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研究已認識到生態系統服務社會層面的重要性,並將其納入規划過程。然而,了解人們的管理偏好與他們對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感知的相關性,仍然需要在不同的地理背景下進行探索。因此,Azadeh Karimi等人在Ecosystem Services上發文,旨在研究生態系統服務感知、生物多樣性和管理偏好之間的空間格局及相關性,以闡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權衡和協同作用,及其與保護區的關係。研究結果可以為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和實踐提供相應參考方法,進而權衡其相互作用。
研究地點位於伊朗Khorasan Razavi省的國家公園和7個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該區域土地管理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當,且現有規劃管理方案缺乏居民參與。研究採用公共參與地理信息系統(PPGIS)法來識別生活在研究地點的居民對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的感知,以及他們對土地管理的偏好情況。
研究基於相關專家意見確立了11項生態系統服務(提供服務:清潔水、狩獵、放牧、採集;文化服務:美學、旅遊、自然、社會、文化遺產、精神和保健)、生物多樣性(種類繁多的植物、野生動物和生境)和7個土地管理偏好(放牧、農業、農村和城市居民定居情況、旅遊業發展、工業發展和保護)。受訪居民通過對實驗紙質地圖進行特殊標記,標出他們認為可以提供特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地點,提供生物多樣性的區域和希望土地管理增加的位置,以此生成相關的密度圖譜。
將收集到的數據通過ArcGIS 10.3 軟體進行數位化分析,使用phi係數計算研究三者之間的權衡與協同效應分析,使用Z檢驗比較保護區和非保護區中感知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比例。
該研究共有自測對研究區域熟悉的170位居民製圖,匯總圖譜共有9077個標記點,觀察到了代表不同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的標記數量和大小變化,及土地管理偏好的位置。
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繪製比例最高,表明人們已經意識到該地區的生物學意義。而精神等生態系統服務的繪製相對較少,表明對於非物質性或空間性方面的研究較為模糊。
不同感知生態系統服務類別和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區在空間上存在差異,文化生態系統服務的熱點區與供應服務相對一致。而生物多樣性與文化生態系統服務之間存在高度正相關,表明這些變量之間具有協同作用。
不同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和土地管理偏好的空間重疊結果表明,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之間存在中等至強的關係。而匯總管理偏好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相關性較低或無。
大約60%的提供服務,70%的文化服務和80%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位於45%的官方保護區內,說明政府認為對生物多樣性很重要的地區與人們高度希望增加保護的地區之間存在空間差異。
【朱玲】
完整的保護區規劃需在規划過程中考慮當地社區對其生計和文化福祉的期望,同時考慮自然與居民福祉的平衡。公眾參與式地圖繪製(Participatory Mapping)是PPGIS應用中公眾參與的主要方法,是促進有效治理和鼓勵居民參與自然保護以及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因此,該研究評估了PPGIS的效用,以確定生活在保護區內和周圍的人們如何看待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以及他們對土地管理的偏好如何在整個景觀中分布。城市景觀管理涉及許多現有的城市空地,例如公園,遊樂場和住宅綠地等,並涉及眾多參與者和組織,其實踐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研究領域,它還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發展和共同的定義。評估人們從生態系統的感知福祉對提高研究者和決策者對複雜的人類與環境關係的總體了解至關重要,複雜的人與環境關係是本研究的重點。了解生態系統服務的權衡與協同增效作用可以指導決策者選擇更好的管理幹預措施,將權衡轉向地方規模的協同增效,特別是那些可能以不同利益攸關方衝突的幹預。隨著人們對生態系統服務的社會層面的關注增加,最近在世界不同地區進行了多項實證研究,涉及生態系統服務的社會文化評估。然而,這一研究領域仍需進一步探索。
【韓林桅】
成功的自然保護政策需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模式相結合。目前居民對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感知的研究日益增加,本文更進一步,對居民的生態系統服務感知對管理偏好的影響機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協同和權衡效應進行了探究,並與土地保護現狀進行了比較。文章以位於Iran 東北部的Khorasan Razavi 省為例,為我們展示了當前生態系統服務高值區、社會支持保護高值區以及社會發展偏好高值區的空間分布與相關性,對於指導自然保護區管理、提高居民福祉具有較高的借鑑價值。未來研究可以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群體和不同生態系統對研究結果進行擴展。此外我認為在將居民感知與偏好納入自然保護區管理規劃之外,還應加強對居民的生態教育,促進區域生態功能與居民偏好,促進區域生態功能與居民福祉的協同發展。
【杭天】
從社會感知角度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及量化服務間的權衡與協同作用對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和規劃管理實踐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生態系統服務的社會文化評估已進行多個實證研究且許多學者均強調了公眾參與性過程與採納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受益人意見的重要性,但這一領域仍需進一步探索。該研究通過公眾參與式地圖繪製(Participatory Mapping)及ArcGIS地理空間分析工具得出研究區域內社會感知視角下各類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及土地管理偏好的空間分布及相關性,為該地區景觀規劃與管理提供參考價值。此外,公眾參與式地圖繪製這一研究方法能夠同時研究社會感知下的生態系統服務及其與土地管理偏好的關係,進一步說明在生態系統服務評估中應用這種具備空間屬性的社會文化研究方法的總體優勢。但該研究方法仍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研究結果反映出參與者有限的繪圖潛力及對精神等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意識較為模糊,會導致其繪製結果會存在一定誤差。其次,該研究方法針對於更為複雜的城市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的可研究性仍需進一步探討。因此,未來研究可以探索社會文化背景(例如當地身份和生計等因素)對受益者的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感知及土地利用偏好的影響,同時針對利用此方法對城市範圍內的生態系統服務研究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原文出處:
Karimi, A., Yazdandad, H., & Fagerholm, N. (2020). Evaluating social percep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s, biodiversity, and land management: Trade-offs, synerg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Ecosystem Services, 45, 101188. doi:10.1016/j.ecoser.2020.101188
封面圖片來源:
https://oss.gooood.cn/uploads/2019/05/006-reconnect-children-with-nature-urban-forest-planning-and-design-with-the-theme-of-environmental-education-china-by-chinese-academy-of-forestry.jpg
UBES_China 提供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管理的最新信息。歡迎大家分享相關信息。投稿郵箱:ubes_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