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9年9月16日,第三屆世界海洋觀測大會在夏威夷檀香山市召開,會期五天,來自世界各國的1500多名海洋工作者參加了會議,共計2480人向大會提交了128篇白皮書。聯合國海洋特使皮特·湯姆斯,中國女子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宋坤,世界航海家丹尼斯·卡菲麗等知名人士致辭。
據悉,世界海洋觀測大會自1999年開始,每十年舉辦一屆,匯聚全球從事海洋觀測的國家機構、大學、科研部門及企業精英,共同探討近十年來海洋觀測的發展,並制定符合未來十年海洋新興需求的解決方案,是全方位、多領域、大規模、高層次的海洋科技盛會。本次大會主題致力於優化海洋觀測數據與社會需求的關係。
當地時間9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圍繞大會主題做了題為「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面向變化的地球系統中的中尺度—亞中尺度多學科海洋觀測」的主旨報告。他指出,目前海洋觀測和預測的一個重要瓶頸,是無法正確的分辨海洋的中尺度—亞中尺度過程,而這些過程對海洋氣候變化、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海上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未來應該圍繞海洋中尺度—亞中度過程開展多學科的精細觀測,揭示其中的主要物理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支撐高時空解析度的模式預測預報系統,服務未來人類發展需求。吳立新表示,「海洋科學是超級科學,需要各領域、各學科、各國家的科學家聯合攻關、協同創新研究,希望世界各國科學家能共同聯手,共建透明海洋,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全人類謀福祉。」大會報告引起眾多科學家的強烈共鳴,贏得了熱烈掌聲。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做主旨報告
根據世界海洋觀測大會議程,當地時間2019年9月19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聯合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舉辦了特別分會。會議由本屆世界海洋觀測大會組委會主席之一、聯合國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計劃小組成員、德國亥姆霍茲(基爾)海洋中心科學家Martin Visbeck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首席科學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共同主持。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潘克厚代表主辦單位致歡迎辭。
本屆世界海洋觀測大會組委會主席之一、聯合國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計劃小組成員、德國亥姆霍茲(基爾)海洋中心科學家Martin Visbeck主持會議
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首席科學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主持會議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潘克厚致歡迎辭
本次特別分會向世界各國海洋觀測與探測研究領域科學家發出了共建透明海洋計劃共同體的倡議,呼籲各方:加強海洋現象觀測、過程與機理認識、變化預測結合,開展多尺度、多要素、多平臺的綜合觀測,為全世界科學家、海洋管理部門、公眾提供有效信息,共享共用信息、技術;開展能力建設培訓活動,提升終端用戶對海洋資料的認識度和有效利用率。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典、瑞士、荷蘭、奈及利亞等12個國家以及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氣候研究計劃氣候變異及可預測性(WCRP/CLIVAR)、全球海洋觀測夥伴關係(POGO)等國際組織的100人參加了特別分會。
2015年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成立伊始,就建立了「透明海洋」科學計劃,以「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為目標,啟動了觀測、研究、預測以及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還搭建了「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峰會」平臺,啟動建設了「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CSHOR)、「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中心」(iHESP)等國際研究基地,積極推動全球海洋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當今全球海洋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2017年聯合國啟動了「海洋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2021-2030)」的編制,確立了「透明海洋」等六大建設目標,鼓勵各國、國際組織和全球海洋科學界、教育界積極參與。共建透明海洋計劃共同體的倡議將成為我國科學家對聯合國新十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突出貢獻,並將成為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有力、具體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