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生態系統服務:搭建人與自然的橋梁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食物和水、防風固沙、減輕災害、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秀美河山、旅遊勝景……地球生命生存環境的養分循環都靠生態系統來維持,生態系統給予了人類許多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如何將生態系統服務納入管理決策是保障區域生態安全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也是當前國際生態學領域研究的前沿課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集體在傅伯傑的帶領下,圍繞該科學問題開展了近20年的研究。日前,該研究集體獲得了中科院2016年度傑出科技成就獎。

  三個科學問題

  土壤侵蝕面積佔國土面積30.7%,石漠化土地面積佔巖溶土地面積26.5%,2000至2010年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面積減少3.2%……長期以來,由於人類開發活動的影響,我國生態問題日益嚴峻,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不強,保障國家生態安全迫切需要生態系統服務研究的科學支撐。

  從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科技需求、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三方面需求出發,生態系統服務研究要解決三個科學問題:「生態系統服務形成和相互作用機理」「生態系統服務集成評估方法」「生態系統服務與科學決策的整合途徑」。

  「1997年,由中科院資助,中國生態區劃研究得到支持。此後,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保部的支持下,歷時十幾年,我們初步回答了這三個科學問題,將基礎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以及支持國家決策貫穿起來。」傅伯傑回憶。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集體開展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生態系統服務科學創新上,揭示了生態系統服務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機理,建立了集成評估方法;二是在國家生態保護重大需求方面,明確了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安全保障對策。

  將生態功能與社會福祉密切聯繫

  生態過程和服務之間如何聯繫?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相互關係是生態學研究中一直欠缺的部分。但如今已有研究表明:「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關係有權衡和協同關係。固碳服務和水源涵養都是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但它們也是一對矛盾。在南方這對矛盾不突出,而北方乾旱區造林,固碳量增強,則產水量減少。生態優化中就需要權衡和集成。」傅伯傑說。

  通過長期研究,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集體發展了連結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的研究方法,闡明了不同生態系統服務相互作用機理,建立了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優化模型系統,為生態優化的評估提供了基礎。其模型系統包括服務的權衡、變化分析以及情景預測。

  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生態恢復背後的效應,提出了合理的恢復模式,為科學地恢復生態系統提供了依據。

  「我們利用生產和生態函數轉化,將它們的要素剝離,再到最終結果;在價值評估上,把流域上下遊之間生態和生產關係理清楚。那麼它們的關係就逐漸明晰起來。」傅伯傑抽絲剝繭地解釋。《美國科學院院刊》專文評述他們在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補償方面的成果,認為該研究針對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受益者開展定量評估,為如何通過整合途徑應對複雜的水資源管理挑戰提供了確鑿的證據,為定量評估遠程耦合系統的效應奠定了重要基礎,有助於設計良好的政策,推動生態系統服務的生產和人類福祉改善。

  「我們以生態系統服務為紐帶,建立了多尺度利益相關者福祉的評估方法。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傅伯傑介紹。這一方法在海河流域和陝南生態移民補償項目中得到應用,揭示了關注多個尺度利益相關者福祉對生態補償政策的關鍵作用。

  獨特的視角、先進的方法,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集體的成果得到國際的關注。近五年,《科學》、《自然子刊》、《美國科學院院刊》等國際一流科研期刊刊登了五篇相關論文。

  而傅伯傑也因黃土高原的相關研究獲得了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際景觀生態學會傑出貢獻獎,當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第一屆多學科專家組成員。

  生態功能區劃 前瞻又接地氣

  毫無疑問,生態功能區劃的研究是具備戰略和前瞻性的。如今,生態功能區劃的思想成為每個城市和區域規劃必須考慮的要素。

  「我們首先要回答生態保護是保護什麼;第二,中國幅員遼闊,哪些地方需要保護,哪些地方需要恢復,哪些地方可以開發。」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集體核心成員、研究員歐陽志雲直指生態功能區劃研究的目標。

  他們建立了生態功能區劃的原則、指標體系和區劃方法,基於生態系統特徵評價、生態敏感性評價和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評價,首次開展了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編制的工作,制定了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並在全國頒布實施。

