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2020-11-30 澎湃新聞

長期以來,城市與自然被看待成對立的兩個系統,如何真正實現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高強度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的生存發展之間建立相對穩定的平衡關係?如何最大程度地確保人類與其它物種之間的和諧共生?新時代在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引導下的規劃體系改革,迫切需要將城市生物多樣性問題納入研究視野。《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即將在我國舉辦,清華同衡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開展研究,試圖針對城市生物多樣性問題,結合我國國情,提出較為全面並具有一定普適性的策略框架和行動計劃,以期為相關領域的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鑑。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清華同衡生態城市研究所

2020年6月29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與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撰寫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報告

近年來,全球物種滅絕速度的增長遠超人類預期,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這一嚴峻挑戰,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曲線,《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BD COP15」)將具有裡程碑式意義。大會旨在達成一份「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規劃未來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工作目標並強化執行機制[1]。

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會標

隨著全球城鎮化浪潮不斷推進,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的比例預計將超過68%。其中,2019年末中國的城鎮化率為60%,未來還將有更多的人口陸續進入城市。城市生物多樣性不僅對提高城市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也對城市環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同時,城市生物多樣性正在面臨著眾多威脅,如氣候和局地環境變化、外來物種入侵、城市建設造成的生境破碎化等,造成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降低。

為此,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聯合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開展了以「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為主題的研究及倡導工作,探索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城市發展戰略路徑,尋找有助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解決方案。

「這次新冠病毒肆虐是自然界對人類發出的警告,我們需要修復人類與自然之間破碎的關係,保護生物多樣性。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納入城市規劃和管理決策,保護和修復城市內及其周邊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棲息地,並不斷增加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投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步驟,」世界自然基金副總幹事(項目) 周非說。

周非表示,將在中國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全方位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舞臺。中國城市應該利用這一機會,在展示生態文明實踐成果的同時,積極參與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為大會的成功舉辦做出貢獻。

儘管當前城市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生態學研究新熱點,但是諸如如何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中,政府如何在決策管理中納入相應戰略目標,如何喚醒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中等關鍵問題,尚缺乏更具有針對性的研究支撐。

因此,報告提出了城市生物多樣性六大策略與25項行動計劃,其中包括加強調查、記錄和科學研究,建立共享信息平臺;將城市生物多樣性理念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修復城市受損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城市政策和決策; 探索綠色金融,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投資; 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市民意識與社會參與度等方面。

城市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劃

「我們試圖提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和行動計劃,以期為城市生物多樣性工作給予啟示參考。」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表示,「為那些重視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城市提供框架性的指引,促成先鋒城市率先行動起來」。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最早的締約國之一,在履約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立了由國務院副總理任主席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規劃,比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 2011-2020》,實施了一批重大工程,構建了保護網絡體系,開展了眾多國際合作等。為應對城市化帶來的挑戰,我國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20年)中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項目,強調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中體現生物多樣性要素。

2019年3月,韓正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會議上強調,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進一步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新華社)

2019年9月,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與《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共同發布大會(COP15)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

報告同時提出了包括生態系統服務、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氣候變化、城市微氣候等十個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概念,並介紹了城市生物多樣性在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認知、保護與管理四個層面的調查內容與常用方法,總結了針對於城市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框架體系,旨在喚醒人們對身邊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給城市提供框架性指引,促成有條件的城市行動起來。

課題組織回顧

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科交叉概念,「城市生物多樣性」一直不為人們所熟知。在當下生態失衡、疫情肆虐、大自然面臨前所未有的衰退的背景下,讓更多的人能夠深入認識和理解「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和價值,了解應如何修復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如何與其他生物和諧地共享生存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為此,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深圳市一個地球基金會的委託下,清華同衡組建了以袁昕院長掛帥,生態城市研究所為主體的課題組,歷時數月,克服疫情造成的各種困難,順利完成了既定的課題目標。在此過程中,課題組還通過線上專家研討會的形式,得到了來自昆明市、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處、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上海博物館等多領域專家的鼎力支持和協助,在此一併深表感謝!

2019年12月26日課題組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專家研討會

2020年4月8日課題組組織召開了第二次線上專家研討會

報告要點導讀

1、什麼是城市生物多樣性?

城市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特殊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境之間、生態環境與人類之間複雜關係的體現。

2、城市生物多樣性還和哪些概念相關?

城市生物多樣性為城市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服務,其相關概念包含:生態系統服務、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基於生態系統的適應(EBA)、氣候變化、城市微氣候、城市綠地系統、河湖水系溼地、綠色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紅線、外來物種入侵等。

3、制定城市生物多樣性戰略有哪些原則?

建立城市生物多樣性戰略需要遵循「保護優先,協調統籌」、「因地制宜,秉要執本」、「科學規劃,永續利用」、「共同參與,長效治理」原則。

4、城市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劃有哪些?

