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後疫情時代 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01-14 央視新聞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於2020年4月發起了「智庫行動倡議活動——加強國際合作 共築健康絲路」,共同體智庫專家和其他具有專業建樹和影響力的國內外專家積極響應、建言獻策,呼籲國際社會振奮精神、加強合作,為共同抵禦疫情衝擊提供智力支持。

共同體智庫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呼籲國際社會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換網和疫情風險評級機制,來分享疫情防控狀況、防疫經驗以及重大發現。以下為文章全文。

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

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就論述得非常清楚。可惜的是,對病毒的鬥爭,人類還沒有贏,許多帝國的衰退都與病毒相關。從雅典斯巴達爭霸到羅馬帝國崩潰,從14世紀黑死病肆虐重塑歐洲教會體系到17世紀三十年戰爭的慘烈,從1812年拿破崙遠徵莫斯科失敗到1918年大流感導致1億人的死亡,人類歷史上那些重大的國家興衰、文明再造事件背後都是那些看不見的瘟疫、天花、麻疹、傷寒等傳染病毒。在被霍布斯鮑姆稱為「極端年代」的20世紀,1.1億人在戰爭中死亡,而傳染病導致14億人死亡。人類總是狂妄到想徵服地球,既忘了自己是地球的寄生者,也忽視了自己身體上的寄生物隨時會摧毀和重塑人類。如果把地球46億年歷史濃縮為24小時,人類是最後2秒鐘才出現的新生物。這場疫情提醒人類應該常懷謙卑之心。也就是說,病毒教育人類,應更謙遜、更善良、更團結。

不過,很可惜,幾乎所有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學科的最聰明大腦們都在研究世界變局時集體忽視了傳染病這個變量。教授們總是希望去總結歸納那些看似有規律性的影響因素,而傳染病的不可琢磨性,成了社會科學研究界被刻意迴避的變量。從這個角度看,我倒期望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能夠喚醒人類的敬畏心,尤其是重塑社會科學界最聰明大腦們研究傳染病未來衝擊力的新範式。

目前看來,從歷史與文明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目前大多數人對於疫情影響的認識是缺乏想像力的。現在看來,疫情對世界的衝擊仍在蔓延中,仍是不確定性的。我與同事曾出過一個研究報告,根據影響程度的不同,疫情演變凸顯了三種遞進的可能性:區域危機級、世紀危害級、文明興衰級。第一層,區域危機級,給世界帶來低烈度層級的衝擊。在此情境下,全球化陷入休克,疫情衝擊將在未來3至4個月內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經濟陷入結構性暫時蕭條,復甦需要1至3年。第二層,世紀危害級,給世界帶來中烈度層級的衝擊。在此情境下,全球疫情衝擊將持續數年,國際秩序受到顛覆性衝擊,重組需要更長時間,新一輪全球治理、國際秩序重組的力度將堪比二戰後的國際秩序重組。第三層,文明興衰級,給世界帶來高烈度層級的衝擊。在此情境下,全球疫情衝擊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影響程度達到事關人類文明興衰的級別,且疫後不存在「恢復」問題,而只存在如何建立新世界、新文明的問題。無論哪個層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20世紀以來,人類瘋狂地追求經濟發展,導致了人類需求與地球供給的失衡。森林、荒原、草地、高山、湖泊都被無情地破壞,原始生態系統中寄生的病菌被釋放,形成了對人類前所未有的報復。資料顯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新出現的30多種新型傳染病(如愛滋病等),每年造成全球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以上的衝擊,實際上是抹平了各國試圖通過財政、金融、投資等政策形成的經濟增長成果。同時,人口激增與遷移加速,包括旅遊、留學等的人口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空間平衡感,極大加速了病毒傳播。每天約有300萬人跨越國界,病毒的傳播速度超過想像。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傳播地球一圈需要半年;而現在,新冠病毒傳播至地球的每個角落只需要幾天。人們以為科學的進步可以宣告傳染病的滅絕,實際的情況是,病毒變異正在產生對人類研發新抗生素的抗藥性。目前數百萬醫務人員與醫學家們都在聚焦新冠病毒,但人們驚愕地發現,病毒在變異,疫苗與特效藥的研發顯得困難重重。令我擔心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正在迎來第三波震中的暴發。在第一波以東亞為震中的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第二波以歐美為震中的疫情即將達到峰值之後,非洲、南亞居住著超過30億人口的區域可能成為新的震中。很難想像,那些貧困人口更多、人口更為密集、醫療設備更缺乏的發展中國家與地區,該如何應對大規模的疫情?現在,人類需要的不僅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革命,讓那些政府行為、地方治理方式出現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轉型與調整,幫助更多貧困地區儘可能避免成為病毒的溫床,還需要全球治理觀念的範式與思維革命。很明顯,那些僅關注國界安全的思維是有局限的。在疫情的全球災難之前,相互指責,同樣顯得短視。傳染病已不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也不再是單單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的思想觀念問題,正如同面對黑死病的蔓延,人類重新思考人與世界,推動了文藝復興,並產生了現代文明。

