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2020-12-08 澎湃新聞
文 / 趙序茅(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

所謂「氣候變化」,一方面指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變化。而後者,正是人們研究氣候變化尤其是氣候變暖關注的重點。

近200年來,人類集約化的工業、農業活動改變了地球大氣、海洋和淡水的化學成分, 海洋上層溫度和陸地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約1℃。這些變化使得世界海洋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永久凍土、冰蓋和冰川融化, 湖泊和河流的溫度升高,進而改變了原本的大氣環流模式,並增加了極端氣候的風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大幅度減少,全球氣溫依舊會比目前高出1~2℃。而鑑於當前各國很難就碳排放減排達成一致的協議,在未來的幾十年間,全球碳排放大幅度減排的目標很難實現。因此,到2050年,全球氣溫有可能升高3~6℃。在此期間,預計許多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將會發生變化。地球表面的三大生態系統——陸地、淡水、海洋,都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涉及基因、物種、群落、生態系統等各個層面。

南極冰川。(圖片來自Unsplash @longmaspirit)

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正在成為威脅物種多樣性的主要驅動力,其影響包括:促使局部物種滅絕從而減少物種多樣性;改變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通過改變物種的豐度、死亡率等,影響群落結構;通過改變生態過程或幹擾作用方式導致生態系統轉變;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影響人類自身健康。

氣候變化可能加速那些對氣候敏感的物種的滅絕速率。目前關於物種滅絕風險的預測表明,0%~54%的物種可能會因氣候變化而加速滅絕。在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滅絕風險會增加,如果現有的政策不改變,地球上1/6的物種會受到威脅(Urban, 2015)。此外,全球氣候變化會對物種種群動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改變物種的豐度、死亡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現有的資料研究表明,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中大約80%的群落豐富度的改變是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並迫使物種追蹤和選擇適應氣候變化的適宜生境。在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中,物種分布的冷界每10年向極地擴張19.7 公裡,海洋物種每10年擴張72公裡,陸地物種每10年擴張6公裡(Poloczanska et al.,2013)。熱帶、溫帶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一致,即將其範圍擴大到以前耐寒物種生存的環境。當然,在某些情況下也存在例外,比如,某些物種面對氣候變化表現出滯後性,暫時沒有改變其地理分布範圍。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地理分布格局的改變進而會影響和改變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方式,從而加劇非生物條件對於物種分布的影響。物種之間新的相互作用可能改變原本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比如,在澳大利亞西部,熱帶魚出現向極地蔓延的趨勢,亞熱帶珊瑚礁大量死亡。

此外,氣候變化導致植物物候發生改變,從而嚴重影響寄居其上的昆蟲的生活史,如蝴蝶和寄主植物之間出現物候不匹配,植物在昆蟲幼蟲準備進入滯育期前死亡。這進而會對以昆蟲為食物的上一食物鏈的動物帶來嚴重影響。以斑姬鶲為例,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的早春對其種群產生了嚴重影響。

斑姬鶲。圖片來自Estormiz / Wikimedia Commons

斑姬鶲在非洲西部越冬,在歐洲繁殖;雄鳥通常在雌鳥之前到達,雌鳥根據雄鳥棲息地的質量來選擇配偶。長期以來,斑姬鶲一直保持著這一生活軌跡不曾改變,可是過去20年間溫帶地區春季溫度升高,歐洲提早進入春天,這讓它們難以適應。對許多動物而言, 冬季意味著飢餓和死亡,春天才代表著新的生機。那麼,春天提前到來,斑姬鶲為何會不適應?一切還得從它們的生活史說起。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對鳥類而言,食物無疑是生存的頭等大事。斑姬鶲在繁殖地主要以昆蟲為食,它們對當地的一種毛毛蟲非常依賴,尤其是在繁殖期時,充足的食物意味著可以養活更多的雛鳥。長期以來,斑姬鶲與毛毛蟲建立了一種穩固的關係,毛毛蟲種群的高峰期,恰恰是斑姬鶲的繁殖期。可是氣候的變化,打破了這種古老的平衡。春季溫度升高導致樹木的物候期提前,昆蟲的繁殖高峰也提前了,因此毛毛蟲種群的尖峰時間有明顯的前移趨勢。這樣一來,斑姬鶲就被「爽約」了。結果可想而知,在毛毛蟲種群最早到達高峰的地區,斑姬鶲的種群數量下降了90%,但是在毛毛蟲種群最晚到達高峰期的地區,斑姬鶲的種群僅下降了10%。

