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

2020-08-12 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8月12日電題:草地生態專家趙新全:情深不舍三江源

新華社記者王金金、耿輝凰

他雖年過六旬,仍能一年六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三江源,採集一線生態數據服務50餘家國內外科研機構及教學單位;他曾告別家人遠赴丹麥求學,回國後潛心研究退化草地治理,還綠萬畝黑土灘;如今,他放棄了成都安逸的退休生活,毅然回到高寒缺氧的高原腹地,繼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密碼。

61歲的趙新全是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孜孜探索「生態合理,經濟可行,農牧民可接受」的草地生態科學生產方式,他38年的學術歷程熠熠生輝:牽頭組建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開展國家公園草地承載力方法及草地與食草動物平衡的理論研究,開創生態與民生協同發展、科研與生態工程相結合的研發體系支撐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

自從來到青海,趙新全便和高原的草場、牛羊較上了勁兒。

1982年8月12日,趙新全清楚地記得這一天。身穿軍大衣、蜷縮在解放牌大卡車的木椅子上,剛從學校畢業的他一路搖搖晃晃地翻過了海拔3940米的達坂山,來到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站。

海北站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境內的祁連山腳下,距離西寧市約160公裡,海拔約3200米。在這裡,年輕的趙新全成了173隻羊的「羊倌」,為摸清不同季節家畜體重變化規律,除了日常採樣、監測工作外,他需要每個月給所有的羊稱體重。

「一次放牧實驗時把羊弄丟了,可把我和同事嚇壞了。」趙新全回憶道,為了找羊,他們連夜摸黑趕路,穿過被稱為「亂海子」的沼澤地,挨家挨戶打聽。第二天早晨,終於順著血跡找到了耳朵上實驗標記被割掉的羊。

「找不到羊,已經堅持5年的實驗就白做了。」趙新全說,找到羊,心裡踏實了,可雙腿已經沒有力氣往回走了。

走夜路,一隻手提著褲子、另一隻手用褲帶驅趕野狗;冬天鑿冰取水,手粘在鐵桶壁上生生撕下來一層皮……生活雖然艱苦,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長期在高原畜牧生產一線蹲守,趙新全摸清了適度放牧強度與家畜生產的規律,並提出了草場「取半留半」的科學利用概念,一度在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引起關注。

1997年,趙新全在丹麥完成博士論文後,再次回到青藏高原。這次,他將目光投向了三江源地區。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大武灘,曾是當地有名的黑土灘。「草灘都荒了,怎麼能再變綠?」在眾人的疑惑與不解中,趙新全和他的研究團隊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一年時間內,他帶著團隊同事風餐露宿做測量、搞實驗,硬是讓昔日的黑土灘變成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青青草原。「得益海北站積累的研究成果,感謝曾經的牧區生活經歷。」趙新全說。

終於,趙新全和團隊發明研製出27項草籽生產及退化草地生態恢復技術,選育了5個青藏高原適宜優質飼草新品種,建立了新品種國家種子基地主導牧草良種繁育,開闢了營養生態學新領域。

「最舍不下三江源。」2018年8月17日,原本已經調到成都準備退休的趙新全再次回到青海,於同年9月擔任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一職。2019年,60歲的趙新全向組織提出延遲退休的申請。

趙新全說:「在三江源設立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給了高寒草地生態研究更大的展示舞臺。」

如今,翻看趙新全的微信朋友圈,都是他在野外考察時的所思、所想、所感。「你看,這是我們2019年拍到的藏狐捕食鼠兔的畫面」「冬日的可可西裡,黃色是這裡的主色調」,指著一張張照片,趙新全向記者分享自己的科考經歷。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區域及毗鄰區域整體變暖變溼變綠,植被生產力趨於穩定,野生動物數量明顯上升,生態服務功能逐步提升。」談到三江源,趙新全總是充滿激情,「這是片神奇的土地,有獨特的自然風貌,還有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我永遠去不夠、看不盡。」(完)

