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於瀟清 攝12月15日,外交部和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雄心峰會媒體吹風會。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和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就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答記者問。澎湃新聞(www.thepaperc.cn)記者提問,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都是全球治理重要議題。習主席9月底出席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明年,中國將在雲南昆明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可否介紹下會議籌備進展以及中方對會議的預期?
賈桂德表示,今年9月30日,習主席作為COP15東道主應邀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明年COP15提供重要政治指導。習主席歡迎各方明年聚首美麗的春城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期待各方達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執行的行動框架。
賈桂德介紹道,《生物多樣性公約》是「裡約三公約」之一,確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法律框架。締約方大會是公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構,每兩年召開一次。COP15之所以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期待,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背景特殊。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疫情促使國際社會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危機的緊迫性更加凸顯。各國普遍期待COP15發揮積極作用,推動生物多樣性問題主流化,提升各國的行動力度。
二是意義重大。公約通過制定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戰略計劃和目標,強化各國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的力度。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是2010年制定的「愛知目標」,其十年執行期限(2011年至2020年)已接近尾聲,坦率地說,落實效果不甚理想。國際社會迫切希望在COP15上制定新的戰略計劃,也就是「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全球生物多樣保護指明方向、繪製藍圖。鑑於框架的重大深遠意義,COP15將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中的裡程碑。
三是主題鮮明。COP15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將是生態文明理念作為中國智慧貢獻於全球環境治理、推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的重要之舉。
談到中方對這次會議的期待,賈桂德指出,「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是COP15最為重要的成果,將為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明確路徑。中方期待「框架」平衡體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確定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的三大目標。框架應兼具雄心和務實,同時照顧發展中國家關切,確保沒有一個國家被落下。中方願推動各方在充分討論和磋商基礎上,相向而行,擴大共識,推動框架如期達成,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方向發展。關於會議籌備工作,作為COP15東道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會議籌備,已建立專門機制開展工作,早在2019年7月成立了COP15籌備工作組織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生態環境部和外交部是籌備工作機制的重要成員單位。受疫情影響,COP15推遲至明年5月舉辦。儘管疫情為籌備工作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和挑戰,但各項工作仍穩步有序推進,包括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按照防控要求,做好會場配套設施準備及會場健康風險預案等。
賈桂德最後表示,中國人常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願與國際社會攜手,確保將COP15辦成一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締約國大會,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貢獻中國力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