春季提前,毛毛蟲爽約,一時間斑姬鶲無從適應,蟲兮從兮奈若何!其實要打破這種局面也很容易,春季早到,物候期提前,樹木早點發芽,毛毛蟲提前繁殖,斑姬鶲早點到來不就行了嗎?但問題正出在這裡。對於長距離遷徙的種類而言,春季遷徙更多地依賴於內源性的節律,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以此來看,長距離遷徙的鳥類的適應性非常脆弱,春季從越冬地遷徙和繁殖地的氣候變化沒有關聯,而繁殖日期又受到達日期的限制。

不過,雖然春季的遷徙時間不好改變,斑姬鶲還是在其他方面做出了調節。調查發現, 儘管斑姬鶲在1980年至2000年的春季到達繁殖地的時間沒有提前,但是它們的產卵期(產卵期和種群的大小沒有關係)提前了10 天。結果也表明,提早產卵的斑姬鶲夫婦比晚產卵的要更容易繁育幼鳥。可是這種努力依舊跟不上早春的步伐。

除了受到食物因素的威脅外,氣候變化還給斑姬鶲帶來了競爭壓力。相比之下,處於同一繁殖地的大山雀沒有受到多少影響,它們是當地的留鳥,產卵日期比斑姬鶲早兩周。這樣一來,面對大山雀,斑姬鶲就更沒有競爭優勢了。

大尺度的氣候變化對一些從熱帶越冬地到溫帶地區繁殖的遷徙鳥類構成嚴重威脅,到達時間不合適就不能選擇一個好的棲息地,同時它們還面臨著當地種類的高度競爭。除了斑姬鶲外,西歐部分鳥的種類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蘇東坡先生有言,「高處不勝寒」。作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更是如此。不過,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高處不勝寒」的局面正逐漸演變為「高處不勝暖」。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幅度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改變。

南美洲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在兩周後引發北美的龍捲風。在生態系統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氣候快速變化不僅影響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長格局,還會改變高寒生態系統中碳、水和能量的平衡以及季節動態。這些氣候條件引起的生態系統過程改變,直接關乎青藏高原5,000萬隻綿羊、1,400萬頭犛牛和大量野生有蹄類動物的生存,而畜牧的生存又直接關乎青藏高原500萬當地牧民的生產和生活。

因此,青藏高原上的高寒植被如何響應全球氣候的劇烈改變,成了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已有衛星遙感觀測研究表明,氣候變暖使得高寒草地植被的春季物候提前。這個不難理解,植被的物候期和溫度密切相關,氣候的改變自然會對物候造成影響。然而,這些前期研究有兩個問題,一是缺乏長期野外觀測的證據;二是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依託於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通過對1980年至2014年高寒草地植物地上生物量季節動態的長期監測,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過去35年的氣候變化,導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發生了兩大變化。

青藏高原。圖片來自Unsplash @nelmin

其一,植被生長更早、更快,但「最適生長」時長縮短。由於青藏高原春季溫度升高,植被物候期提前,出現更早生長的局面。而植物的生長有自己的周期,春季溫度升高造成它們生長更快,但並不能無限生長。作為前提,加快生長付出的代價是:「最適生長」時長縮短。

其二,植被的全年生物量生產沒有變化,但是不同季節的生物量生產發生了改變。所謂「生物量」是指某一時刻單位面積內實存生活的有機物質(包括生物體內所存食物的重量)總量,簡單來講就是這個地區這段時間內植物的乾重。氣候變化雖然造成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長期提前,長得更早、更快,但是對一年中整體的生物量沒有影響,草還是那麼多。不同的是,氣候變暖下植被的「最適生長期」提前,導致了植被春季生物量生產增加。既然全年生物量生產不發生變化, 有增加的量必然就會存在減少的量,研究發現,這個減少的生物量生產出現在秋季。因此,一年中不同季節的生物量生產發生了改變。那麼,植被為何會出現「最大生長速率」 加快和「最適生長期」縮短呢?這主要歸因於禾草和雜類草(這兩種功能群是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代表),氣候變化使得它們的「最適生長期」縮短,並趨於同步化。

這些發現的科學價值在於:首次為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長期變化提供了直接觀測證據,表明物候提前和生長加速共同重塑了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植被生長格局。對於國民經濟和民生的價值在於:植被的生產時間變了,而生產是支撐高寒畜牧業的基礎,因此畜牧業管理策略自然也要進行調整。

