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研究

2021-01-13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生物多樣性保護日益受到人類的共同關注,各國均有責任保護本國的生物多樣性並以可持久的方式使用它們。要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的目標,必須依靠社會公眾的支持和參與。社會公眾參與可區分為社會參與和公眾參與兩種方式。社會參與是一種以組織或團體參與保護的形式,是利益團體或個人為了滿足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下切身利益的需要,自主參與保護的某個方面和某個部分,並直接享受由此帶來的效益;公眾參與包括主動參與(如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月、全民義務植樹等)和被動強制參與(政府通過政策法規強制與保護有關的部門或行業分擔保護的責任和任務)。社會公眾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決定著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實現的進程。

           一、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史回顧

           在中國,社會公眾較大範圍地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起自本世紀80年代。此前,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前的數千年,這種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和行動都是十分樸素和非常有限的。儘管各朝代統治階級在其上升時期採取了一些主要是保護林木、保護森林的生物保護措施,諸如設置管理山林的官吏、機構,制定有關的保護政策、法令,倡導植樹造林等,但從參與保護來講,其方式和行動主要受制於宗教信仰、封建迷信和傳統生活方式等,基本屬於一種受切身利益驅使的、被動的或被迫的參與。

           新中國成立後,參與保護的意識和行動逐步進入一個新階段,尤其是廣大婦女和青少年,積極參與到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的活動中來。「文革」十年間,由於有關機構、政策、規章、教育等均受到破壞,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79年以後,即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至今,人們參與保護的意識迅速增強,越來越多的群眾,特別是居住在城鎮的百姓,已開始逐漸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尤其是進入90年代後,環境與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人類在經過漫長的改造自然、發展經濟方面建立輝煌業績的同時,已認識到不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全球性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了現實威脅,不參與保護生態環境,不實現持續發展,就會斷送人類美好的未來。所以我國在進入90年代後,加快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進程。

           二、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我國政府已越來越重視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組織和鼓勵社會公眾參與保護的機構和團體已開始建立,有關的法律法規已制定頒布。我國的新聞宣傳媒體逐年加大力度宣傳和介紹社會公眾參與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電視臺、電臺、報紙、雜誌等均已設置專題或開闢專欄介紹這方面的知識。我國人民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和行動也在逐步提高和增加,全民義務植樹、每年一次的「愛鳥周、愛鳥月」活動,「地球日」、「環境日」、「生物夏令營」、「生物探險」等活動,其參與規模、方式等均逐年擴大,也愈加多樣化。以開展「愛鳥周」活動為例,80年代初只在十幾個大、中城市開展,每年參加人數總共不到兩萬人,進入90年代後,該項活動已擴展到數百個大、中、小城市和部分鄉村,每年參加人數已逾百萬之眾。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我國的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但是應該看到,由於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和其他原因,決定了社會公眾參與保護的工作還僅是起步和探索階段,它的發展還是初步的、極不平衡和需要引導的。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社會公眾參與保護的意識還比較弱,參與比重極小,參與面很窄,社會公眾的絕大多數還未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尤其在廣大農村,這項參與幾乎是空白,在城鎮中,也只有部分大中城市認識到該項參與的重要性,這種狀況與我國越來越重要的國際地位也很不相稱。二是在有限的參與中,被動參與的成分仍然很高,即多數是通過某種行政命令來進行參與的,參與還遠未形成社會公眾的自覺行動,而即便是被動參與,也還缺乏相應的法規保證,一系列制度和法規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三是輿論宣傳和實際參與之間尚缺少有效的聯繫機制和制約手段,宣傳報導是一方面,實際參與行動是另一方面,存在嚴重的脫節,常表現在口號多、行動少,形式主義嚴重。四是參與的隨意性很大,且常常受國際氣候和趨勢的影響,缺少計劃性和獨立性,缺少體現我國特點的參與方式和行動,仍處於隨波逐流的參與階段。上述幾方面問題如不加以改進,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規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社會公眾參與在我國實為一句空話。

