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改善 疣鼻天鵝30年再來北京野鴨湖(圖)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生態環境改善 疣鼻天鵝30年再來北京野鴨湖(圖)
2015-11-10 10:26:38來源:北京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忠會

2015年11月10日 10:26 來源:北京日報

參與互動 

  北京地區鳥類分布圖上有它,但1980年代以來沒人觀測到過

  疣鼻天鵝30年再來野鴨湖

  本報訊(記者 於麗爽)很多人童年都聽過《醜小鴨》的故事,插圖上那隻紅嘴、羽毛潔白、脖子呈S狀的天鵝,就是疣鼻天鵝,有最美天鵝的美譽。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北京地區鳥類分布圖上有,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再也沒人觀測到過。昨天,記者從野鴨湖獲悉,今年,該保護區首次觀測到疣鼻天鵝,還是一家六口。

  11月4日上午11時30分,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工作人員在野鴨湖進行日常觀測,監測候鳥種群數量。在保護區東側泵站附近,看到一群群天鵝在水面嬉戲打鬧。忽然,工作人員發現天鵝群中有幾隻天鵝不同尋常。

  「大天鵝和小天鵝的嘴都是黃色的,疣鼻天鵝的嘴是紅色的。當時我們就發現兩隻紅嘴天鵝,就覺得有些異常。」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介紹,他們馬上拿單筒望遠鏡拉近了觀察,發現果然是疣鼻天鵝。「一共六隻,是一個家庭,兩大四小。」李理和隊員們非常興奮,立即向保護區管理處通報。

  和大、小天鵝不同,疣鼻天鵝因前額有一塊瘤疣的突起而得名,不但嘴的顏色特殊,體型也更大,飛行的時候不像大天鵝一樣喜歡叫,而是非常安靜,有「無聲天鵝」的稱號。疣鼻天鵝在陸地上行動笨拙,遊起泳來卻非常快。疣鼻天鵝羽毛潔白,遊泳時脖子比大天鵝更彎曲,是體態最優美的天鵝。因此最早的《醜小鴨》故事插圖上,畫的都是疣鼻天鵝。疣鼻天鵝配偶終生生活在一起,還是非常忠貞的鳥類。

  據介紹,世界上一共有8條鳥類遷徙通道,經過中國的有三條,分別是西亞線、中亞線和東亞線。其中,東亞線的起點是俄羅斯遠東地區,途經中國,終點是澳大利亞。這是唯一經過北京的候鳥遷徙通道。野鴨湖就在東亞線上,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次年2月到3月,都有多達10萬隻候鳥在野鴨湖中轉。

  疣鼻天鵝和大天鵝、小天鵝一樣,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包含在北京地區鳥類分布圖上。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北京地區就沒有人觀測到它了。疣鼻天鵝的遷徙通道主要在西亞線上,在新疆、尼泊爾一帶非常常見。

  「這次疣鼻天鵝從西亞線跑到東亞線上來,跟氣候變化有關,但也充分說明,北京地區尤其是野鴨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適合鳥類生存。」李理介紹。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從2005年開始在野鴨湖地區開展鳥類監測,最初監測到的天鵝只有二三百隻。但這些年來天鵝數量穩步增長,「現在大天鵝有500多隻,小天鵝也將近300隻。」

  野鴨湖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劉雪梅介紹,保護區面積6873公頃,最近10年開展了大規模溼地恢復工作,通過引水、補種水生植物等措施為鳥類營造棲息、繁衍的環境。10年裡累計恢復溼地2萬畝。同時,保護區內還安裝了80個實時監控點,組建了巡護隊,確保鳥類安全,避免人為幹擾。經過多年保育,保護區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觀測到的鳥類也從2005年的233種,增加到今年的295種。每年,都有10萬隻候鳥來此「打尖兒」。

  「現在又到了天鵝遷徙的季節,野鴨湖是北京地區觀測天鵝的首選地,看到天鵝的機率特別大。」李理告訴記者,疣鼻天鵝會在北京逗留一到兩周時間,休息調整後繼續向南飛,最近到野鴨湖還能看到它們。