  該研究將生態系統服務理論與管理決策結合起來,創立了生態功能區劃理論與技術。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的首次編制,開闢了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安全新方向,支撐了國家重大生態保護與恢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最終我們明確了對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的63個重要生態功能區。」歐陽志雲說。

  三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在《自然》發表的研究述評中,對該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中國重要生態功能區模式及其政策創新,為整合生態保護與人類發展提供了新的範式,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環保部認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成果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重大基礎性工作……為促進我國生態保護工作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型管理轉變、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轉變、由傳統型管理向現代型管理轉變奠定了科學基礎。

  該成果於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目前,全國生態系統服務評價結果已應用於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保護紅線框架的劃定、國家生態轉移支付範圍的確定與調整,並且為新時期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提供基礎。

  2014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研究所國際評估中,評估專家組認為,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該團隊在生態系統服務領域取得國際公認的重大突破,處於國際一流水平。

  2016年,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集體為主完成的《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調查與評估報告》發布,李克強總理、張高麗副總理對此做了重要批示。

  2016年,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集體獲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科學院規定參與傑出科技成就獎評選的集體和個人,必須由推薦單位進行匯報。生態中心副主任莊緒亮負責匯報。

  「我很緊張,這麼宏大且有意義的成果,我擔心萬一講漏一點都對不起參加研究的科學家。」他笑言答辯後出了一手心的汗。

  最終中科院給出了這樣一個含金量十足的評價:該集體圍繞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創新研究,把我國生態系統服務研究推進到國際前沿水平,在科學創新和支撐國家生態保護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2-27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生態系統服務:搭建人與自然的橋梁—新聞—科學網
    「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如何將生態系統服務納入管理決策是保障區域生態安全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也是當前國際生態學領域研究的前沿課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集體在傅伯傑的帶領下,圍繞該科學問題開展了近20年的研究。日前,該研究集體獲得了中科院2016年度傑出科技成就獎。
  • 美樂家(中國)成立自然環保基金會,搭建公益與商業的橋梁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美樂家最新資訊 > 正文 美樂家(中國)成立自然環保基金會,搭建公益與商業的橋梁
  • 優化生態安全格局 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
    由此可見,科學和合理的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是實現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和生態安全的重要空間戰略。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要推動綠色發展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包括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草畜平衡」報告西藏開講—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合照(錢前攝影)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軍邦在日喀則昂仁縣做了題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草畜平衡」的科普報告,昂仁縣畜牧、林草、生態環保部門管理人員,及科考分隊成員等二十多人參加了本次科普報告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數字經濟時代 中國移動如何搭建數智化客戶服務體系
    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企業永恆的主題。基於移動網際網路搭建的平臺模式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可以為商品銷售、在線服務等搭建無窮大的虛擬空間,實現隨時隨地交易。中國移動需要迅速整合全國的掌廳微廳平臺,實現一個「ONECM」統一入口,系統自動識別各省份的手機號碼的方式,自動跳轉到各省份的掌廳微廳服務專區,實現客戶在線諮詢申訴。
  • 自然世界生態系統
    人們從研究多生物組成的單一生態系統,到今天繼續考察包括人在內的諸多生態系統組合成的生態世界,生態科學從純自然科學的視角走出來,肩負起如何讓以徵服和改造自然為己任的社會認識自然世界、善待生態系統的艱巨任務。
  • 飛魚數據布局營銷產品矩陣 搭建連接品牌與達人的橋梁
    飛魚數據迎合新消費時代的營銷趨勢,基於社會化媒體/社交內容電商平臺的營銷生態屬性,構築覆蓋「品牌-達人」的營銷產品矩陣,搭建連接品牌與達人的橋梁,為品牌提供基於淘寶、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內容營銷、數據監測、KOL投放等服務。
  •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作為回應,德國和歐盟委員率先會發起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行動倡議。2009年,TEEB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導的倡議計劃,其目標首先是認識自然資產的價值,其次是展示自然資產的價值,第三是捕獲其價值,將自然資產的價值納入決策過程,以此來確保生態系統服務的可持續性。
