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11日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一個星球」峰會並發表講話。

  韓正表示,各國命運休戚與共。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為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我們需要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一個開放包容的地球。今年,中國將在昆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這次大會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繪製未來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我們要攜手努力、抓緊行動,確保大會取得積極成果,共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一是要走合作共贏之路,加強溝通,相向而行,共促框架談判進程。二是要走雄心與務實兼備之路,科學研究和制定2020年後行動目標,確保合理性和可執行性。三是要走共同提升之路,加強資源調動和執行保障力度,切實提升發展中國家執行能力。

  韓正表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績。中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我們將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

  「一個星球」峰會由聯合國、世界銀行和法國於2017年發起,聚焦全球氣候環境治理,迄今已召開三屆。本次峰會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

相關焦點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明年在雲南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克裡斯蒂娜·帕斯卡·帕梅爾女士在昆明接受了中央駐滇、雲南省和昆明市20餘家媒體記者集體採訪。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呼籲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高敬、戴小河)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24日說,中方呼籲各方堅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調動資源,積極參與「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制定進程,推動全球層面相關問題的妥善解決。
  • 凝聚共識 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一、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
  • 凝聚共識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一、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
  • 關愛自然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關愛自然,刻不容緩」,倡導人們重點關注生物多樣性,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從高山到大海——關愛環境,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作者:原嘉怡)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 生態頭條 | 凝聚共識 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王文:後疫情時代 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體智庫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呼籲國際社會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換網和疫情風險評級機制,來分享疫情防控狀況、防疫經驗以及重大發現。以下為文章全文。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
  • 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生命共同體 (四)
    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生命共同體 (四) 2020-10-08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分論壇第六場!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承辦的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線上分論壇第六場「全球共建生態文明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2020-10-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在行動》
    中國將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近年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將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鹹寧十部門聯合開展雲直播活動
    香城都市報訊(記者陳志茹 通訊員明聰)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這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全球性會議,今年的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生態系統類型多樣,高等植物3.6萬餘種,居全球第三。脊椎動物7300餘種,佔世界總種數的11%,其中哺乳動物673種,居世界首位。同時我國也是生物多樣性上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所收習近平同志的85篇重要講話、文章,深刻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現路徑等重大問題。 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就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也是人類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家園。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都要生活在地球之上。習近平同志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的講話等鮮明地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應該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子孫後代。
  • 生態.生存.生命「三生共同體」協調耕育足跡發展
    人類共同體與三生共同體都要關注到地球生物多樣性是保證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條件,保護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共同行為。生態發展模式更有利於代際公平,保護後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益。生態共同體含有人文生態、人居生態、自然生態,命運共同體是協同共享利益的生態共同體。是一種認同和理解的態度;是一種共生共存的現實;是一種共同治理的機制。
  •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清華同衡生態城市研究所2020年6月29日,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與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撰寫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下一階段,我們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為此,應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更加重視與相關國家發展戰略和基本利益的對接;彰顯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更加重視推動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和公平公正的治理體系;在增進參與國人民的直接利益上下功夫,更加重視增強普通人群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把提升質量放到突出位置,更加重視提升各類投資項目的質量與效果;加強大勢研判和重點因素分析,更加重視強化安全保障和風險防範應對;提升內外聯動效應,更加重視與我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協同對接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CEO:與中國攜手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CEO史蒂夫•麥克維爾(Steve McIvor)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當我反思地球的生態環境,以及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裡的動物和人的關係時,我感到,保護動物並與它們共享地球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的道德高度,動物保護逐漸成為一種國際語言。
  • COP15「水滴」形狀會標發布 大會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
    會標以不同元素組成一滴「水滴」,也是一粒「種子」的形狀,「水滴」意味著水是生命之源,是萬物之源,「水滴」中包含的身著民族服裝的小女孩、大熊貓、孔雀、蝴蝶、梅花、浪花等元素以甲骨文做背景,反應了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表達出《生物多樣性公約》的2050年願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願望;COP15將制定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就像一粒種子,在各締約方和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培育下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向世界發出「共建透明海洋計劃共同體」的倡議
    當地時間9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圍繞大會主題做了題為「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面向變化的地球系統中的中尺度—亞中尺度多學科海洋觀測」的主旨報告。他指出,目前海洋觀測和預測的一個重要瓶頸,是無法正確的分辨海洋的中尺度—亞中尺度過程,而這些過程對海洋氣候變化、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海上活動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