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於2020年4月發起了「智庫行動倡議活動——加強國際合作 共築健康絲路」,共同體智庫專家和其他具有專業建樹和影響力的國內外專家積極響應、建言獻策,呼籲國際社會振奮精神、加強合作,為共同抵禦疫情衝擊提供智力支持。
共同體智庫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呼籲國際社會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換網和疫情風險評級機制,來分享疫情防控狀況、防疫經驗以及重大發現。以下為文章全文。
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
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就論述得非常清楚。可惜的是,對病毒的鬥爭,人類還沒有贏,許多帝國的衰退都與病毒相關。從雅典斯巴達爭霸到羅馬帝國崩潰,從14世紀黑死病肆虐重塑歐洲教會體系到17世紀三十年戰爭的慘烈,從1812年拿破崙遠徵莫斯科失敗到1918年大流感導致1億人的死亡,人類歷史上那些重大的國家興衰、文明再造事件背後都是那些看不見的瘟疫、天花、麻疹、傷寒等傳染病毒。在被霍布斯鮑姆稱為「極端年代」的20世紀,1.1億人在戰爭中死亡,而傳染病導致14億人死亡。人類總是狂妄到想徵服地球,既忘了自己是地球的寄生者,也忽視了自己身體上的寄生物隨時會摧毀和重塑人類。如果把地球46億年歷史濃縮為24小時,人類是最後2秒鐘才出現的新生物。這場疫情提醒人類應該常懷謙卑之心。也就是說,病毒教育人類,應更謙遜、更善良、更團結。
不過,很可惜,幾乎所有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學科的最聰明大腦們都在研究世界變局時集體忽視了傳染病這個變量。教授們總是希望去總結歸納那些看似有規律性的影響因素,而傳染病的不可琢磨性,成了社會科學研究界被刻意迴避的變量。從這個角度看,我倒期望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能夠喚醒人類的敬畏心,尤其是重塑社會科學界最聰明大腦們研究傳染病未來衝擊力的新範式。
目前看來,從歷史與文明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目前大多數人對於疫情影響的認識是缺乏想像力的。現在看來,疫情對世界的衝擊仍在蔓延中,仍是不確定性的。我與同事曾出過一個研究報告,根據影響程度的不同,疫情演變凸顯了三種遞進的可能性:區域危機級、世紀危害級、文明興衰級。第一層,區域危機級,給世界帶來低烈度層級的衝擊。在此情境下,全球化陷入休克,疫情衝擊將在未來3至4個月內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經濟陷入結構性暫時蕭條,復甦需要1至3年。第二層,世紀危害級,給世界帶來中烈度層級的衝擊。在此情境下,全球疫情衝擊將持續數年,國際秩序受到顛覆性衝擊,重組需要更長時間,新一輪全球治理、國際秩序重組的力度將堪比二戰後的國際秩序重組。第三層,文明興衰級,給世界帶來高烈度層級的衝擊。在此情境下,全球疫情衝擊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影響程度達到事關人類文明興衰的級別,且疫後不存在「恢復」問題,而只存在如何建立新世界、新文明的問題。無論哪個層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20世紀以來,人類瘋狂地追求經濟發展,導致了人類需求與地球供給的失衡。森林、荒原、草地、高山、湖泊都被無情地破壞,原始生態系統中寄生的病菌被釋放,形成了對人類前所未有的報復。資料顯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新出現的30多種新型傳染病(如愛滋病等),每年造成全球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以上的衝擊,實際上是抹平了各國試圖通過財政、金融、投資等政策形成的經濟增長成果。同時,人口激增與遷移加速,包括旅遊、留學等的人口全球化,打破了原有的空間平衡感,極大加速了病毒傳播。每天約有300萬人跨越國界,病毒的傳播速度超過想像。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傳播地球一圈需要半年;而現在,新冠病毒傳播至地球的每個角落只需要幾天。人們以為科學的進步可以宣告傳染病的滅絕,實際的情況是,病毒變異正在產生對人類研發新抗生素的抗藥性。目前數百萬醫務人員與醫學家們都在聚焦新冠病毒,但人們驚愕地發現,病毒在變異,疫苗與特效藥的研發顯得困難重重。令我擔心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正在迎來第三波震中的暴發。在第一波以東亞為震中的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第二波以歐美為震中的疫情即將達到峰值之後,非洲、南亞居住著超過30億人口的區域可能成為新的震中。很難想像,那些貧困人口更多、人口更為密集、醫療設備更缺乏的發展中國家與地區,該如何應對大規模的疫情?