氣候變化的最終影響還會落到人類自己身上。

全球氣候變化通過改變生態過程或幹擾作用方式,導致生態系統轉變,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自1899年對全球浮遊生物進行研究以來,全球浮遊生物每年的生物量下降約1%,這和海面溫度升高密切相關(Boyce et al.,2010)。

氣候變化可以增加疾病媒介的豐度,從而對疾病暴發產生影響。比如在非洲的塞倫蓋蒂,極端氣候條件會使攜帶病毒、細菌的蜱蟲豐度增高,加速犬瘟熱病毒的擴散,導致獅子的死亡率升高。此外,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媒介傳播疾病也是人類健康的新威脅。

全球氣候罷工活動,紐倫堡德國,2019年9月20日。圖片來自Unsplash @markusspisk

氣候變化通過影響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最終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目前,全球人類食物中17%的蛋白質來自海洋魚類,全球氣候變化改變海洋生態系統,對人類的食物供給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給農業造成損失,因為植物的種群遺傳結構和適應機制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比較顯著,例如,過去幾十年間,在溫度上升和降水增加的綜合影響下,水稻、玉米、咖啡的產量均出現下降。此外,氣候變化導致一些野生農作物走向滅絕,自然界的遺傳資源遺失,這為農作物的雜交、育種帶來損失,嚴重影響現有農作物的改良、制約新的作物品種形成和發展。氣候變化還會改變地球的碳循環,釋放出更多的封存的碳,並降低與氣候相關的災害的風險,如洪水、旋風、海平面上升。

全球氣候變化為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帶來的真正潛威脅在於,它會導致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細菌、病毒入侵,威脅野生動物以及人類的安全。2016年8月,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暴發了炭疽熱疫情。引發此次炭疽疫情的是一頭1941年因感染炭疽死亡的馴鹿,氣候變暖使其屍體暴露,將有感染性的炭疽菌釋放到附近的水和土壤中,最終進入食物鏈,這導致2,000多隻馴鹿被感染,一些人也被感染。2015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中國西藏古裡雅冰冠中發現了15,000 年前的病毒,包括28個新的病毒群。在最壞的情況下,氣候變化造成的冰川融化也有可能導致這些病毒暴露並釋放到環境中。

人類的活動加劇了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又反過來作用於人類,真可謂:萬物皆空,唯有因果不空。