相關焦點

  • 青海三江源人工降雨成效明顯 湖泊草地面積增加
    中新社西寧11月20日電 (孫睿)「監測顯示,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實施以來,使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河流徑流量、湖泊面積均呈增加態勢,有效改善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李林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經過多年不懈的生態綜合治理,近年三江源和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物種群增多活動範圍擴大,植被恢復,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動植物種群增加顯著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覆蓋青海省玉樹、果洛全境和海南、黃南、海西的部分地區,總面積36.6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並期望在數年之內實現生態環境的明顯好轉。他們利用遙感圖像對整個三江源地區進行研判,最早可得的遙感圖像為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由此一直延續到2004年。遙感圖像顯示,自70年代以來,三江源地區持續發生著草地退化。
  • 「多年凍土區退化草地恢復技術與試驗示範」課題啟動
    12月6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青藏高原凍土區退化草地修復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啟動會在成都召開。出席啟動會,來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等單位的課題骨幹參加了會議。  會上,項目首席、成都生物所趙新全研究員就項目基本情況作了介紹。
  • 在「三江源」設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驗區(建言)
    對於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我們應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實施的基礎上,依據進展和變化了的情況進行調整,推出新的以生態補償為主要政策的重大舉措,儘快研究在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整體設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驗區。  建議以「三江源」地區為重點,形成全國第一個生態補償機制的綜合實驗區。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可喜的是,經過多年的治理後,這一地區的鼠害已經得到了治理,自然生態進一步恢復。」張德海說。  「食草類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到食肉類野生動物的生存,三江源區的生態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張德海的語氣中充滿了擔憂。  三江源地區氣候惡劣,動植物資源一旦遭受破壞,在短時間內就很難恢復,這就會導致生態系統失衡,各種自然災難頻發。
  • 我省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
    4月28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省氣象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植被生態質量較近十年平均整體略偏好,典型湖泊面積與近十年相比整體增大,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鏈。
  • 【三江源,我們的國家公園】 三江源,鳥類棲息的樂園
    顯然,三江源的溼地、湖泊、島嶼、紅草灘、灌木林和針葉林,無疑是鳥類非常適合繁衍棲息的環境。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道路設施完善,交通以及通信的方便和發達,攝影攝像設備及技術的不斷完善,眾多專家學者調查區域更加拓展,調查時間增長,對三江源地區鳥類認知更加深入。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三江源生物群系分布演化有兩種主導模式,即苔原和半荒漠的相互轉化。主要集中在三江源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中南部也有部分分布,共同覆蓋了三江源約45%的區域,是生物群系變化最頻繁激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應重點關注這一區域。長期以來三江源半荒漠的面積有擴大趨勢,苔原和寒溫帶草原/灌木有縮小的趨勢,從長期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是趨於退化的:苔原逐漸退化為半荒漠。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三江源生物群系分布演化有兩種主導模式,即苔原和半荒漠的相互轉化。主要集中在三江源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中南部也有部分分布,共同覆蓋了三江源約45%的區域,是生物群系變化最頻繁激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應重點關注這一區域。長期以來三江源半荒漠的面積有擴大趨勢,苔原和寒溫帶草原/灌木有縮小的趨勢,從長期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是趨於退化的:苔原逐漸退化為半荒漠。
  • 科學團隊監測分析顯示 三江源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區及祁連山國家公園即將正式掛牌成立。為進一步摸清這兩個地區野生動物分布情況,去年底到今年初由相關專業科研機構和管理部門聯合組成的調查隊伍連續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近日,從近年監測到的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科學團隊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土撥鼠學名旱獺,因為繁殖能力強,家族龐大,又與牛羊一起啃食牧草,而且有一個頗為令人頭疼的習慣——酷愛挖坑打洞,刨斷草根,一度被認為是草場的破壞者而遭到滅殺。
  • 三江源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效果明顯
    近期,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中科院地理所等單位組織完成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2013-2017年)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工作。評估顯示,二期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區生態狀況總體穩定,溼地與水體生態系統整體有所恢復,草地淨初級生產力和產草量整體保持穩定,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和流域水供給能力相對穩定,生態系統水土保持量和防風固沙量有所增加,生態保護與生態恢復措施效果明顯。   《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於2013年正式頒布,實施期限為2013-2020年,總面積為39.5萬平方公裡。
  • 陳杰:青海三江源保護區採礦破壞生態實拍|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我長期關注長江的生態狀況,範圍從其源頭一直到金沙江(長江上遊)上遊,這些區域的生態情況其實都很嚴峻。我們現在談長江大保護,至關重要的就是對長江上遊的保護。但實際情況是金沙江上遊海拔高,地理位置偏遠,監管困難,破壞生態的開採行為眾多。以上是我去三江源實地考察之後做的報導,目前來看,長江源頭的保護工作日益精進,也是因為這篇報導。
  • 三江源: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 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
    央視網消息:近日,北京大學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和調研人員從近年監測到幾十萬張監測照片和幾萬條監測視頻中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食物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食肉動物最多的地區。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專家建議加強保育研究及生態治理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8-12-10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招募 | 陪伴昂賽的60個夜晚,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批科學志願者計劃
    國家公園希望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以及世代傳承」的目標,這浩蕩的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跌宕的生命演化奇蹟,足以激發人們對於自然的熱愛,以及隨之而生的自豪感,對於土地和國家的情懷。從國家公園的建設來說,科學志願者的身份,可以給更多人提供享有國家公園優質的自然產品的機會,體現國家公園的全民公益性;另一方面,因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地域廣袤,生態系統多樣,需要各種社會力量的有序參與,科學志願者的參與,可以助力國家公園的建設,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工作以及觀點、視角。
  • 【黃南州】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黃南處在三江源生態保護試驗區的核心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從全州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來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一、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一)草地現狀。全州總面積1.8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5.95萬人。
  • 【生態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電視專題片)
    【生態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丨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電視專題片) 2021-01-12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望三江源》歌唱三江源,傳承永恆的生命之愛
    《守望三江源》歌曲簡介:素有「中華水塔」美譽的三江源,不僅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守望三江源》,以歌曲的形式追本溯源,歌頌三江源,弘揚中國精神。以守護三江源、守望三江源,來提煉故土情深的人間真情,傾盡世世代代傳承的生命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