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保專家唐瑞:物種正滅絕,生物多樣性未被充分重視

2020-11-26 財新網

  【財新網】(記者 黃晏浩)「現在我們正面臨著世界上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時期,物種流失度是自然狀況下的100到1000倍。兩棲動物和哺乳動物差不多消失了58%。我們永遠失去了這些物種,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影響人類的繁榮和幸福。」11月14日,英國野生動物保護專家、環保專家唐瑞(Terry Townshend)在「第11屆財新峰會:重建全球信任」的分論壇「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上表示,人類正處於嚴重的物種大滅絕時期,他希望明年5月在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能達成共識,加大投入,保護生物多樣性。

相關焦點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人類活動成物種滅絕首因
    由於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嚴重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等原因,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辦「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專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環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
  • 聯合國:全球百萬物種正瀕臨滅絕
    ◆記者鄧玥聯合國近日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顯示,當前,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逾100萬個正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值高出數十到數百倍。科學家認為,事態緊迫,但只要從現在開始、從全球到地方各層面進行「革命性改變」,依然有機會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大自然。
  • 生物多樣性全球評估報告: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絕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23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活動現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IPBES多學科專家委員會委員吳寧介紹,最新評估報告提示,在過去的300年間全球的溼地面積縮小了87%。另外,目前平均約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約有上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絕。
  • 全球生物多樣性重組 研究稱物種數量未降反增
    從珊瑚到食肉動物,世界上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由於棲息地被破壞、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入侵和過度捕撈,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記錄著生態系統正在磨損,經歷著可怕的物種滅絕。  那麼,全球性物種滅絕危機會造成地方性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嗎?美國佛蒙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蘇格蘭和緬因大學的一項新的物種研究並未對此有所發現。
  • 物種滅絕趨勢仍繼續 生物多樣性莫到失去方恨晚
    上個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過去500年來,人類已經使陸地上野生動植物總量減少了10%,使物種總量減少了14%,絕大多數損失都發生在100年以內。這是科學家在分析了70多個國家的近2.7萬個物種、100多萬條生態多樣性改變記錄後發現的結果。其中14%的物種滅絕只是全球平均水平。
  • 每年滅絕3萬物種 地球生物正面臨新一輪大滅絕?
    石炭紀—二疊紀曾是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生物物種相當繁盛,生物多樣性超過了以前的任何時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繁榮,在當時的森林中甚至出現過翅膀長達兩米的蜻蜓。海洋生物在這一時期也十分繁盛。但是在二疊紀末發生了地質歷史時期中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
  • 地球正經歷第七次物種大滅絕?
    主流觀點認為,地球目前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但發表在《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過去可能還發生過另一起此類事件,只不過研究人員直到現在才發現。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0日報導,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米歇爾·蘭皮諾和中國南京大學的沈樹忠(音譯)發表論文稱,目前我們正經歷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應該被稱為「第七次」大滅絕。因為發生於約2.6億年前的「瓜德魯普統末期生物滅絕」事件的嚴重性此前一直被低估。
  • 地理熱點 | 從長江白鱘滅絕看生物多樣性保護
    十年禁漁對長江水生生物意味著什麼?除了白鱘,長江那些珍稀物種現狀是什麼樣的呢?   熱點解讀   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主要考查生物多樣性的層次、地球物種的數量及分布、物種滅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生物物種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意義,逐步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滅絕的海洋巨獸——大海牛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為「生物多樣性國際日」,以增加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指定這一天為國際日是以此慶祝1992年5月22日奈洛比會議最後通過的決議《生物多樣性公約》協議文本。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發布 冬蟲夏草和猴頭菇已屬...
    活動現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顯示,我國已有1種大型子囊菌疑似滅絕,冬蟲夏草、猴頭菇等我們熟悉的菌種也已經屬於「易危」級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上午的宣傳活動現場表示,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我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各部門各地區的有關規劃計劃之中並有效實施。
  • 生物滅絕遠超新物種的產生,人類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嗎?
    一個舊物種的消失和一個新物種的出現,是大自然中的正常現象,如果很長一段時間內物種消失的速度遠大於新物種出現的速度,就會造成地球物種的減少,我們稱之為生物大滅絕,有足夠證據表明,我們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當中,生物滅絕速度是正常的一千倍,是前面五次大滅絕速度的一百倍。
  • 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來源:聯合國官網)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
  • 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新華社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這是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首次發布報告,也是自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自然環境最全面的一次分析。
  • 中科院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
    從2007年開始,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組織院內外分類學專家編研《中國生物物種名錄》,並從2008年起以年度名錄的形式每年更新和向社會公開發布,為全球使用者提供實時在線的中國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類群的分類和分布信息,中國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連續多年發布年度生物物種名錄的國家。2015年年度名錄共收錄73,255種生物,其中植物35,710種,包括全部野生高等植物及重要栽培植物。
  • 100萬物種瀕臨滅絕,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然而,隨著環境的汙染與破壞等原因,如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小時一種的速度消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聯合國一項最新研究報告警告說,地球上正有一百萬個物種正瀕臨滅絕。難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將為地球和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後果,但解決方案的出臺卻遙遙無期。當地時間5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雷(Audrey Azoulay)在巴黎發布了《全球評估研究報告》。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看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看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2020-05-24 0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在今年,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超過200天,侵襲多個物種自然棲息地;東非多國遭受嚴重蝗蟲災害;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面積暴發,這些都引發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再度思考。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可以怎麼做?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災難持續210天的澳大利大森林大火過火面積超過1000萬公頃導致超過12.5億隻動物喪生至少113種動物的30%棲息地在山火中燒毀2019年聯合國針對地球物種和生態系統發布了一份評估報告。
  • 高原鼠兔——保護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物種
    中國在制定國家級保護動物名錄時對於那些非常有名的物種非常重視,而一些雖然在國際上已被公認為瀕危動物但卻不很出名的物種卻未被列入名錄,因此目前還無法了解高原上瀕危動物的全部情況(Baillie and Groombridge,1996)。在青藏高原這樣大的區域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