現在,人類需要的不僅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革命,讓那些政府行為、地方治理方式出現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轉型與調整,幫助更多貧困地區儘可能避免成為病毒的溫床,還需要全球治理觀念的範式與思維革命。很明顯,那些僅關注國界安全的思維是有局限的。在疫情的全球災難之前,相互指責,同樣顯得短視。傳染病已不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也不再是單單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球的思想觀念問題,正如同面對黑死病的蔓延,人類重新思考人與世界,推動了文藝復興,並產生了現代文明。
我期待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教訓,能夠產生新的文藝復興,帶領人類走進新的、以生態安全和人的安全為重心的新文明。
可以說,後疫情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抵禦疫情致命衝擊的「急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古今中外人類思想的結晶,是發展到近代以來的集大成之思想,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實際上融合了人類在21世紀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安全等各個方面互相依賴的狀況。疫情之下或者說後疫情時代,它對於未來各國之間的合作將會產生至少三方面的重大影響。第一,強化各國間的政策溝通,以減少乃至避免更多尤其是大國間的衝突。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加強政策溝通,避免大國的衝突造成人類共同的悲劇。世界各國間有了更好的政策溝通,才會有更好的全球社會環境,人類文明才會有更進一步良性發展和繁盛的基礎。第二,把人類相互聯通、溝通命運的未來闡釋清楚,在經濟上進一步加強各國間互聯互通的政策導向。第三,極大地提升各國社會之間的全球認同。過去我們只認同國家,現在不僅要認同國家,也要認同國家之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面對新的全球化,至少有以下幾項工作可以做:第一,建立公開透明的國際援助和國際反饋機制。印尼海嘯、海地大地震、非洲伊波拉疫情發生時,中國政府和人民都給予受災國無私的幫助與支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世界各國紛紛伸來援助之手。這樣的相互支持生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我國應建立公開透明的「援助和反饋」機制,及時向社會包括境外團體和個人公布捐助資金和物品的去向,消除捐獻人的疑慮,激活社會更多的資源和力量。第二,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換網和疫情風險評級機制。可以大數據為手段,迅速建立國家間信息共享機制,與各國分享當前疫情防控狀況、防疫經驗以及重大發現,不僅能有效預防和控制疫情的國際蔓延,還能更有效地壓縮國際謠言的傳播空間,並減弱疫情對經濟金融的衝擊。第三,倡導「生命無價」的新人權觀。生存是基本人權,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珍視,這也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理念。同時,我們不僅要尊重人的生命,也要尊重大自然中一切生命,各國要團結起來保護環境,加快落實《巴黎協定》,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第四,積極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中國抵抗本次疫情為人類做出巨大犧牲,防控效果有目共睹,建議通過更多網絡系統,加強與世界主要大國和受疫情影響嚴重國家的交流溝通,一方面介紹防控經驗,研討應對方案,完善國際衛生合作,為不發達國家提供更多援助;另一方面要對疫情給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作出預判,從而促進各國加強政策協同,維護全球供應鏈和資本市場的穩定。
總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G20視頻峰會上所強調的,病毒無國界。疫情是我們的共同敵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國際社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加強合作,必將凝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鬥爭的勝利。
(編輯 吳夢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