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博客,微博)記者
李靜
12月18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在青島啟幕。800多位優秀海洋科技人才匯聚鰲山灣畔,集中展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試點運行以來的發展成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一流海洋科研機構並跑的態勢。
若干研究方向具備領跑優勢
本次學術年會歷時5天,設5個專題報告會場,共有99個專題報告、20個青年學者報告,集中展示五周年運行取得的科研碩果:透明海洋、海底發現、藍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以自主研發的譜系化水下滑翔機、Argo浮標、深海大浮標、實時潛標、聲學與電磁傳感器等為代表的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公共科研平臺支撐能力跨越式提升,基本覆蓋海洋領域重點學科方向和事關海洋科技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服務能力和運行效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近兩年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比肩全球頂尖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獲得每十年一次的「第四屆(2029)世界海洋觀測大會」舉辦權,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成為亞洲第一位榮獲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領導力最高獎——Ambassador獎的學者,並同時成為中國海洋界首位AGU Fel?low。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一流海洋科研機構並跑的態勢,若干研究方向具備了領跑優勢。
舉世矚目科研成果的背後,是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制機制探索的不斷深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刻把握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按照中央在重大領域組建一批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的重要部署,加快推進實驗室治理現代化,勇挑「試點」重擔,大膽探索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思路、運行管理體制與機制。探索建立理事會管理、學術委員會指導、主任委員會負責的「三會」治理模式,充分體現「去行政化」和機構「扁平化」;打破傳統人才管理體制,試行科研人員以「雙聘」為主,與協同單位共享科研成果,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瞄準世界前沿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及引領未來發展的顛覆性技術,自主設立「鰲山科技創新計劃」「問海計劃」項目,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為重大科學計劃的凝練提供預研;探索「盤活存量、開放共享」的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管理運行模式,極大地發揮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穩步提升。
凝心聚力協同發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在講話中談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自2000年發起至今,幾代海洋人二十載問海求索,不懈奮鬥,共築起凝心聚力、協同發展的大舞臺。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視察,發表了「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的重要講話。總書記深沉的海洋情懷,給予了我們莫大(博客,微博)的鼓勵。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囑託,深刻理解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勇於擔起科技工作肩負的重大使命責任,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建設海洋強國等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堅持四個面向,進一步匯聚國內外海洋科技力量,合力突破海洋強國建設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以海洋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打造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海洋戰略科技力量。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做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近期工作進展報告。報告指出,五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國家實驗室建設的重大部署,落實習總書記視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理事會堅強領導、學術委員會科學指導下,圍繞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紮實推進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建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新型的組織模式和管理體制,以開放的胸懷、協同的理念,匯聚國內外優勢力量,在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的偉大徵程中,邁出了一個個堅實腳印。
全景呈現頂級人才思想碰撞
本次年會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勘探開發專家李陽,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林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分別作了題為《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進展及南黃海潛力探討》《印度洋多學科國際前沿研究與突破方向》《我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的進展和展望》的特邀報告,集中展現了海洋科技領域國際前沿問題,體現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匯聚天下英才,深度促進學科融合與交流合作的創新思路和開闊胸懷。
縱觀科技發展歷程,重大科技成果
大多是科學家在青年時期取得的。本次年會青年學者報告環節評選出「優秀青年學者報告」6個,來自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功能實驗室的秦衝獲得「優秀青年學者報告」一等獎,集中體現了海洋新生力量接棒海洋先驅,努力探索、敢於嘗試的青春風採。
專題報告會圍繞海洋動力過程與觀測模擬、海洋生命過程與生態環境、海底過程與礦產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及其利用、海洋工程裝備與技術五個專題,凝鍊各創新單元的未來研究重點及方向,促進科學思維的交流碰撞。
此次年會作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舉辦的第六次學術年會,集中展示了運行五周年科研碩果,促進了海洋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思維交流,彰顯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雄厚科研實力和強大感召力。
未來,海洋試點實驗室按照中央對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最新部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思想,發揮戰略科技平臺作用,著力破解海洋系統認知這一瓶頸問題和世界難題,引領經略海洋能力的提升,帶動海洋科研力量優化布局,支撐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整體躍升,為建設海洋強國和科技強國作出新貢獻。
相關連結
中國海洋科技創新綜合排名全球第四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訊(記者 李靜)12月18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在青島藍谷召開,《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報告(2020)》現場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海洋科技創新綜合排名穩步提升,由2016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4位,躋身第二梯隊。
該報告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與新華(青島)國際海洋資訊中心聯合編制,已連續發布5年。《報告》基於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應用及創新環境4個維度,對全球25個樣本國家的海洋科技創新情況進行指數評價,為預判未來海洋科技創新發展趨勢提供參考。
該報告以科技創新理論、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和海洋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衡量一定時期內不同國家海洋創新綜合實力及應用能力,對全球範圍內海洋科技創新國家進行綜合評價。指數報告樣本包括25個國家,其中歐洲國家11個,分別是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瑞典、瑞士、荷蘭、俄羅斯、挪威、比利時和義大利;亞洲國家7個,分別是中國、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美洲國家4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巴西和智利;其他地區國家3個,分別是澳大利亞、南非和紐西蘭。指數報告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和11個二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分為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應用及創新環境四部分。
根據指標綜合打分,全球海洋創新指數國家分為四個梯隊。美國以87.37分的成績居全球海洋創新「領頭羊」地位,為第一梯隊唯一入選國;德國、法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挪威和英國8個國家位於第二梯隊;荷蘭、加拿大、瑞士、瑞典、比利時、紐西蘭、俄羅斯、義大利、新加坡和西班牙10個國家位於第三梯隊;印度、馬來西亞、巴西、南非、智利和印尼6個國家位於第四梯隊。
從近5年全球海洋創新指數排名來看,我國排名從全球第十躍升至全球第四。在創新產出和創新應用方面均快速提升至第二位,由第三梯隊躋身第二梯隊。具體來看,中國有3項指標居於首位,分別是涉海領域專利申請數量/GDP、企業涉海領域專利申請數量佔比、高校涉海領域專利申請量佔比,以上領域實力快速提升,反映了我國近5年海洋創新實力的躍升。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