(原載於《信睿周報》第26期,原題為「生態系統失衡將如何威脅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參考文獻略)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什麼叫做蝴蝶效應?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那麼股市中效應是什麼意思?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個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戴爾·杜蘭 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研究包括大氣層的可預測性 ※※「蝴蝶效應是真實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規模的微小變化可以永遠改變天氣,但蝴蝶能否對天氣產生任何有意義的變化值得商榷。」
  • 「蝴蝶效應」是什麼?
    生活中我們總聽到「蝴蝶效應」這個詞,那「蝴蝶效應」是什麼呢?蝴蝶效應指在長時間和大範圍內,微小的空氣系統變化可能導致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產生極大變化。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提出了蝴蝶效應這個概念,他通過電腦進行「天氣預報」的模擬,發現如果將輸入的數據進行微調,得出的計算結果差別會非常大。這個概念被形象的表述為: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一個月前一隻蝴蝶在巴西輕輕拍打翅膀。「蝴蝶效應」這個名稱也就此誕生。
  • 蝴蝶需要「乘涼點」,以應對氣候變化衝擊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英國蝴蝶調節體溫的能力有較大差異。研究者們建議,應當通過增加景觀多樣性等方式為蝴蝶保留適宜的微氣候,幫助它們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衝擊。圖片來源:Andrew Bladon研究人員發現,英國不同的蝴蝶物種維持合適體溫的能力存在顯著差異。主要依賴找到合適陰涼處來維持體溫的物種正在面臨種群數量減少的巨大風險。研究結果預測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蝴蝶種群,並提供保護策略來保護這些蝴蝶。該研究發表在《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雜誌上。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
    蝴蝶效應是真實存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規模的微小變化可以永遠改變天氣,但蝴蝶能否對天氣產生任何有意義的變化值得商榷,蝴蝶效應能或多或少地抓住人們的想像力,雖然它不是一個完美的例子,但它是一個例證。問題是蝴蝶太小,無法真正改變任何事情,但一些更大的事物可以,例如:飛機或者積雲。積雲會對任何地方的氣候產生影響,其存在與否可以改變雲層周圍的大氣循環,當積雲發生變化時,將輕微改變較大範圍的大氣循環,之後再改變更大範圍的大氣循環。
  • 「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
    亞馬孫雨林的一隻蝴蝶振動兩下翅膀,會引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1963年美國的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了一個名詞,將類似「蝴蝶引起龍捲風」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用來比喻初始條件的一些小偏差會帶來結果的巨大改變,其他如馬蹄鐵掌上丟失了一個釘子,會讓一個國家走向滅亡;秋天一片飄落的桑葉,會點燃七國混戰的戰火等等,都是「蝴蝶效應」的例子。
  • 「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
    亞馬孫雨林的一隻蝴蝶振動兩下翅膀,會引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1963年美國的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了一個名詞,將類似「蝴蝶引起龍捲風」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用來比喻初始條件的一些小偏差會帶來結果的巨大改變,其他如馬蹄鐵掌上丟失了一個釘子,會讓一個國家走向滅亡;秋天一片飄落的桑葉,會點燃七國混戰的戰火等等,都是「蝴蝶效應」的例子。那麼「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呢?
  • 蝴蝶效應?研究發現過去4萬年中北半球海平面變化一直在影響南極冰蓋
    蝴蝶效應? 人們常說「蝴蝶效應」是指一隻亞馬遜雨林中的蝴蝶翅膀掀動的氣流可能在美國德州能引起一場龍捲風,而近日一項科學研究發現,北半球海平面的變化也能影響南極冰原的體積。
  • 蝴蝶效應,看懂它,就不會發脾氣了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當然,「蝴蝶效應」主要還是關於混沌學的一個比喻。也是蝴蝶效應的真實反應。
  • 真正的「蝴蝶效應」和真的好看的《蝴蝶效應》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摘自用計算機模擬天氣變化的實驗中,初始數據不到萬分之1.5的誤差竟導致前後計算結果變得完全不同。後來洛倫茲正式發表演說,用蝴蝶煽動翅膀可以引起颶風的描述,說明一個微小的初始條件變化可能導致一連串逐漸放大的結果。一再表示複雜系統演化中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一再表示複雜系統演化中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這就是蝴蝶效應。
  • 從水滸故事看蝴蝶效應經濟學
    從「蝴蝶效應」的角度分析,武松的個人行為或許影響了宋朝甚至世界歷史。這就好比在蝴蝶效應經濟學中,經濟體和社會不是機器式的運轉,更像是有生命的機體。 公元1059年11月,在景陽岡上打死老虎的武二郎被破格提拔。武都頭在街頭閒玩,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武大郎。身為嫂子的潘金蓮則暗戀上擁有「幹部」身份、身高八尺的小叔子。
  • 全球氣候變暖 臺灣蝴蝶生態秩序大亂
    中新網香港10月2日消息:全球氣候暖化,害得臺灣蝴蝶生態秩序大亂。熱帶東南亞蝴蝶拼命往北飛到臺灣來定居,最遠紀錄可到日本,慢慢入侵溫帶蝴蝶和寒帶蝴蝶地盤。  臺灣大學最近一兩年持續進行臺灣蝴蝶生態調查,原本希望藉此找出最理想的蝴蝶生態保護區,卻意外發現這生態界驚人的變化。
  • 蝴蝶效應:蝴蝶翅膀扇起的颶風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一隻蝴蝶不經心地拍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拉斯州一場災難性的颶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於是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科學家把這種現象戲稱作「蝴蝶效應」,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變化。「蝴蝶效應」的概念,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1963年提出的。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答:只需點上邊《安室美惠》免費關注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2、蝴蝶效應的理論由來美國氣象學家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 蝴蝶效應:學會這個小技巧,避免因小失大
    蝴蝶效應: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不同,經過一系列放大,會對未來狀態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1963年,美國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洛倫茲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這個效應。最開始是有一位氣象學家提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改變天氣。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蝴蝶效應: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按照計劃做?細微變化帶來的影響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蝴蝶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大家應該有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流域熱帶雨林(巴西)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而這句話其實就是蝴蝶效應的最常見的描述,也可以說是蝴蝶效應這個名字的由來。
  • 不可思議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指的是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蝴蝶效應》,這部電影告訴你生活背後的蝴蝶效應
    這是電影《蝴蝶效應》要告訴我們的事情。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這一理論有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於1963年提出。這一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