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020-12-06 中國水網

「十一」假期不少網友赴三江源和青海湖旅遊,並在微博上曬出了美麗的風景照。經過多年不懈的生態綜合治理,近年三江源和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物種群增多活動範圍擴大,植被恢復,水體質量良好。

三江源動植物種群增加顯著水體質量良好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覆蓋青海省玉樹、果洛全境和海南、黃南、海西的部分地區,總面積36.6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崑崙山及其支脈可可西裡山、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唐古拉山等眾多雪山的冰雪融化後,匯流成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等大江大河,是我國最重要的水源地。

2005年1月,國務院批准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一期工程實施8年來,三江源區初步遏制草地退化趨勢,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好轉。目前,各河流控制站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在0.046公斤至4.3公斤之間,與多年平均值相比,直門達站、新寨站、同仁站分別減少了11.4%、60.3%、16.3%;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11.6%,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20%增加到80%以上。同時,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增加了84億立方米,溼地面積增加了104平方公裡。

總投資達160億元的三江源二期保護工程已於今年年初啟動,涵蓋面積39.5萬平方公裡,佔青海省總面積的54.6%。根據二期工程規劃,到2020年,三江源將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0.7個百分點,草地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25至30個百分點,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50%,保護溼地面積20萬公頃。

常到三江源地區調研的青海師範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的陳振寧教授說:「近四年來,到三江源保護區最大的感受是大型野獸能經常見到了,野生動物保護力度比較大,偷獵的現象很少了,野生動物尤其是大型動物數量總體來說多了,如棕熊、雪豹、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野犛牛、白唇鹿、巖羊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多了,而且狼、藏狐、沙狐、赤狐也多了。」以前,科研人員在玉樹州治多縣索加鄉牙曲放置的紅外線拍攝儀很長時間都拍不到雪豹,現在已經時常能拍到雪豹活動的畫面。據介紹,三江源保護區數量增加最明顯的是棕熊,經常能聽到棕熊闖入民宅的事件。此外,黑頸鶴、胡兀鷲、金雕的數量也增加明顯。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若凡說,從監測數據看,索加曲麻河保護區內,大型獸類密度為每平方公裡0.7隻,雪山鄉保護區的密度是每平方公裡0.69隻,反映出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活動範圍擴大了。

此外,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中國實施大規模的天然林保護工程,青海省禁止以任何方式採伐三江源地區的天然森林資源。果洛州的班瑪縣是三江源核心區內天然林資源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林地面積34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6%。青海省瑪可河林業局局長韓才邦說,瑪可河地處班瑪縣境內,該地區森林覆蓋率已由天保工程實施前的52%上升到59.02%。

植被恢復使水質變得更好,近期,青海省農牧廳科考人員在青海經過細緻考察後發現,瀾滄江源水體質量良好,水生生境基本為原生態,資源比較豐富。這對維繫魚鳥共生體系和生態平衡起著關鍵作用,是青藏高原生態鏈條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生態、經濟、科研和文化價值。

青海湖10年「長大」182.94平方公裡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重要水體。上世紀50年代青海湖湖水面積為4568多平方公裡,後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2004年水體面積僅剩4190平方公裡。

從2005年開始,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成為我國一項重點生態工作,2008年啟動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主要包括人工增雨、溼地保護、環境保護與汙染治理等,總投資15.67億元,覆蓋整個青海湖流域,總面積2.96萬平方公裡。截至今年7月,農牧、水利和生態監測項目已經完成。其中,農牧項目治理沙化草地137.25萬畝、黑土灘136.65萬畝、草原鼠害1629.42萬畝、圍欄350萬畝等。

9月底,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於北京召開的審核會上,確認青海湖面積至2014年6月達到了4372.94平方公裡,青海湖流域草原植被恢復明顯,沙化草地植被覆蓋度提高11個百分點,黑土灘植被覆蓋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長9.53個百分點。

如今的青海湖,生態環境向好,據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調查統計,前來青海湖歇腳的鳥類從上世紀60年代的69種已經增加到了今年的220多種。

隨著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當地農牧民群眾的思想觀念也在逐步轉變,從而帶來了保護區內牧民生產生活的改變—由傳統的遊牧方式向定居或半定居轉變,由單一的靠天養畜向建設養畜轉變,由粗放畜牧業生產向生態畜牧業轉變,實現了保護、發展與民生多贏。