相關焦點

  • 野鴨湖溼地生態保護效果明顯 10年新增鳥類62種
    人民網北京11月11日電 (劉蘭) 近年來,隨著保護管理能力不斷提升,保護管理設施逐漸完善,溼地恢復面積逐年擴大,北京野鴨湖溼地環境持續改善動植物品種不斷豐富,生態保護效果明顯。 野鴨湖溼地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腳下,北京西北部,總面積6873公頃,含官廳水庫北京轄區環湖479米內水域、灘涂、庫濱,及媯水河蔡家河下遊河流沼澤等。保護對象為天然溼地和野生動植物。職能是實施溼地保護和恢復工程,進行溼地科研監測,普及溼地科學知識和開展溼地生態旅遊,達到「涵養官廳水庫水源、改善入庫水質、庫濱帶防風降塵固沙、打造首都西北生態屏障」的目的和功效。
  • 生態環境逐年向好 珍稀鳥類「扎堆」造訪北京
    一群天鵝在北京延慶野鴨湖溼地自然保護區棲息。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記者魏夢佳)一群天鵝在水中梳理羽毛,不遠處,成群的灰鶴忙著覓食……近期,這樣的溫馨場景經常在北京市延慶區境內的官廳水庫上演。
  • 北京野鴨湖新增鳥類18種 金絲燕、林柳鶯、雲南柳鶯超罕見
    金絲燕、林柳鶯、東方中杜鵑、花田雞、雲南柳鶯、北椋鳥等北京罕見鳥類。短嘴金絲燕是雨燕目雨燕科金絲燕屬,毛色呈菸灰色,身長約14釐米,外形像北京雨燕,翅膀狹長像鐮刀一樣,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棲息於海拔500米到4000米的石灰巖的洞穴中,這次來北京,應該是遷徙中迷路的「迷鳥」。
  • 榮成櫻花湖來了五隻疣鼻天鵝!
    榮成櫻花湖來了五隻疣鼻天鵝!亞成體疣鼻天鵝疣鼻天鵝在我國是一種數量稀少的珍禽,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據記載:2015年12月19日,在榮成天鵝湖發現三隻疣鼻天鵝。近年來,榮成市堅定不移地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對水體和河道的保護與治理,境內水質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持續優化,生態得到有效修復,水生動植物生機勃勃,生態功能明顯提升。
  • 北京布點20餘處生態監測站,生態環境好不好,讓小動物來「說話」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 環境改善怎麼樣 讓小動物「說話」:北京將建20餘處生態監測站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監測點,分布在門頭溝百花山、密雲水庫、懷柔喇叭溝門、通州東郊森林公園等地;溼地生態類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海澱翠湖、延慶野鴨湖、順義漢石橋溼地、房山長溝泉水溼地等地;綠地生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通州張家灣、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等地。 8處改建站點絕大部分是科研機構現有監測站。
  • 環境改善怎麼樣 讓小動物「說話」:北京將建20餘處生態監測站_中國...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監測點,分布在門頭溝百花山、密雲水庫、懷柔喇叭溝門、通州東郊森林公園等地;溼地生態類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海澱翠湖、延慶野鴨湖、順義漢石橋溼地、房山長溝泉水溼地等地;綠地生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通州張家灣、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等地。  8處改建站點絕大部分是科研機構現有監測站。
  • 北京溼地生態改善 珍稀瀕危鳥類現身
    北京溼地穩步恢復 成野生動植物「樂園」  生態功能改善,北京溼地生物多樣性正持續增加,多種珍稀瀕危鳥類相繼被發現  黑羽白腹、紅喙紅腿,大型涉禽黑鸛在水邊「優雅」捕食的畫面,往往讓觀鳥愛好者「眼前一亮」。近年來,從「中國黑鸛之鄉」房山,到魚蝦豐美、空氣清新的密雲水庫,黑鸛優美的身影出現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地方。
  • 豹貓和鼩鼱在延慶野鴨湖安家
    本報訊(記者王琪鵬)延慶野鴨湖溼地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豹貓和鼩鼱(音同「渠精」)的蹤跡!據了解,這兩種動物都是在北京有分布的本土物種。野保專家介紹,北京生物多樣性的「斷痕」正在「修補」中。豹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和家貓差不多大,但比較兇猛。
  • 台州灣溼地迎來疣鼻天鵝,《醜小鴨》原型就是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楊希林圖片來源:台州市愛鳥協會供圖最近,台州灣集聚區溼地迎來一位神秘的「天外來客」:它身著潔白的羽衣,鼻子前一抹亮色分外矚目。它就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疣鼻天鵝。經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鳥分會確認,這隻天鵝正是疣鼻天鵝,也是浙江省內首次記錄到的越冬個體。先給讀者來個小科普:疣鼻天鵝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在中國繁殖於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是一種大型的遊禽,棲息於湖泊、江河或沼澤地帶。
