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1日電 (劉蘭) 近年來,隨著保護管理能力不斷提升,保護管理設施逐漸完善,溼地恢復面積逐年擴大,北京野鴨湖溼地環境持續改善動植物品種不斷豐富,生態保護效果明顯。
野鴨湖溼地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腳下,北京西北部,總面積6873公頃,含官廳水庫北京轄區環湖479米內水域、灘涂、庫濱,及媯水河蔡家河下遊河流沼澤等。保護對象為天然溼地和野生動植物。職能是實施溼地保護和恢復工程,進行溼地科研監測,普及溼地科學知識和開展溼地生態旅遊,達到「涵養官廳水庫水源、改善入庫水質、庫濱帶防風降塵固沙、打造首都西北生態屏障」的目的和功效。1997年創建北京市首個溼地自然保護區,2000年升級為市(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單位。2013年被國家環保部和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首批生態旅遊示範區。
溼地綠改 累計恢復2萬畝溼地
野鴨湖溼地是北京地區面積最大、溼地類型最多、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溼地生態系統最穩定的溼地,對首都的生態安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野鴨湖國家溼地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孫勝利介紹,從1997年建立開始,野鴨湖溼地就堅持開展溼地綠改。2009年,建立「野鴨湖360度全周放映及遠程監控系統」, 80個監控點和4個信號中轉站實現監測畫面實時放映。2010年起,增加了3S衛星影像技術,以無人機測繪地形、地貌、植被,搜尋已被破壞的植被。並對退化的溼地進行綠改恢復,從媯水河入口處引水進地,補種補植蘆葦、蒲草等多種水生植物,建立了適合鳥類停留的水域和島嶼。
據統計,截至目前,野鴨湖溼地累計恢復2萬畝溼地,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野生鳥類10年增加62種
經過溼地恢復,野鴨湖溼地的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恢復與可持續利用。恢復了包括香蒲、扁稈藨草等溼地植物優勢種,使溼地重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和多樣化帶狀分布的不同溼地植物群落,吸引了黑水雞、白骨頂、風頭等在此區域棲息和覓食,蜻蜓、蛙類、小型溼地鳥類等各種動物類群種類與數量在保育區大幅度增加。
截止到2015年10月監測統計,有鳥類17目58科295種,新增鳥類62種,白肩雕、遺鷗、白鶴為國家一級,大天鵝、灰鶴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4種。高等植物由357種增加到472種,新發現華北唯一食蟲類植物——狸藻。
孫勝利介紹,根據監測,野鴨湖溼地發現鳥類種類最高記錄是2小時發現70多種鳥類。「11月5日當天下雪,溼地仍發現20、30種鳥類,其中,發現1400隻豆雁,6隻琵嘴鴨,還有白沙秋鴨、鵲鴨等等。」
據統計,2013年野鴨湖PM2.5平均值為48,2014年PM2.5平均值為47。
全員介入溼地保護宣教
近年來,野鴨湖溼地全員介入溼地保護宣教,豐富了內容及形式,完善了科普宣教建設,建立了一套科學的解說體系。
2007年建成了華北地區首座溼地博物館,360度環幕影院播放的由趙忠祥老師配音的《美麗的野鴨湖溼地》。2008年建多處觀鳥亭臺,親水平臺、科普棧道、溼地文化走廊等設施。已編輯出版《野鴨湖植物手冊》、《野鴨湖溼地觀鳥》,視頻《美麗的野鴨湖溼地》等。2010年,延慶小豐營小學雛鷹野保站成立,並將野鴨湖作為實踐基地,連續5年在野鴨湖開展各種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學生親自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實踐。
另據了解,溼地保護累計吸收當地社區就業人口近百人,因生態旅遊受益人口達到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