           三、如何調動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

           (一)婦女參與。我國有5億多婦女,其中80%生活在農村。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意識形態的束縛,同時受到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中國婦女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狀況尚不能適應國家在這方面對婦女的要求和婦女自身解放的要求,尤其是農村婦女承擔著社會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雙重任務,在參與保護中受到家務負擔的拖累。所以中國婦女在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人員比例遠低於男性,存在著嚴重的事實上不平等參與,婦女特別是農村婦女參與保護的積極性遠未調動出來,參與潛力遠未發掘。而婦女在保護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中又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採取切實可行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進婦女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中國絕大多數婦女生活在農村,婦女參與的最終結果主要取決於農村婦女的參與。而農村婦女在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受到較重的家務負擔的拖累和較弱的保護意識的局限,參與保護主要是被動、消極的,所以尚需一定的鼓勵措施吸引她們主動、積極地參與。經濟利益的鼓勵主要通過給予有一定參與成效的參與者以物資和資金獎勵來實現,這主要針對農村婦女。社會利益的鼓勵主要通過評先進、樹風氣、宣傳表揚等精神名譽獎勵再配之物資獎勵來實現,城鄉婦女均可適用。為此國家需建立相應獎勵機制,設立獎勵基金,並由各級各行業婦聯組織配合各級政府各部門完成婦女參與的組織發動工作。在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特別是處在生物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內外的自然村或自然屯,可以建立婦女保護生物多樣性小組,從事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的學習、宣傳、教育引導下一代及參與具體的保護行動。在有條件的自然村或自然屯也可通過與婦聯組織合作行動來完成。

           (二)青少年參與。中國青年目前佔全國總人口29.81%,少年兒童佔總人口的27.7%。沒有青少年的廣泛參與,要實現可持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遠戰略目標是不可能的。中國政府重視青少年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作用,重視對他們的培養和教育,但由於經濟等因素的制約,青少年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青少年在接受教育、培訓、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與這項工作對他們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為此提出實行教育、引導與實際參與相結合的政策和措施。通過新聞媒體和出版物的宣傳介紹,通過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愛鳥周」、「愛護野生動物月」、「愛護野生動物展覽」等活動,通過在中小學課本中列入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容,增強並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觀念,通過組織開展有關保護知識的培訓班、講座、報告會、研討會等,培養提高青少年的保護知識和技能,引導他們正確地參與保護;通過加強政府與青年界的聯繫與溝通,以青年組織代表為聯繫形式,及時對國家、區域、地方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出意見和建議,參與實際的決策過程。為此要組建多種形式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青年團體,在青年中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先進典型,並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鼓勵青年充分、積極地參與保護。

           (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參與。中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我國少數民族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既有刀耕火種、伐木狩獵、耗損利用資源的一面,又有依存森林資源、生物資源生產生息、保護生物資源的一面,而目前我國生物資源比較豐富、生物多樣性比較富集的地方,多為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所以少數民族保護生物資源的作用,大大超過他們耗損的作用。鼓勵引導少數民族繼續有效地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的重要步驟。

           一些民族忌殺、忌食、忌採某些動物、植物,都非常有效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儘管這些風俗習慣帶有迷信、愚昧的成分,但只要科學加以引導,就可以激發少數民族參與保護的熱情。當然,在劃建自然保護區、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給予相應的經濟扶持和科技幫助也是十分必要的。

           少數民族地區多處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由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繁重任務,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如為保護大象等野生動物,雲南西雙版納的百姓的莊稼每年都受較大損失。所以如不建立固定的補償制度,就不能吸引和保證群眾廣泛地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四)宗教界的參與。我國宗教界的教派很多,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喇嘛教,還有近代從西方傳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信教者近5000萬人。如果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應該說宗教產生的作用主要是積極的。宗教勝地,特別是道教、佛教勝地,多數是生物資源保存較完好的地域,一些教規教義的解釋,如「不殺生」、「因果報應」等,客觀上也起到很好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所以如何科學地利用宗教中有價值的成分,來喚起更多的人們保護生物多樣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五)科技界參與。科技界因其知識和技術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負有特殊使命,在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通常走在其他社團組織的前列,並通過掌握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影響著其他社團組織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所以沒有科技界充分有效的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是難以實現的。

    