編輯:李曉佳

相關焦點

  • 在「三江源」設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驗區(建言)
    對於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我們應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實施的基礎上,依據進展和變化了的情況進行調整,推出新的以生態補償為主要政策的重大舉措,儘快研究在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整體設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驗區。  建議以「三江源」地區為重點,形成全國第一個生態補償機制的綜合實驗區。
  • 青海湖流域生態持續向好 水體面積達19年來最大值
    中新社西寧11月18日電(孫睿) 記者18日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獲悉,自啟動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以來,青海湖流域生態持續向好,水體面積達19年來最大值。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對柴達木盆地、三江源、祁連山等地區均有較大影響。資料圖為藍天白雲下的青海湖。
  • 青海三江源人工降雨成效明顯 湖泊草地面積增加
    中新社西寧11月20日電 (孫睿)「監測顯示,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實施以來,使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河流徑流量、湖泊面積均呈增加態勢,有效改善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李林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青海湖水體面積達20年來最大值
    中新社西寧9月29日電 (孫睿 孫偉)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29日下午對外發布,受今年8月至9月降水偏多影響,青海湖水體面積較歷年同期增大,達到近20年來最大值。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對柴達木盆地、三江源、祁連山等地區均有較大影響。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陳杰:青海三江源保護區採礦破壞生態實拍|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我長期關注長江的生態狀況,範圍從其源頭一直到金沙江(長江上遊)上遊,這些區域的生態情況其實都很嚴峻。我們現在談長江大保護,至關重要的就是對長江上遊的保護。但實際情況是金沙江上遊海拔高,地理位置偏遠,監管困難,破壞生態的開採行為眾多。以上是我去三江源實地考察之後做的報導,目前來看,長江源頭的保護工作日益精進,也是因為這篇報導。
  • 青海湖連年「擴容」原因何在
    「2000年以前,青海湖地區每年的降水增速為0.122毫米,2000年以後,青海湖地區每年降水增速為3.545毫米,年平均氣溫的增加速度也由2000年以前的0.03攝氏度增加至2000年以後的0.12攝氏度。這一組數據說明,青海湖的暖溼化明顯,溫度和降水量的增速都高於全國。」劉寶康說。
  • 青海三江源地區凍土呈明顯退化趨勢
    新華社西寧11月22日電(記者張大川)青海省氣候中心日前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總體呈減小趨勢,1983年以來退化趨勢尤為明顯,平均每10年減小6.5釐米。
  •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近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掠影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近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掠影 2021-01-16 1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銘賢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由於保護區面積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明顯,三江源嚴酷的高寒環境,構成了獨特的生命繁衍區,許多生物至此已達到邊緣分布和極限分布,所以三江源區就成為了珍貴物種的高原基因庫。  生物環境十分脆弱  張德海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三江源區野生動物的基本特點——品種多、種群少。
  • 2019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了新進展、開創了新局面。青海湖裸鯉的總尾數為3.4億尾,總資源量為8.8萬噸;青海湖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馬河和哈爾蓋河5條河流青海湖裸鯉繁殖量為5.04億尾。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蝕總面積為11004.50平方公裡,佔流域總面積的37.10%。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與上年相比流域生態系統類型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保持穩定。
  • 半月談|生生不息青海湖
    青海湖以西,是廣袤的柴達木盆地,正因有了青海湖這個「天然屏障」,西部沙漠化向東蔓延的態勢才得以遏制,東部河湟谷地的生態安全才得到保證。青海湖地區高寒缺氧、氣候惡劣,長期以來,人們不斷與沙塵抗爭,環湖東北岸的一片綠洲便是「證物」。除了對6萬畝沙區常年禁牧封育,環湖地區逐步調整了種樹結構和固沙方式。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
    新華社西寧8月12日電題: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新華社記者王金金、耿輝凰他雖年過六旬,仍能一年六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三江源,採集一線生態數據服務50餘家國內外科研機構及教學單位;他曾告別家人遠赴丹麥求學,回國後潛心研究退化草地治理,還綠萬畝黑土灘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國環境報)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我省將劃森林溼地沙區植被物種4條生態保護紅線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記者從1月16日召開的全省林業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我省將科學劃定森林、溼地、沙區植被、物種4條生態保護紅線,在此基礎上把劃定的紅線落實到地圖上、地塊上,並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並期望在數年之內實現生態環境的明顯好轉。》(《生態環境》2006,15〈5〉:1042~1045)中給出了三江源地區年降水的歷史數據顯示:三江源區年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降水量最為豐沛的年代為上世紀80年代,最為乾旱的年代為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4年。
  • 我省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
    4月28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植被生態質量較近十年平均整體略偏好,典型湖泊面積與近十年相比整體增大,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