鷸等相繼抵達,成為越冬候鳥的「先頭部隊」。
  • 這種鴨子和綠頭鴨差不多,你了解多少?
    琵嘴鴨(學名:Anas clypeata)屬中型鴨類,個體比綠頭鴨稍小,體長43-51釐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雄鴨頭至上頸暗綠色而具光澤,背黑色,背的兩邊以及外側肩羽和胸白色,且連成一體,翼鏡金屬綠色,腹和兩脅慄色,腳橙紅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擴大成鏟狀,形態極為特別。
  • 國家Ⅱ級珍稀瀕危物種|黑龍江興凱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靈魂」——興凱湖松
    另外興凱湖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溼地廣袤,是東北亞的候鳥大通道,魚類和鳥類多達兩百餘種。興凱湖森林植被茂密,原始森林廣布,有多種具有當地特色的樹種,其中有一種,則是興凱湖的代表樹種——興凱湖松。並且興凱湖松樹皮顏色變化也很大,除紅褐色的象赤松外,至少有一部分樹木的樹皮為黃褐色,很象樟子松,因而植物學家認為興凱湖松是樟子松和赤松在興凱湖地區長期演化的自然雜交種,這對於研究松屬的分類與分布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 第九屆亞洲(臺灣)賞鳥博覽會,一場國際級的鳥人派對
    風景區的地形景觀以衝積沙洲、潟湖、河口等特殊海岸溼地地形為主,孕育出極為豐富的魚、蝦、貝及紅樹林等淺灘溼地物種,長期吸引了無數的水鳥及候鳥聚集。風景區轄區範圍內,包括北端的湖口溼地、鰲鼓溼地、布袋鹽田溼地,以及北門潟湖、七股溼地和南端的四草溼地等,皆是候鳥渡冬棲息的樞紐,也是亞澳海線候鳥遷徙的中轉站,鳥況十分熱鬧,處處是賞鳥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