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在今年,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超過200天,侵襲多個物種自然棲息地;東非多國遭受嚴重蝗蟲災害;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面積暴發,這些都引發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再度思考。
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可以怎麼做?
嘉塘草原是三江源玉樹州稱多縣地區重要水源涵養地,這裡分布有荒漠貓、雪豹等多種獸類,黑頸鶴等72種鳥類,龍膽等150多種高原特有植物。一個在北京的上班族,要是想為這些動物、植物做點什麼,就只能看看來自遠方的圖片,有心而無力嗎?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告訴你,先別急著放棄。莊國泰介紹說:「嘉塘保護地公益項目公眾僅需350g低碳生活累計的綠色能量,即可申請保護1平方米的自然保護地。目前,已經捐贈保護地3518萬平方米。」
一次步行、騎行或乘坐公共運輸的綠色出行;使用布袋代替難降解的塑膠袋;不採集、不購買、不食用野生、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製品;不把引進的寵物隨意放歸自然生態系統……這些都是公眾可以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做的。
過去的一年,最讓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總裁馬劍自豪的,也是讓公眾參與到了公益保護地的認領。
馬劍說:「多樣性保護離不開公眾的參與,截至目前,已經有1.7億人次網友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認領了公益保護地,我們提出的人人一平米保護地的願景正在變為現實。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認領青藏高原一平米的草原或森林,並像關注自己的家園一樣關注著遠方。」
《全球環境展望》(2019)指出,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各種功能正在衰退。每14個陸地棲息地中就有十個植被生產力下降,所有陸地生態區域中將近一半被歸類為處於不利狀態。物種種群正在減少,物種滅絕速度也在上升。目前,42%的陸地無脊椎動物、34%的淡水無脊椎動物和2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被認為瀕臨滅絕。
莊國泰表示,據統計,中國脊椎動物的瀕危程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瀕危比例最高的兩棲動物更是達到了百分之四十多。亂捕、濫食、偷獵和非法交易野生動植物行為屢禁不止,嚴重破壞了野生資源。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
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25%,覆蓋了所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保護著近40%的水源涵養、洪水調蓄功能,約32%的防風固沙功能。
莊國泰介紹,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18%以上。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在保護地得到保護,瀕臨滅絕的朱䴉、東北虎等近10種瀕危物種種群開始恢復,6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
面對生態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如何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地球生命共同體?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介紹,去年中國政府和42個國家的140餘家中外方夥伴一起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作為一項專題工作,開展了一系列案例、指南和標準研究。中國企業在承建和設計「一帶一路」項目時也充分考慮生態因素。
羅照輝說:「中國企業在巴基斯坦承建的卡拉公路,在公路沿線植樹近30萬棵,植草皮500多萬平方米。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也為當地的環境綠化作出了貢獻。在肯亞的蒙內鐵路建設過程中,中國企業充分考慮野生動物的保護需要,在鐵路全線設置了14處大型野生動物的通道,橋梁61處,涵洞600多處,保障動物自由遷徙,讓長頸鹿可以不低頭、不彎腰地自由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