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頭足類動物數量顯著增加 或因捕撈及氣候變化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全球頭足類動物數量顯著增加

  

  澳大利亞墨魚的數量出現了顯著增長。圖片來源:S. Portelli

  本報訊無論人類怎樣改變環境,總會有最後的贏家和輸家。遍布世界的城市使得鴿子逐漸適應了在巖架上的生活;野草也學會了在農場的田地間茁壯成長。而受到溫度上升、魚類資源減少和人類活動帶來的水質酸化影響的海洋也不例外。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

  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這不僅因為捕撈數字經常被誤報,而且捕獲量的變化也會受到成本、技術及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頭足類動物捕撈量的增加並不直接意味著海洋中出現了更多數量的頭足類動物。

  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海洋生物學家Zoe Doubleday解釋說,頭足類動物以成長迅速、壽命短暫且生理敏感著稱,比許多其他海洋物種的適應速度都快,因此海洋環境變化反而可能對它們有利。

  Doubleday等人調查了1953年至2013年間35種頭足類動物的數量。研究顯示,頭足類動物總量——從新英格蘭到日本——從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增長。並且其數量並不局限於棲息在公海中的物種,如洪堡烏賊。一些生活在岸邊的物種,例如烏賊也出現了數量的穩步上升。研究人員在5月23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至關重要的是,這種增加體現在科學調查數據和漁業記錄中,因此它並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產物或對魷魚圈及壽司的全球渴望。

  那麼為什麼頭足類動物會蓬勃發展呢?與嚙齒類動物一樣,頭足類動物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具有高度適應性,研究人員指出,這是因為大多數物種的壽命只有一到兩年,並且在繁殖後便會死亡。這使得它們能夠對幹擾迅速作出響應。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生物學家Gretta Pecl表示:「我們稱它們為海洋的雜草。」

  想要追溯頭足類動物數量增加的任一個因素都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60年的時間尺度被指向了人類的影響——自然界的海洋周期太短了,因此不可能對此負責。然而人類可以通過許多途徑改變這一平衡。

  捕魚是一個潛在的罪魁禍首:通過捕撈以頭足類動物為食或與其競爭食物的魚類,人類製造了一個食物鏈上的缺口,而頭足類動物恰好填補了這個缺口。而氣候變化則可能是另一個因素:升高的溫度能夠加速頭足類動物本已很快的生長速度,使得它們更快繁殖,從而加速了種群的擴張。但Doubleday表示,在進行更多的研究之前,「這些對於是什麼導致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來說都是推測」。Pecl認為,更快的生長速度同時意味著頭足類動物將吃得更多——它們已經是貪婪的捕食者,其中一些物種每天進食的數量已達到成年個體體重的30%。

  劍橋英國南極調查局生物海洋學家Paul Rodhouse表示:「這並非一個聳人聽聞的頭足類動物接管世界海洋的故事。」更進一步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將一代的時間擠壓得不到1年,並在這個過程中拋棄一些物種每年的交配機會。

  研究人員表示,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會帶來什麼影響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一方面,它們是獵食者,可能對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許多以它們為食物的海洋動物可能從中受益,頭足類動物也是一種重要的漁業資源。

  此外,頭足類動物的未來情況也很難預測,尤其在捕撈壓力持續增加的情況下。

  Doubleday說,他們正在調查導致頭足類動物數量增長的各種因素,「這是一個很難回答但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它可能告訴我們有關人類行為改變海洋更全面的故事」。

  除了人類持續捕撈的威脅之外,Doubleday強調,許多頭足類動物都會同類相食。「競爭永遠存在。」她說,「我不知道是人類先吃掉它們還是它們先開始自相殘殺。」(趙熙熙)

(責編:趙竹青、馬麗)