策略1:加強調查、記錄和科學研究 ,建立共享信息平臺

行動1. 建立城市生物多樣性調查體系

行動2.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知識共享

行動3. 建立城市動植物物種清單和物種入侵品種名錄

行動4. 鼓勵和促進相關研究

策略2:將城市生物多樣性理念納入國土空間規劃

行動5. 構建分級分類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行動6. 結合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

行動7. 加強海洋保護地網絡建設與管理,保護海岸帶生態系統。

行動8. 結合雙評價,城市主導功能分區和三區三線考慮城市生物多樣性

行動9. 構建整體性、多層次的生態廊道網絡

策略3:修復城市受損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行動10. 實施生態修復,恢復城市受損空間

行動11. 改善淡水生態環境

行動12. 近自然設計,營造多樣化生態景觀

策略4: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城市政策和決策

行動13.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立法保護

行動14. 重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合理制定土地使用計劃與綜合管理

行動15. 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多部門管理決策

行動16. 建立技術標準及指標體系,提高生物多樣性評估能力

行動17.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強野生動物疫情監測

策略5. 探索綠色金融,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投資

行動18. 創造外部有利條件

行動19. 建立合理投資回報機制,拓展綠色投融資渠道

策略6: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市民意識和社會參與度

行動20. 豐富綠色項目的參與主體

行動21. 鼓勵金融產品創新

行動22. 加強教育與宣傳,提高認識和保護意識

行動23. 推廣生物多樣性志願服務活動

行動24. 鼓勵公眾參與調查收集生物多樣性資料

行動25. 建立廣泛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夥伴關係

5、為什麼要定期監測與核查?

定期監測與核查是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依據,有助於人們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當前狀態和發展趨勢有更深入了解,從而在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引導人們做出更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科學決策。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報告一覽

— 簡 版 —

點擊

原標題:《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凝聚共識 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類福祉和未來。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凝聚共識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類福祉和未來。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生態頭條 | 凝聚共識 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明年在雲南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克裡斯蒂娜·帕斯卡·帕梅爾女士在昆明接受了中央駐滇、雲南省和昆明市20餘家媒體記者集體採訪。
  • 關愛自然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關愛自然,刻不容緩」,倡導人們重點關注生物多樣性,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從高山到大海——關愛環境,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作者:原嘉怡)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 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為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我們需要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一個開放包容的地球。今年,中國將在昆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這次大會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繪製未來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我們要攜手努力、抓緊行動,確保大會取得積極成果,共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人民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 餘璐)今年5月22日,是第2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日,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的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定於每年的5月22日。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呼籲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高敬、戴小河)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24日說,中方呼籲各方堅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調動資源,積極參與「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制定進程,推動全球層面相關問題的妥善解決。
  • 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生命共同體 (四)
    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生命共同體 (四) 2020-10-08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2020-10-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後生物多樣性展望」部長級在線圓桌會的發言 | 通往昆明COP15之路
    北京時間2020年9月24日晚,生態環境部、外交部在京共同舉辦「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部長級在線圓桌會
  • 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全文)
    中國將於明年在昆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我建議:第一,堅持生態文明,增強建設美麗世界動力。
  • 綜述:第四屆「一個星球」峰會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
    峰會從保護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促進生態農業、為生物多樣性融資以及保護人類健康、物種和熱帶森林四個方面,就保護生物多樣性凝聚共識並落實相關承諾,為今年在中國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達成「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創造條件。第四屆峰會倡議者、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開幕式致辭說,舉辦此次峰會的目的是要讓全球攜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承諾和行動得以加強。
  • 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指出,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習近平就此提出4點建議:  一是堅持生態文明,增強建設美麗世界動力。
  •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分論壇第六場!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線上分論壇第六場「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Building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Community for All Life on Earth and the Future for Mankind)」將於12月4日(周五)正式開啟。
  • 生態環境部答澎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大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9月25日,外交部和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媒體吹風會。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和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圍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在行動》答記者問。
  • 新華社巴黎1月11日電 綜述:第四屆「一個星球」峰會聚焦生物多樣性...
    峰會從保護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促進生態農業、為生物多樣性融資以及保護人類健康、物種和熱帶森林四個方面,就保護生物多樣性凝聚共識並落實相關承諾,為今年在中國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達成「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創造條件。
  • 外交部答澎湃:《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有序籌備
    賈桂德表示,今年9月30日,習主席作為COP15東道主應邀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明年COP15提供重要政治指導。習主席歡迎各方明年聚首美麗的春城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期待各方達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執行的行動框架。賈桂德介紹道,《生物多樣性公約》是「裡約三公約」之一,確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法律框架。
  • 為人類發聲 | 攜手並進,締結「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
    而自「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以來,地球上已經發生了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2]與生機地球和自然界相比,人類存在的歷史何其短暫;而人類歷史與個體生命相比,又是何其漫長。於前者,我們將在本篇簡要梳理人類文明歷程中,人與自然關係的迭代與發展;於後者,我們將通過呼籲「人與自然和諧新共識」的達成,號召大家踐行代際公平[3]與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為自然發聲,更為我們人類自己發聲。
  • 生物多樣性大會明年5月17日—30日在昆明舉行
    高正文介紹:1992年6月5日,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關於地球環境保護的三大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被稱為「裡約三公約」。大會包括正式會議、邊會和展覽三個部分,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屆時,將有196個締約方、聯合國有關機構、相關國際組織等官員參會,預計達萬人。大會原定於今年10月15日至28日召開,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延期,地點不變,目前籌備工作仍在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