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2020-12-03 中國政府網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在過去50年裡,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快速和廣泛;生態系統在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服務功能也在不斷退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退化在未來50年內將進一步加劇,這將嚴重威脅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通過調整政策和機制,有可能在增加需求的同時,減緩生態系統的退化。

    一般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相互之間密切聯繫、相互作用,通過物質交換、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成為佔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整體。生物系統主要由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還原者4個部分組成。非生物環境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溼度、風、雨雪等;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消費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是如何產生相互作用的

    簡單地說,氣候變暖使水汽蒸發量加大而導致洪澇、乾旱,破壞了地表下墊面狀態使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又反饋變化,使地球水圈的水循環的周期縮短(延長)而導致洪澇、乾旱頻繁發生和強度加激。因此,生態系統根本無法進行自然的遷移,致使原生態系統內物種的重大損失。  

    全球和我國生態系統現狀

    全球範圍內,超過80%的物種的物候期(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動隨氣候變化發生相應的規律變化)每10年提前或延後了2.3-5.1天。仲夏之前開花的物種物候期提前,而仲夏之後開花的物種物候期延遲,導致群落植物物候期出現空白,可能引起其它物種的入侵及群落組成和結構的變化。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全球有高等植物3萬餘種,其中50%為我國特有種,脊椎動物6347種,分別佔世界總數的10%和14%。目前有15%—20%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遺傳多樣性大量喪失。我國作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當數量的、攜帶寶貴種質資源的野生邊緣種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形勢十分嚴峻。

    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已發生的變化

    上半個世紀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地球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最為迅速的環境變化之一,它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機械性的和嚴峻的。棲息地面積的減少導致了棲息地所能支持的物種數量的減少。當棲息地的面積減少到它原來面積的十分之一時,將最終導致動植物的數量減少一半。

    熱帶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儘管它們只覆蓋了地球表面積的6%,但熱帶雨林中的陸地和水生生境生存著人們所知的一半以上的物種。動植物的分布向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推移、生物的物候期提前、極地部分生態系統發生變化;高緯海洋藻類、浮遊生物和魚類的地理分布改變;高緯和高山湖泊中藻類和浮遊動物增加;河流中魚類的地理分布發生變化並提早遷徙等。

    近20年來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呈增加趨勢,是我國的重要碳匯,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驅動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積持續減少,荒漠面積增加,各類生態系統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就生態系統承載力而言,整個西部地區整體上還有少量承載潛力,但部分地區有超載現象。

    全球變暖背景下,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未來變

    專家預測2100年,自然界將遭受嚴重的損害。未開發的森林大都會消失,隨同它們一塊消失的還有大多數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珊瑚礁、河流及其它的水生生境將會嚴重受損。隨著這些生態系統的消失,地球上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動植物種將消失,只是在這裡或那裡留下小片野生生境的殘片,隨著人類潮流席捲整個地球,它們被明智的且足夠富有的政府或私有者迅速保護起來。

    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增幅超過1.5℃-2.5℃,現評估到的約20%-30%的物種可能會滅絕,加上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生態系統將發生重大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水和糧食供應等多方面產生不利影響。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引起的海水酸化,還可能會對一些海洋生物產生不利影響。珊瑚礁和紅樹林等沿海生態系統將受到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

    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西南、華中和華南等地區的森林影響最大。森林生產力雖呈現不同程度增加,但由於氣候變化後病蟲害爆發範圍可能擴大、森林火災發生頻率可能增加,因此森林生物量不一定增加,某些樹種適宜面積還將縮小。年平均氣溫增加4℃,降水增加20%時,我國各植被地帶都將變得乾熱,森林地帶的水分仍能滿足森林生長,西部草原大部將變為荒漠區,荒漠地帶沙漠化加劇,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帶的乾旱程度大幅度增加,沙漠化趨勢加強;但各植被地帶的自然植被淨第一性生產力均有所增加。

    生態系統退化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應對

    近幾十年來,許多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靠全球人類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如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全球變化等。這方面的研究重點為:全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反應;敏感地帶和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氣候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模擬;建立全球變化的生態系統發展模型;提出全球變化中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等。目前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基本事實已得到國際社會和科學界的廣泛認同,但對於氣候變化的原因與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預測及其影響的認識尚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仍需進一步加強研究。我國有必要開展有針對性的生態恢復和生態建設,如建立節水型社會、實施荒漠化治理工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東西部生態補償機制等,實現西部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姚華棟)

