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多樣性重組 研究稱物種數量未降反增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從珊瑚到食肉動物,世界上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由於棲息地被破壞、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入侵和過度捕撈,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記錄著生態系統正在磨損,經歷著可怕的物種滅絕。

  那麼,全球性物種滅絕危機會造成地方性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嗎?美國佛蒙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蘇格蘭和緬因大學的一項新的物種研究並未對此有所發現。相反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極地到熱帶,從海洋到陸地,很多地方的物種數量甚至有所增加。

  物種數量未降反增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報導,這項由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瑪麗亞帶領的新研究,仔細地查找了世界各地多年之前跟蹤和統計的物種檢測研究,選擇了100年中,包含超過35000個不同物種觀測,其中的數據資料可以追溯到1874年,而更多的數據集中在過去40年中。

  研究發現,幾十年來,許多地方的物種數量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反而有所增加。而且,幾乎80%的群落在物種組成方面發生了變化。59%生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顯示增加,41%有所下降。在所有的研究中,變化的速度是適度的。這表明,全球物種在快速周轉,導致新的生物群落出現。科學家認為,生物多樣性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同樣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研究人員在研究中也發現一些快速變化:幾乎80%的群體在物種組成方面表現出實質性變化,平均每十年有約10%的變化,明顯超過由各種模型所預測的速度。

  換言之,這個新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棲息地物種正在進行巨大的周轉,由此而產生新的生物群落。美國佛蒙特大學的教授尼克說:「在同一個地方,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十年前甚至只是一年,一個新的動物、植物組合可能正在產生。」

  地方性的群落多樣性在增加

  尼克說:「僅佛羅裡達州的螞蟻就有巨大的多樣性,其中大約30%都不是本地的,它們主要是從熱帶地區意外地被引入,現在組合成為當地群落的一部分,所以由於全球的均化作用,地方性的群落多樣性在增加。」

  尼克說:「被擾亂的珊瑚礁可能由一組藻類所取代。這種替換可能保持的相同物種數目,不一定會給漁業、旅遊業(『海藻潛水』不具有『珊瑚礁潛水』完全一樣的吸引力),或沿海提供原來珊瑚礁那樣的保護。在海洋中,可能不再有很多鳳尾魚,但似乎有很多可怕的水母。而這些類型的更改是不會通過只是現在對物種數量計數可以看出的。」

  這種轉變的原因尚不完全明晰,但保護和政策的影響可能最顯著。從歷史上看,科學保護和規劃對瀕危物種的重視超過了其中植物和動物組合在一起的轉變。尼克說:「這項工作需要儘可能多地識別有哪些物種,如同獲得這些物種的數量一樣。因為在一個地方物種數量可能不是我們對環境變化的最好記分卡。」

  問題依然存在

  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研究鑑於對棲息地變化和個別品種下降的廣泛觀察,得知滅絕率比正常要高出許多倍,科學家已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些研究中觀察到的個別物種數量在下降。

  採樣可能會隱瞞重要事實:一些物種可能已經變得相當罕見,如白犀牛是極不可能在一般的物種調查中被發現的,所以其既不在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也不會在後面的研究中體現。

  氣候變化相關的幅度變化也在起作用,可迅速把物種推進新的區域。5月6日,白宮發布的《國家氣候評估》指出,由於人類造成氣候變暖的結果,「物種,包括許多標誌性的物種,可能在其盛衍的地區消失或滅絕,改變了一些地區的植物和動物組合,由此變得幾乎無法識別。」

  這項研究強調這一新興的現實,給出一個令人擔憂的進度。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需要擴展研究和規劃的重點。」(華 凌)