相關焦點

  • 全球頭足類動物增加 或為捕撈及氣候所致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
  • 海洋環境變化致章魚等頭足類動物數量增多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記者林小春)人類活動導致的海洋環境變化不利於許多海洋物種的生存,但一項新研究23日說,這些變化對章魚、魷魚、烏賊等頭足類動物卻是一個好消息。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
    7月15日,據外媒報導,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但是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氣候變化森加社區領袖約翰·懷特說,「越來越大的大風和暴雨使湖邊的漁民生活更加困難。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
  • 每年消耗幾億噸的磷蝦,沒吃滅絕,因過度捕撈和全球變暖面臨危機
    需求不斷上漲,捕撈也變得瘋狂。 自2010年以來,全球對南極磷蝦的捕撈量增長了大約40%,水產養殖每年要使用10000至15000噸磷蝦產品。 令人驚奇的是,動物和人類這麼禍禍磷蝦,磷蝦依然非常頑強,像這個吃法,它不僅沒有吃滅絕,而且在南極區域預估擁有約50億噸的生物量。
  • 數量減少70%!氣候變化重創南極,這種企鵝或將走向滅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不久的將來,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或許將完全消滅帝企鵝,當然,這是一個迅速的變化過程。研究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70%的帝企鵝就將在氣候變化和全球浪潮的浪潮中被悄然抹去。帝企鵝廣泛分布在南極洲上,十年前,世界範圍內的帝企鵝數量被估計超過200萬隻,但是目前,帝企鵝的數量被估計已經下降到160萬隻。帝企鵝數量下降是明顯的,它們的種群下降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氣候環境的改變,冰川融化使得企鵝繁殖和捕食場所改變,科學家們認為,南極地表因為氣候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將使得企鵝覓食的距離變長,這對帝企鵝的捕食和育種不利。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讓部分海鳥瀕臨滅絕
    新華社倫敦12月12日電(記者張家偉)總部位於英國的國際鳥類聯盟1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鳥類的生存狀況總體上看有好有壞,但許多海鳥正由於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面臨滅絕風險,需要加強相關保護措施。  全球鳥類生存狀況數據由非政府組織國際鳥類聯盟整理更新,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使用。
  • 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 全球漁業正在萎縮
    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天氣形態和動物棲息地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強調了我們的海洋中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海平面上升對世界漁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歷史上已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這五次生物大滅絕主要是自然因素導致,如大型的火山噴發、太冷或太熱的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等。現今,有新的證據表明地球生物可能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科學政策平臺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有大約1百萬種植物和動物正面臨滅絕的風險。
  • 農業與氣候變化:複雜的相互作用及不可分割的聯繫
    氣溫升高、氣候變潮溼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令多種雜草、害蟲和疫病呈多發態勢。更為極端的氣溫加上降雨量減少可導致作物根本無法生長。隨著氣候變化,熱浪的發生預計將更為常見,並對家畜構成直接威脅。氣候變化還將改變家畜寄生蟲和疫病的流行率。在降雨量增加的地區,喜溼的病原體預計將大量出現。氣候變化還威脅草原和牧場載畜能力及用於非放牧體系的飼料生產。
  • 核戰爭過後,如果我們停止過度捕撈,海產品可以養活我們
    通過使用現代全球氣候模型——旨在模擬氣候變化的後果——他們發現,這些煙霧可以顯著阻擋陽光,並使世界涼爽好幾年。 嵌套在氣候模型中的農業作物模型反過來表明,即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發生一場相對較小的地區性戰爭,也可能在五年內使全球玉米、小麥、水稻和大豆的總產量減少約10%,這是全球糧食安全的潛在災難。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他說:「過度捕撈絕對就像在海洋中玩貓鼠遊戲,當貓遠遁,那麼老鼠就會在海裡大行其道。由於大型的、掠食性魚類在海洋中的數量變少,小型的草食類海魚得以繁衍興旺。」  研究者們還發現,超過一半(54%以上)的掠食性魚類種群數量的下降都發生在過去四十年裡。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在過去50年裡觀察到的氣候變暖,主要應歸咎於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排放的罪魁禍首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森林砍伐和農業活動也難辭其咎。  預計本世紀的氣候變暖將大大高於上世紀。自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1.5℃。到2100年,預計還會上升1℃到5℃。美國的平均氣溫上升幅度與此相當,因地區各異,本世紀美國的平均氣溫上升幅度可能還會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 氣候變化導致大黃蜂數量銳減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全球授粉類昆蟲一直在減少,科學家們依然苦苦追溯原因。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食物短缺間接導致了大黃蜂種群數量銳減。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團隊在英國《生態學通訊》月刊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了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地區3種亞高山帶大黃蜂后發現,氣候變化使它們沒有足夠的花可以採蜜,食物短缺導致了大黃蜂數量銳減。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而這樣的災難也不僅僅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上演,而最新科學研究表明,近年來洪災、野火、颶風和熱帶風暴加劇與氣候變化有關,有足夠的數據報告可以證明全球變暖愈演愈烈,最終足以對人類生活造成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難以適應如此快的氣候變化速度,比如像大山雀這樣的普通鳥類動物,那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真的為時不遠了?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這些變化使得世界海洋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永久凍土、冰蓋和冰川融化, 湖泊和河流的溫度升高,進而改變了原本的大氣環流模式,並增加了極端氣候的風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大幅度減少,全球氣溫依舊會比目前高出1~2℃。
  • 全球生物多樣性重組 研究稱物種數量未降反增
    從珊瑚到食肉動物,世界上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由於棲息地被破壞、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入侵和過度捕撈,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記錄著生態系統正在磨損,經歷著可怕的物種滅絕。  那麼,全球性物種滅絕危機會造成地方性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嗎?美國佛蒙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蘇格蘭和緬因大學的一項新的物種研究並未對此有所發現。
  • 科普丨全球十大亟需保護的海洋生物
    、非法販賣、旅遊影響、氣候變化、疾病、汙染等因素無一不在威脅著海洋物種的生存。在一些水域,黑鮑魚也因鮑立克次體病(又名鮑枯萎綜合症,一種因水溫變化而導致的細菌感染)導致數量在1975年至2015年間驟降了80%。目前在美國採捕黑鮑魚是違法的,但在南美、墨西哥一帶仍然盛行。   六、玳瑁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組圖)
    如果把南極分成兩部分來看,東南極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但是西南極,尤其西南極的西海岸部分還是有變化的,但是比北極還是要小很多。」  他特別說明,其表述並非否認全球氣候變暖對南極是不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科學家在陳述變化程度的事實。  企鵝真的減少了嗎?  「企鵝主要棲息地的南極半島上,阿德利企鵝數量在過去30年間急劇減少了近九成。它們在那裡的最大族群已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