相關焦點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導   讀近年來, 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 對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人類社會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碳循環是驅動陸地生態系統變化的關鍵過程. 準確理解和評估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能為人類社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篇)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系統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 【土地利用】墨西哥土地利用變化與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和碳儲量的影響
    生態系統土地利用覆蓋變化(LUCC)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評估LUCC的趨勢和可能替代方案需要對變化熱點地區進行量化和識別。同時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生態系統變化的原因、影響、後果和動態,LUCC研究需要跨不同領域進行整合。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但如果排放量以目前的速度持續增加,全球氣溫的升高就有可能會達到上限(5℃)。火山爆發或其他自然變化現象可能會暫時抵消一些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暖,減緩全球氣溫的上升,但這些影響只會持續幾年的時間。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將放緩本世紀及以後的氣候變暖速度。及早大幅削減排放量將大大降低氣候變化的速度和總量,比越往後採取措施產生的效果更明顯。
  •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崩潰!
    現今發表的這項研究繪製了100多個熱帶雨林和珊瑚礁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地點,如颶風、洪水、熱浪、乾旱和火災。概述了這些非常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如何受到持續的氣候變化、日益極端的天氣和破壞性的當地人類活動的共同威脅。國際研究小組認為,只有採取國際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扭轉這一趨勢。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
  • 森林火災是生態系統恢復的契機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正在影響生態系統的能力以及居住在森林火災中的生命形式。但是,恢復受影響環境的行動可能是恢復丟失的自然價值的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的火災使管理它們的人有機會通過適當的生態恢復過程改變以前的不良林業做法。在森林火災後恢復環境的行動必須指向更有彈性和更不易燃的自然植被,這更適應它將不得不居住的新氣候條件。塞維亞大學的老師PabloGarcíaMurillo和VicenteJuradoDoña在與科學評論的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籤署的一篇文章中說。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你是否能想像,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的夏季可能就沒有冰了,原來在海冰上行走的北極熊將在何處安身?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氣象影視中心共同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探討草原生態系統應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對臭氧層的區域性影響
    氣候變化帶給臭氧層的消息是喜憂摻半的。根據一項新研究,由於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和氣流的改變,北半球中部——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在內,其臭氧層可能會提前恢復;同時,整個熱帶地區以及南半球中部,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秘魯,其臭氧層的回覆可能會延遲。   臭氧層是高層大氣的一個重要部分,保護人類和生態系統不受UV-B輻射的傷害。
  •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不利影響已顯現 嚴重影響我國生態安全
    昨日,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8:聚首卡託維茲》發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2017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16年下降5.1%,比2005年累計下降約46%,提前3年實現碳強度下降40%至45%的目標。因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冰川持續融化消退。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生態系統崩潰、極端氣候惡化,專家:地球將會變得很危險
    無論是越來越頻繁出現的乾旱、或是超強氣旋引發前所未有的洪災,不可否認的是,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劇烈且極端。由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教授布拉德肖(Corey Bradshaw)引領的跨國科學團隊,13日在《維護環境與生態前瞻》期刊發布研究成果,警告各國領袖若繼續逃避問題、不思考如何解決,將會迎來恐怖後果。
  • 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Fotolia / vladimir krupenkin)>(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復活節島文明消亡的原因。
  • 專家: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網站發表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國家海洋局網站10日發表國家海洋局研究員豐愛平、國家海洋局高級工程師王勇智撰寫的文章《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未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全文如下: 我周邊海域珊瑚礁佔全球珊瑚礁總面積的
  • 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上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其中多年凍土區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則更加導致寒區生態系統加速退化。  然而,從相關性的密切程度而言,長江源區這3種典型高寒草地生態系統面積變化與氣溫之間的統計相關顯著性水平要高於黃河源區。換句話說,即氣候增暖對高寒草地生態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長江源區要比黃河源區較為強烈。「這種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凍土對氣候變化的高度敏感性。」王根緒解釋道。
  • 地球氣候變化對生物能造成什麼影響?
    氣候對環境影響的評估 在生態變化對全球生物影響的問題上,同樣存在這種情況。現在,兩項大規模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全球變暖正在改變和影響全球的生物及其進化方向。但是,批評者認為,即使再增加一些材料得出這種結論也證據不足。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
    7月15日,據外媒報導,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但是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氣候變化森加社區領袖約翰·懷特說,「越來越大的大風和暴雨使湖邊的漁民生活更加困難。
  • 氣候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全
    由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類健康。而當人類健康普遍受到影響時,則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到「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因此,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某個社區群體,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或公共安全。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