  • 北京今春候鳥遷徙呈現三大特點
    本報記者 馬雨晶 尚文博  候鳥遷飛季,北京野鴨湖溼地自然保護區成了現實版的天鵝湖,每日可觀測到200多隻大天鵝、小天鵝和疣鼻天鵝在湖中嬉戲。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北京88個候鳥監測站監測到遷徙候鳥140餘萬隻。監測結果還顯示,今春候鳥遷徙具有時間早、數量多、停歇地點廣泛三大特點。
  • 衛星遙感北京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植被等關鍵指標近年最好
    北京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發布的《北京市生態遙感年度報告(2018年)》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中北京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等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在2018年達到最好。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深圳「曬出」生態狀況圖:生態系統擴張減速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11月1日,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專家驗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介紹評審結果。 阮煜琳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公布《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首次「曬出」深圳市生態資源的家底,表明最近幾年,該市城鎮生態系統擴張明顯減速,生態系統總體格局趨於穩定,城市發展正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
  • 南京首現罕見疣鼻天鵝 此前未曾有過影像記錄
    南京首現疣鼻天鵝南京首現疣鼻天鵝,且有明確的影像記錄!觀鳥愛好者韋曄在其網絡平臺「跟著動物去旅行」上發布了疣鼻天鵝圖片和視頻記錄,引起了觀鳥愛好者的關注。據了解,全球共有7種天鵝,中國有穩定、可信記錄的主要有3種:大天鵝、小天鵝和疣鼻天鵝。其中小天鵝是南京的常客,每年冬天在石臼湖越冬;大天鵝主要在北方越冬,南京只有過零星的記錄。「這隻天鵝落下後,和水面的家鵝一起遊蕩。菸灰色的羽毛表明,這是一隻未成年的天鵝。」
  •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經過多年不懈的生態綜合治理,近年三江源和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物種群增多活動範圍擴大,植被恢復,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動植物種群增加顯著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覆蓋青海省玉樹、果洛全境和海南、黃南、海西的部分地區,總面積36.6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 稻田溼地改善生態扮靚環境
    「我最喜歡傍晚來這裡,蛙鳴此起彼伏,稻田更有自然野趣,像我這個年紀的,在這裡能解鄉愁呢。」老家在南方的楊大娘說。像楊大娘這樣,每天都有市民慕名來這裡觀賞拍照留影。高俊成告訴記者,當前呈現的這幅美景真是來之不易,以前這裡是以制釘產業聞名的「釘子鎮」,高能耗、高汙染的產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在本市「散亂汙」治理攻堅戰中,這顆受汙染的「釘子」終於被拔掉了。
  • 生態環境部: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仍面臨挑戰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會議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介紹了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環境保護紮實推進 生態狀況顯著改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70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下大力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工作,生態保護和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生態狀況顯著改善。《解放軍報》推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專題策劃⑤ 生態文明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