我期待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教訓,能夠產生新的文藝復興,帶領人類走進新的、以生態安全和人的安全為重心的新文明。

可以說,後疫情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抵禦疫情致命衝擊的「急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古今中外人類思想的結晶,是發展到近代以來的集大成之思想,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實際上融合了人類在21世紀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安全等各個方面互相依賴的狀況。疫情之下或者說後疫情時代,它對於未來各國之間的合作將會產生至少三方面的重大影響。第一,強化各國間的政策溝通,以減少乃至避免更多尤其是大國間的衝突。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加強政策溝通,避免大國的衝突造成人類共同的悲劇。世界各國間有了更好的政策溝通,才會有更好的全球社會環境,人類文明才會有更進一步良性發展和繁盛的基礎。第二,把人類相互聯通、溝通命運的未來闡釋清楚,在經濟上進一步加強各國間互聯互通的政策導向。第三,極大地提升各國社會之間的全球認同。過去我們只認同國家,現在不僅要認同國家,也要認同國家之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面對新的全球化,至少有以下幾項工作可以做:第一,建立公開透明的國際援助和國際反饋機制。印尼海嘯、海地大地震、非洲伊波拉疫情發生時,中國政府和人民都給予受災國無私的幫助與支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世界各國紛紛伸來援助之手。這樣的相互支持生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我國應建立公開透明的「援助和反饋」機制,及時向社會包括境外團體和個人公布捐助資金和物品的去向,消除捐獻人的疑慮,激活社會更多的資源和力量。第二,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換網和疫情風險評級機制。可以大數據為手段,迅速建立國家間信息共享機制,與各國分享當前疫情防控狀況、防疫經驗以及重大發現,不僅能有效預防和控制疫情的國際蔓延,還能更有效地壓縮國際謠言的傳播空間,並減弱疫情對經濟金融的衝擊。第三,倡導「生命無價」的新人權觀。生存是基本人權,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珍視,這也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理念。同時,我們不僅要尊重人的生命,也要尊重大自然中一切生命,各國要團結起來保護環境,加快落實《巴黎協定》,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第四,積極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中國抵抗本次疫情為人類做出巨大犧牲,防控效果有目共睹,建議通過更多網絡系統,加強與世界主要大國和受疫情影響嚴重國家的交流溝通,一方面介紹防控經驗,研討應對方案,完善國際衛生合作,為不發達國家提供更多援助;另一方面要對疫情給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作出預判,從而促進各國加強政策協同,維護全球供應鏈和資本市場的穩定。

總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G20視頻峰會上所強調的,病毒無國界。疫情是我們的共同敵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國際社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加強合作,必將凝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鬥爭的勝利。

(編輯 吳夢萱)

相關焦點

  •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詳盡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張,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進展,闡明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積極貢獻。
  • 後疫情時代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塑造力的話語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引領我國有條不紊地進行防疫工作的同時,與他國保持密切溝通並提供及時援助,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人民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現在國內疫情已基本控制,國外疫情繼續蔓延。後疫情時代我們不僅要反對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籤化,而且要揭露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性危害,加大力度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繼續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倡議,深刻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起到了撥雲見日的引領作用,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日益深入人心,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所採取的這些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其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效,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攜手各國聯防聯控、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盡責擔當的大國形象,極大地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詮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理念共識是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共同理念所依。凝聚理念共識是支撐和引領國際合作的基本前提。
  •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我國對外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在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風險挑戰和新老矛盾問題交織並存、全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的今天,重溫這篇演講,感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意義和獨特價值,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時代華章,可謂正當其時,尤為必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判斷。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近年來,中國不僅向世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在實踐中通過「一帶一路」、南南合作以及其他對發展中國家的幫助,切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將從習近平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內容、中國在全球化方面的主張四個方面出發,深入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主題。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在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風險挑戰和新老矛盾問題交織並存、全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的今天,重溫這篇演講,感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意義和獨特價值,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時代華章,可謂正當其時,尤為必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判斷。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匯聚全球戰疫合力
    「要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國攜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匯聚全球戰疫合力,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1.公共衛生安全事關全人類安危 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應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進一步明確了總目標的具體內涵。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要在實踐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必須在理論上明確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何要構建以及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問題。1.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中的一切共同體都是由於某種能夠把人們聯繫起來的紐帶而形成的。
  • 李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在上海舉辦,這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凸顯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也充分體現中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和實際行動。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心手相牽 命運相連——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世界迴響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特稿:心手相牽 命運相連——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世界迴響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5600萬例,死亡人數超過135萬,波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疫情反覆、資源告急……2020年漸至尾聲,而新冠陰霾依然籠罩全球。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了憲法。那麼,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哪些具體實踐?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和合」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與中國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是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識  從本質上說,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一種平等自主、相互尊重的良性關係。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此世界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新時代,針對一些近視者、逆潮流而動者、看不到人類未來命運燦爛前景者,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化解對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憂患。
  • 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韓正表示,各國命運休戚與共。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為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我們需要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一個開放包容的地球。今年,中國將在昆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這次大會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繪製未來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