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2020-09-07 青海日報

演講嘉賓:黃躍飛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演講摘登:

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樹型包括泰加林、寒溫帶混交林、冷落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冷混交林、溫帶落葉林。冰極地荒漠型就是指冰極地荒漠。

三江源生物群系分布演化有兩種主導模式,即苔原和半荒漠的相互轉化。主要集中在三江源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在中南部也有部分分布,共同覆蓋了三江源約45%的區域,是生物群系變化最頻繁激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應重點關注這一區域。

長期以來三江源半荒漠的面積有擴大趨勢,苔原和寒溫帶草原/灌木有縮小的趨勢,從長期來看,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是趨於退化的:苔原逐漸退化為半荒漠。降水是三江源地區生物群系類型分布演變的主要驅動力,而溫度次之,同時三江源的植被演變存在多個明顯的周期,近幾百年三江源植被處於相對較好的周期。

基於再分析數據集近地面氣溫數據計算2009-2018年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氣溫為-2.6℃,1980年地表溫度低於-2℃的區域面積19.9萬平方公裡,而2010年相比與1980年減少4.2萬平方公裡,2018年相比於1980年減少43.2%。近40年來三江源年均地表溫度低於-2℃和0.5℃區域面積均呈縮減趨勢,且近10年來縮減趨勢有所加快。

數據顯示,1982年—2015年8月份,三江源地區植被平均覆蓋指數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遞增,氣候變暖背景下,生長季平均植被指數在全區範圍內顯著變好。

三江源地區年降水總體呈東南高西北低的趨勢,2000-2015平均年降水408mm。三江源地區參考蒸散發近55a顯著增加,2000年以後增加趨勢加劇。氣溫對參考蒸散發增加貢獻最大,隨著氣候變暖,未來三江源地區極有可能出現乾旱化程度加劇風險。

而降水只是影響區域乾濕變化的一個重要因子,並不能體現能量對於環境乾濕變化的作用。乾旱是影響植被生長發育、基因表達、空間分布和產量品質的主要環境因子之一。暖幹化可能導致三江源地區地表徑流減少,促進凍土消融,影響土壤水熱過程,進而使生態植被發生改變。同時,不同尺度氣候乾旱對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乾旱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預測未來百年(2010-2100)三江源地區氣溫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降水基本保持不變略有減少,而植被覆蓋指數有一個微弱的上升趨勢。整體上,三江源地區植被覆蓋指數年均值呈上升趨勢,在生長季節略有降低。瀾滄江流域增長趨勢明顯,植被生長情況要好於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

此外,我們調查發現,黃河源區徑流從2010年開始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隨著氣候不斷變暖,下墊面影響在徑流變化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成為主要影響因素。乾旱的氣候使得更多降水通過植被蒸發,減少了徑流的產生。

(本報記者 譚梅 整理)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專家建議加強保育研究及生態治理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8-12-10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氣候變化或使地中海地區變為沙漠
    否則,地中海盆地的植被和生態系統將隨著溫度的上升而發生變化。南歐地區荒漠化的增加僅僅只是這些變化所導致的一個後果。  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法國埃克斯普羅旺斯地區歐洲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中心古氣候學家Joel Guiot表示:「一切都以平行的方式發生著轉移。灌木植被將遷移到落葉林地區,而森林將遷移到山上更高海拔的地方。」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黃河源區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產流區、水源區及生態涵養地,素有「黃河水塔」之稱,對流域中下遊地區和我國北方的農業生產、用水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日趨頻繁的人類活動影響下,黃河源區的區域氣候、水分循環特徵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在近年來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進而可以對中下遊地區的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 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上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其中多年凍土區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則更加導致寒區生態系統加速退化。  這些數據表明了一個結論——江河源區高寒生態系統總體呈持續退化狀態。  另據統計,過去40年裡,在長江、黃河源區植被生長季節中,氣溫變化率分別為每10年升高0.15℃和0.16℃,而降水的變化趨勢則大致以每年0.67毫米的速率遞減。「宏觀而言,植被生長季節的這種氣候變化態勢顯然是不利於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王根緒說。
  • 青海三江源地區凍土呈明顯退化趨勢
    新華社西寧11月22日電(記者張大川)青海省氣候中心日前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最大凍土深度總體呈減小趨勢,1983年以來退化趨勢尤為明顯,平均每10年減小6.5釐米。
  • 論文推薦|氣候變化下西南地區12種常見針葉樹種適宜分布區預測
    據估計,受此影響,全球有 20%~30% 的物種可能會由於全球變暖而滅絕,而我國西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極易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 ,氣候變化帶來的水熱條件改變則會導致針葉林適宜分布區的變更,西南地區有著大量特有針葉樹種,它們較為狹窄的分布範圍可能預示著對棲息地氣候因子更為嚴格的要求,進而在未來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可能有著更高的滅絕風險。
  • 山東省植被覆蓋度變化與氣候因子相關性分析
    點上方「測繪科學」關注我們 摘 要 植被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所有變化做出響應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距今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並迫使物種追蹤和選擇適應氣候變化的適宜生境。在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中,物種分布的冷界每10年向極地擴張19.7 公裡,海洋物種每10年擴張72公裡,陸地物種每10年擴張6公裡(Poloczanska et al.,2013)。熱帶、溫帶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一致,即將其範圍擴大到以前耐寒物種生存的環境。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氣象工作作為中國政府整體工作的一部分,承擔著氣象預測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職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圍繞國家氣候變化適應戰略,中國氣象局持續推進氣候服務和可行性論證。推進傳統氣候服務與各行各業應對氣候變化需求的融合,建設以基礎綜合資料庫和氣候模式系統為支撐,以農業與糧食安全、災害風險管理、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為優先領域的氣候服務系統。在青海三江源,氣候服務為保護「中華水塔」添磚加瓦。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近20年來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呈增加趨勢,是我國的重要碳匯,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驅動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積持續減少,荒漠面積增加,各類生態系統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就生態系統承載力而言,整個西部地區整體上還有少量承載潛力,但部分地區有超載現象。
  • 科學時報:三江源與文明的嬗變
    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並期望在數年之內實現生態環境的明顯好轉。》(《生態環境》2006,15〈5〉:1042~1045)中給出了三江源地區年降水的歷史數據顯示:三江源區年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降水量最為豐沛的年代為上世紀80年代,最為乾旱的年代為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4年。
  •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經過多年不懈的生態綜合治理,近年三江源和青海湖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物種群增多活動範圍擴大,植被恢復,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動植物種群增加顯著水體質量良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覆蓋青海省玉樹、果洛全境和海南、黃南、海西的部分地區,總面積36.6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氣候變化影響植被的覆蓋、生產力和碳循環,以及物候、物種的分布範圍。受氣候變化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影響,全球範圍內陸地生態系統淨生產力有所提高,陸地碳匯有所增加; 但由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呈增加趨勢,更為頻繁的暴風雨、野火、土地退化和蟲害暴發的強度增加,也加大了生態系統的損失。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多年凍土不僅是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氣候及環境變化的靈敏指示器,氣候變化將引起凍土地區環境和凍土工程特性的顯著變化,這一點正在被冰凍圈監測和近年來青藏公路沿線凍土變化的諸多研究結果所證實。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氣象影視中心共同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探討草原生態系統應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