  • 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功能區劃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草地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肉、奶、皮、毛等具有直接經濟價值的產品,同時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育、初級生產力和碳固持等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產品是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提供的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服務,不僅包括糧食、肉、魚等食物,水資源、木材、生態能源等物質產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洪水調蓄、汙染物淨化等生態調節服務產品,以及景觀美學價值、生態旅遊、精神健康與生態文化產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是指運用生態經濟學方法,評估生態產品功能量及其蘊含的經濟價值。
  • 搭建政產學研平臺 促進草原生態建設
    9月22日,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草原生態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甘肅蘭州召開。草原生態專業委員會將掛靠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旨在為草原生態保護工作搭建政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規範相關技術,提供精準服務,推動草原保護修復健康發展。
  • 【中國科學報】區域汙染的生態風險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團隊:辨識...
    6年前,一篇題為《將「冷」變「熱」就是創新》的文章發表於《中國科學報》,文章的主角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永龍,記者至今仍記得他當年的一句話:「我就想好好地做科研。」  如今,呂永龍已兌現他當年的諾言,其區域汙染的生態效應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項開拓性成果。「要麼不做,要做我們就做得最好。」日前,再次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的呂永龍如是說。
  • 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700萬噸—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李潔尉 通訊員周飛)記
  • 勝利創新孵化器:搭建油地橋梁 打造油地融合創新服務平臺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唐夢琳 東營報導短短兩年時間,勝利創新孵化器已培育26家企業團隊;孵化16項智慧財產權,吸納高級以上職稱8人,油田創新人員40餘人。勝利星科技術檢測(山東)有限公司在成立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僅高級工程師就吸納了4人,成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成立的首批科技創新企業中上遊板塊的企業......勝利創新孵化器的孵化速率在行業內首屈一指,無數油田離崗創業者將這裡作為企業培育的首選之地,它吸引人才匯聚的秘訣究竟是什麼?
  • 社會生態系統與進城務工人員心理服務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是探究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交互關係的理論。該理論受到進化論的影響,把人類成長過程中依存的社會環境(如家庭、社區、團體等)看作是一種社會性的生態系統,強調人與環境間各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對行為的重大影響,注重把人置於環境系統中加以考察,提出對個體問題的理解和判定應從不同層面的系統把握。
  • 維護人—自然—社會系統協調發展
    維護人—自然—社會系統協調發展 訪東南大學科學技術倫理學研究所所長陳愛華 2014年07月23日 07: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唐紅麗 字號 內容摘要
  • ...災難需要中國傳統文化5——分級診療哲學體系與醫聯體生態系統
    筆者對分級診療、醫聯體搭建有十餘年系統實踐經驗並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總結,逐步形成分級診療哲學體系。在分級診療哲學體系指導下,以醫院現有文化為本,吸收整合其他文化,並可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基層醫院自身的運營方式和文化傳統,形成一套完整的三級醫院學科運營體系來指導醫聯體生態系統搭建。
  • 關於景感生態學與生態系統服務評價的幾點思考
    景感生態學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基於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從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認知、社會經濟、過程與風險等相關方面,研究土地利用規劃、建設與管理的科學(Zhao et al. 2016)。這一概念表明,景感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服務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聯繫生態系統服務和可持續發展的橋梁。本文通過擴展景感生態學的內涵與外延對生態系統服務和可持續發展等進行系統和綜合研究。
  • 武漢成立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總隊助力大美武漢建設
    5日,武漢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總隊在武漢商學院成立。新華網連迅攝  新華網武漢12月6日電(連迅)關愛自然,保護環境,武漢市環保志願者團隊有了「一個自己的家」。5日,武漢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總隊在武漢商學院成立,今後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志願者將緊密攜手關愛自然、保護環境,助力大美武漢建設。  當天,武漢市江漢區大興路小學人在綠「途」志願行動團隊隊長王繼承作為志願者代表,宣讀了關愛自然環保志願者行動倡議書,號召志願者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行動準則,熱心熱愛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為武漢市環保事業發展做出貢獻。