相關焦點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 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以上兩個重要文件的發布,對貫徹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以下簡稱戰略行動計劃),指導做好優先區域保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要根據各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制定保護和管理措施,形成「一區一策」,將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起學習《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第三條 生物多樣性保護應當遵循保護優先、持續利用、公眾參與、惠益分享、保護受益、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資源利用效率高、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小的綠色生產方式,防止、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 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和土地管理的社會感知評估
    研究採用公共參與地理信息系統(PPGIS)法來識別生活在研究地點的居民對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的感知,以及他們對土地管理的偏好情況。公眾參與式地圖繪製(Participatory Mapping)是PPGIS應用中公眾參與的主要方法,是促進有效治理和鼓勵居民參與自然保護以及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因此,該研究評估了PPGIS的效用,以確定生活在保護區內和周圍的人們如何看待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以及他們對土地管理的偏好如何在整個景觀中分布。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保護生物多樣性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保護生物多樣性倡議書
    ,深入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廣泛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意義,提高社會各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為全社會關愛生物多樣性營造良好氛圍,推進我市「一谷一城」建設,白山市生態環境局向廣大市民發出如下倡議: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者。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為推動實現三大目標,《愛知目標》首次為未來10年(2010-2020)設定了5個戰略目標及相關的20個綱要目標,詳細地指導了各國制定和更新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NBSAPs),其中達成了保護17%的陸地及10%海洋的明確數量指標。《愛知目標》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協作。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日前,由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築城海關聯合制定的《貴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案(試行
  • 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為守護好大自然給予雲南的這份饋贈,保護好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省舉全省之力保護好雲南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省把保護好雲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立足實際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確保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高位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共識共為。
  •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走在前列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並稱為聯合國環境保護三大公約。「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星球。」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對本報記者表示。  開幕式上,墨西哥總統培尼亞強調,「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以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否則這種損失將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
  • 馬勇:應將「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生物安全法的基本任務
    確立風險預防全過程控制原則法治周末:國際社會對生物安全的保護非常重視,我國也是《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締約國。近日,關於生物安全法儘快出臺的呼聲很高,您認為在即將出臺的生物安全法中,應如何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 保護生物多樣性,環保在行動
    保護生物多樣性,環保在行動 2020-05-22 2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護生物多樣性 建設美麗彩雲南
    昆明市啟動「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等系列公眾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宣傳生物多樣性知識,同時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大會)在昆明舉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的地形地貌、複雜的氣候條件等自然環境,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素有「動植物王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是中國西南乃至東南亞的生態安全屏障。
  • 活動回顧 |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海洋保護
    首先由創綠研究院的陳冀俍研究員簡單介紹《海洋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速讀材料。製作這份材料的出發點是為了支持民間組織參與CBD進程的討論,從而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的成功舉辦作出貢獻。隨後陳冀俍介紹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全球海洋保護中的作用。在報告中,他強調了海洋的法律制度造成國家管轄範圍內外的保護進度的差異,然後通過南極羅斯海海洋保護區談判的案例,梳理了在區域層面設立海洋保護措施的挑戰。
  •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中國城市應該利用這一機會,在展示生態文明實踐成果的同時,積極參與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為大會的成功舉辦做出貢獻。儘管當前城市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生態學研究新熱點,但是諸如如何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中,政府如何在決策管理中納入相應戰略目標,如何喚醒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中等關鍵問題,尚缺乏更具有針對性的研究支撐。
  • 李克強: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地方政績考核
    三是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積極參與《生物安全議定書》、《名古屋議定書》等國際規則制訂,開展了中歐生物多樣性合作、中美等大熊貓合作研究、中日韓朱䴉保護合作、中俄跨界自然保護區合作等一系列合作項目,進一步加強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能力建設合作。
  • 生態環境部答澎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大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機結合,通過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發展生態產業、企業合作共建、合作社託管分成等多種模式,實現了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共贏。如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通過建立蜜蜂養殖、蜜源植物種植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協調的減貧模式,推動全縣3500個貧困戶脫貧,戶均增收5000多元。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保護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
    中新社聯合國9月30日電 (記者 馬德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3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多位與會人士強調生物多樣性正遭破壞,呼籲各國立即行動,加大保護力度。此次會議由第75屆聯合國大會組織召開。無論是從道德角度、經濟角度,還是生存角度,都有理由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在這顆星球上的存續,取決於我們保護自然界的能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生態破壞並不純粹是環境問題,它涵蓋經濟、健康、社會正義等多方面,甚至會影響地緣政治。正在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就是生態平衡破壞的後果之一。
  • ...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
    保護生物多樣性丨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布… 2020-12-09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