相關焦點

  • 外來入侵物種或將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7月14日,《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發表題為《基於專家評估研究未來外來物種影響的驅動因素》(Drivers of Future Alien Species Impacts: An Expert‐based Assessment)的文章指出,外來入侵物種可能很快就會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加速損失。
  • 生物多樣性全球評估報告: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絕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23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現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IPBES多學科專家委員會委員吳寧介紹,最新評估報告提示,在過去的300年間全球的溼地面積縮小了87%。另外,目前平均約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約有上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絕。
  • 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來源:聯合國官網)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
  • 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新華社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這是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首次發布報告,也是自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自然環境最全面的一次分析。
  • 生物多樣性不是只數數物種—新聞—科學網
    質量對決 幾十年來,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基本是數字遊戲:一般認為生態系統中物種數量越多,其穩定性和恢復力也越高。由於生態系統結構和物種功能信息的缺乏和測量分析技術的限制,該理論確實言之有理。 而如今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改變這一情況,也推動了新的生態系統研究方式的出現。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針對全球自然狀況進行了權威性的概述。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
  • 外來種入侵新研究:增幅近二成 全球生物多樣性將無法復原
    環保信息中心綜合外電;姜唯編譯;林大利審校一份發表在《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的新研究指出,全世界的外來種動植物增加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急劇喪失,甚至對生態系統造成永久性破壞。
  • 科學家:地球99.999%的物種還未發現
    地球獨特的大氣、水文以及陸地環境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生物世界。一項最綜合全面的地球物種評測報告顯示,地球上可能存在著一萬億種不同物種。這至少是之前評估數據的10萬倍,意味著地球上99.999%的物種未發現。
  • 轉基因蚊子實驗失敗,蟲害數量不降反增,還出現多種基因蚊子!
    此前中國中國中山大學的熱帶病防治研究團隊用兩種技術成功地將廣州沙仔島上的野生白紋伊蚊種群消滅殆盡,試驗點的野生白紋伊蚊種群數目下降了94%。他們是將3種沃爾巴克氏菌人工建立到白紋伊蚊身上,這種試驗蚊子稱為HC蚊,然後將HC雄蚊正常釋放,HC雌蚊進行絕育後釋放。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作者丨未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在整個21世紀造成全球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突然、潛在的災難性損失。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 臺灣物種名錄出爐 登錄5萬多種佔全球數量2.5%
    中國臺灣網7月16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物種生命力十足多元!臺當局「農委會林務局」今天表示,與臺灣「中研院」合作歷經數年的臺灣第一本官方物種名錄誕生,共登錄5萬多種生物,每平方公裡1.4個物種,物種數量佔全球2.5%。
  • 地球物種數量可達1萬億種 99.999%的物種當前未知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說法。 地球大部分面積被海洋覆蓋,而且氣候獨特,不同的氣候孕育出了不同的物種,每個地方的動植物都有自己的特點。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一項最綜合全面的地球物種評測報告顯示,地球上可能存在著1萬億種不同物種。
  • 山西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取得成效
    央廣網太原12月29日消息(記者李楠)記者從山西省科技部門了解到,針對汾河源頭的現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與山西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聯繫開展了「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首次對汾河源頭區域的物種與生態多樣性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
  • 原核生物基因組重組在大腸桿菌物種形成中的決定作用
    基因組的重組是在基因變異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雜合性(Heterozygosity)組合,即將個別等位基因的變化「集體」遷移、集合、乃至剔除。這樣的重組一般發生在有性繁殖的過程中,通過減數分裂和染色體的部分交換,利用創造雜合個體、擴大群體中的個體數量等途徑創造更複雜的遺傳多樣性(Genetic Heterogeneity)。
  • 物種滅絕趨勢仍繼續 生物多樣性莫到失去方恨晚
    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情況不容樂觀。物種滅絕趨勢仍在繼續曾經,乳齒象、猛獁象、麋鹿、劍齒虎、美洲豹等各種各樣的大型哺乳動物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之後,現代人類遍布全球,這些動物大部分永久地消失了。可悲的是,最新研究發現,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趨勢仍在繼續,而小型物種的生存也受到威脅。
  • 研究表明城市化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
    在可預計的將來,全球範圍內城市化仍將持續高速發展。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值得肯定——訪《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秘書長約翰·斯坎倫在大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近年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公約》的各項工作,在聯合源頭國、中轉國、對象國共同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在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起到引領作用,」斯坎倫說。
  • 地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秘密:生態穩定推進了物種多樣性
    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如澳大利亞的戴恩特裡雨林和厄瓜多的雲林,由於長期以來生態穩定,使得進化能夠不受幹擾地向前推進,因此物種數量非常豐富。但是,這些發現也突出了氣候變化對地球上一些最不尋常的地方構成的威脅。
  • 野保專家唐瑞:物種正滅絕,生物多樣性未被充分重視
    【財新網】(記者 黃晏浩)「現在我們正面臨著世界上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時期,物種流失度是自然狀況下的100到1000倍。兩棲動物和哺乳動物差不多消失了58%。我們永遠失去了這些物種,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影響人類的繁榮和幸福。」
  • 英國《自然》雜誌: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寶貴經驗值得世界聆聽
    9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社論認為,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中國科學家有值得全世界傾聽的寶貴經驗。△《自然》雜誌報導截圖文章援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日前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全球在2010年擬定的20個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目標中,除6個「部分達成」外,其他均未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