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瀏覽量: 7158 次 我要評論 近日有科學家稱,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全世界海洋裡的大型掠食性魚類變得越來越少,過去一百年來數量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體型較小的魚類則繁衍興盛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讓部分海鳥瀕臨滅絕
新華社倫敦12月12日電(記者張家偉)總部位於英國的國際鳥類聯盟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鳥類的生存狀況總體上看有好有壞,但許多海鳥正由於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面臨滅絕風險,需要加強相關保護措施。 全球鳥類生存狀況數據由非政府組織國際鳥類聯盟整理更新,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使用。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
-
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 全球漁業正在萎縮
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天氣形態和動物棲息地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我們的海洋中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海平面上升對世界漁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含量增加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核戰爭過後,如果我們停止過度捕撈,海產品可以養活我們
他們最令人不安的發現之一是,核戰爭不僅會在交戰國家造成可怕的局部破壞,還可能造成全球後果。 核爆炸會引發大火,煙塵會上升到大氣中,遮擋陽光——就像大型火山爆發後一樣。 通過使用現代全球氣候模型——旨在模擬氣候變化的後果——他們發現,這些煙霧可以顯著阻擋陽光,並使世界涼爽好幾年。
-
人類過度捕撈,海洋種群過去 40 年減半
總部設在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基金會16日發布報告稱,受過度捕撈、棲息地受破壞、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中減少過半。這份名為「藍色地球生命力」的報告分析了1970年至2012年包括海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魚類在內的1234個物種的5829個種群,其數據總量超過以往,因此更清晰地展現出海洋生物界某些令人不安的景象。報告指出,與商業或自給性捕魚活動關係密切的海洋物種,其受影響程度最為嚴重,其中商業性漁業資源嚴重減少,例如金槍魚、鯖魚等食用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74%。
-
數量減少70%!氣候變化重創南極,這種企鵝或將走向滅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不久的將來,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或許將完全消滅帝企鵝,當然,這是一個迅速的變化過程。研究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70%的帝企鵝就將在氣候變化和全球浪潮的浪潮中被悄然抹去。帝企鵝廣泛分布在南極洲上,十年前,世界範圍內的帝企鵝數量被估計超過200萬隻,但是目前,帝企鵝的數量被估計已經下降到160萬隻。帝企鵝數量下降是明顯的,它們的種群下降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氣候環境的改變,冰川融化使得企鵝繁殖和捕食場所改變,科學家們認為,南極地表因為氣候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將使得企鵝覓食的距離變長,這對帝企鵝的捕食和育種不利。
-
全球頭足類動物數量顯著增加 或因捕撈及氣候變化
Portelli 本報訊無論人類怎樣改變環境,總會有最後的贏家和輸家。遍布世界的城市使得鴿子逐漸適應了在巖架上的生活;野草也學會了在農場的田地間茁壯成長。而受到溫度上升、魚類資源減少和人類活動帶來的水質酸化影響的海洋也不例外。
-
海洋暖化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增加,食用魚體內毒素仍在累積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非洲重要淡水湖水產數量下降 氣溫升高或是主因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8月9日報導,非洲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坦噶尼喀湖,據推斷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其中的魚類為周邊國家,包括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坦尚尼亞和尚比亞提供重要的食物來源。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其魚類捕獲量大幅減少。
-
過度捕撈和浸染讓我國海洋生物紅色警示燈頻閃
過度捕撈和浸染讓我國海洋生物紅色警示燈頻閃 劉瑞玉分析說,我國海域缺乏大洋性資源,很少有產量百萬噸以上的大種群魚類,只有地方性的帶魚、鯷魚和外海洄遊性的鮐鯵魚等尚有年產幾十萬噸的資源量,這是自然條件所限,原因是我國海域沒有處在冷暖洋流交匯地方的生物活躍區,生物資源的儲量形不成大氣候。
-
過度捕撈威脅亞馬遜珍稀魚類(圖)
本報訊(北京科技報記者 楊猛 發自亞馬孫)「過去在黑河的下遊就能捕到熱帶觀賞魚和大鯰魚,現在運氣好的話,要開船往上走五六十公裡才能發現他們。」巴西亞馬孫國立大學的詹姆斯對記者說。由於近年來過度捕撈,生活在亞馬孫流域的許多珍貴魚類數量正在悄然減少。
-
長江刀魚因過度捕撈、長江生態變化數量銳減
常年研究刀魚繁殖的江陰水產專家鄭金良告訴記者,以前傳統的捕撈方式,漁民駕個小船自己出去撒網,漁網都是手工織的,再怎麼撈也不會對刀魚繁衍造成什麼影響。但是現在不同了,不說那些違規的小拖網、深水網和插網(那些網對所有魚大小通吃,有的甚至連魚卵都能掛住),就是正規的捕魚船,也相當厲害。
-
科學家警告稱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物銳減
新華網華盛頓11月3日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文章稱,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警告說,由於過度捕撈和工業汙染,海洋生態環境正遭到嚴重破壞。如果不採取治理措施,到2048年,魚類很難在海洋中捕撈到,海產品在市場上再難以見到。
-
直布羅陀海峽海鯛受到過度捕撈影響
據悉,過度捕撈對直布羅陀海峽的黑斑海鯛(Pagellus bogaraveo)種群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黑斑海鯛是西班牙菜中常見的一種魚類。 這種生活在400至700米深處的魚類商業化始於80年代,自那時以來,由於其很高的商業和美食價值,已成為延繩釣漁業的一個重要目標,特別是在直布羅陀海峽。但多年來,海鯛數量經歷了明顯的變化,甚至達到了崩盤的程度。
-
在馬拉威湖見到的慈鯛,怎麼都這麼兇?
這三個湖泊,鑲嵌在非洲原始大陸上,它們分別是:馬拉威湖慈鯛、坦幹伊克湖慈鯛、維多利亞湖慈鯛。圖片來源丨Pixabay馬拉威湖出現在3000萬年前,當時非洲板塊跟印度洋板塊拉伸,在張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馬拉威湖。經過歷史的錘鍊與風沙的洗禮,這座湖慢慢孕育出越來越多的生命,慈鯛只是它的冰山一角。
-
過度捕撈讓你笑不出來的事實
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是指人類的捕魚活動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並補充種群數量。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結果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浩瀚的海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人類自古就開始的漁獵生活。到今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化漁業生產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